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死学29:正义
(2022-07-18 06:57:43)
标签:
教育文化 |
儒家的「加法」德育虽然为关怀伦理保留了对话空间,但若未融汇道家的「减法」德育,则它终究还是会被纳入正义伦理阵营,而跟关怀伦理产生隔阂。这是因为儒家喜用礼乐教化及「三纲八目」等规范去匡正人心,让百姓遵守一定的德目以待人处事,这与西方的「德性论」伦理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德性」顾名思义即是在人身上所发现的一系列善良本性,例如正直、诚实等,被哲学家提炼出来后便形成道德规范加以遵循而为「德行」,其现代版乃是「品格」或「品德」。有意思的是,各式各样的德性或德行、品格或品德,总是似有若无地反映出男性的阳刚观点与立场,同时无形中排除了阴柔的女性特质,也因此古典的「德性论」会随近代的「义务论」和「效益论」一并归类为「正义伦理」,以示其中的阳刚特征。将男性价值普遍化让人人遵守的情况,至二十世纪才面临挑战。
跟传统「正义伦理」不同调的后现代「关怀伦理」,主要出自女性主义学者之手,自上世纪八零年代应运而生。女性主义虽然有自由与基进两极派别,但其于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贡献,便是促成世人的性别意识觉醒,以及积极消弭性别歧视。从常识角度看,人类社会的组成分子不是男性便是女性,且大多通过婚配结合而传宗接代,在现代化的今天理当不应存在男尊女卑的歧视。但事实俱在,且不在少数;问题一方面出在经济自主能力的差距,另一方面则来自根深柢固的刻板印象。反观其他物种,当然也有雄性支配雌性的情况,但仍有反向分工,不一而足。换言之,性别歧视并非注定,而是可以通过人性自觉加以改善的。自觉的内容包括理性与感性二端,理性可秉持公平正义原则对待每一个体,感性则可强调两性各自拥有好的特质,例如女性流露的关怀之情,足以发扬光大。
阴柔的关怀伦理并非跟阳刚的正义伦理势不两立,相反地是希望彼此能够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像医疗资源分配当然得充分落实公平正义,然而一旦面对临床决策,就必须尽量考虑个别差异下的关怀之情。记得我在当安宁志工时曾闻及,末期病人住满十五天必须转院,否则就失去医保给付必须自费,果真如此就太强人所难了。虽然我见到超过两周的病患并不多,顶多三五天到一周便大去,因此没有病床不足的问题。但是想起过去曾读过一书《情深到来生》,介绍美国的安宁照护,人家可以一住半年,然后从容告别人间。相形之下,号称亚洲第一的台湾安宁志业,却因为医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考虑,让临终病人难以好死善终,不免令人遗憾。不过再想到各大医院急诊室都人满为患,有些病人竟在走廊长住,就不得不认为这已是普遍现象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