新生死学30:关怀
(2022-07-22 06:53:20)
标签:
教育文化 |
在任何关怀活动中,「临终关怀」应该是跟生死学最贴近也是最相关的。此一用语源自大陆,主要即指安宁疗护,如今已发展成一门专业,至少要受过相关训练方能涉入。「临终关怀」之说后来被台湾引入并放大使用,不强调疗护专业,而彰显关怀之情,甚至被写入〈殡葬管理条例〉中。「关怀」成为一套受人重视的价值体系和生活实践,无疑要感谢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形成,以及被护理界接纳为专业价值与核心竞争力。关怀之情可再细分为「关心」与「照顾」两方面,理想的医疗照护当然是既关心又照顾,起码也要落实为医师关心及护师照顾,倘若二者皆不到位,就不算在执行专业了。不过像护理专业这样辛勤工作,其关怀之情与其说是专业要求,不如视为人性彰显。护理工作的缘起正是充满母性的家人照应,不分种族民族自古皆然,可见关怀比正义的历史更为悠久。
我所建构的新生死学追随新生命教育的脚步奉行大智教义,主张儒道融通,以利广大华人安身立命与了生脱死。用模拟的观点看,强调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还是比较接近正义伦理,倒是向往反璞归真的道家途径容易贴近关怀伦理。再以前述道德教育在儒家是加法而在道家是减法的分判考虑,人间社会不但要求「有为」,更需要「无为」。由于帝制时代的科举取士历经千余年,有心此道的士子无不十年寒窗苦读儒家经典,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跻身官场,达到「内圣外王」的成功境界。这当然需要有一番作为,尤其是胸怀服一人、十人甚至百千人之务。但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结果并不一定都会产生正面效果,由于好大喜功或人谋不臧等因素,导致天下大乱都有可能。像宋代变法弄得天怒人怨,最终不免动摇国本,反不若守成来得踏实。当时苏东坡为旧党一员,曾为文以「辨奸」,流传千古。
国家治乱兴衰,端看统治者是否能够自觉有为有守,执中道而行,无过与不及。说到政府治理,正义伦理中的「效益论」常常会被提及。它最早被译为「功利主义」,闻之十分功利,在儒家义利之辨下往往敬而远之,这实在是非战之罪。其实此一思想的原初目的,乃是希望为大多数人争取最大福祉,以利经世济民、永续发展。但是当效益论为资本主义收编服务后,争取福祉的对象仅限于本国人民,因此可能造成以邻为壑,损人却不见得利己。最佳例证在现今尤其明显,那便是工业大国为满足就业及消费需求,往往过度生产而消耗浪费能源,结果导致环境污染,以及跨境的全球暖化。像美国为顾及经济发展于不坠,而拒绝接受国际共识下碳排放量的限制,就是缺乏同体共生的全人类关怀之情。由于道家思想主张自然无为、为而不有,可以视为足以对治环境恶化的理念大加提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