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案例

(2015-01-23 10:35:21)
分类: 课例研修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案例

  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    寇清娥

蚕是学生们容易亲近、愿意亲近的小生命。当学生们用心去呵护蚕宝宝、养育蚕宝宝的时候,其意义早就不是单纯的养蚕了;当学生们通过养蚕体味生命存在的时候,珍爱生命的教育价值也就孕育在其中了。本课通过养蚕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持续的观察习惯。

教学目标设计

1、教材分析

学生们通过养蚕已经经历了对蚕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观察,做了许多记录,对蚕的一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们的经历变得更有意义,学习像科学家一样分析和看待事物,教科书安排专门的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通过整理记录,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感受到坚持观察记录的价值,从数据中发现生命的存在与变化。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小结蚕的一生,可以让学生带来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小报等,对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进行总结,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第二部分是蚕的生命周期,从蚕经历的几个时期,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第三部分回忆养蚕的过程,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蚕的生命和变化,认识到环境因素对蚕生命周期的影响。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过程与方法: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2)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手段: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蚕的观察记录和多媒体演示。

教法学法: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蚕的生命周期》这堂课,我采用了观察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蚕的生命周期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进一步研究观察蚕的生命周期产生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观察法、实践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得出结论——解释”的途径对蚕的生命周期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二、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本节课从养蚕、观察开始,而观察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的前提,就是要通过激发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产生探究发现的愿望,也正是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动物观察这类活动课的教学基本模式。

(一)模式基本结构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观察、探究为核心。观察、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观察、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对于小学科学观察与探究活动课就要以学生观察发现为基础,通过观察交流、探索发现的教学最终让学生归纳现象得出科学的解释。所以,本课类的教学我按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小组合作

观察记录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

明确任务

初步观察

设计方案

 

 

 

 


(二)模式基本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或者视屏图片情境,通过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现象生疑,从而落实科学探究从生疑和问题开始的理念,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初步观察,设计方案。在这一步骤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以及学过的知识再结合本课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观察推测,在此基础上是设计观察方案,观察方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是否用规范的观察研究方案还是简单的观察记录表。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观察记录。在这一环节中重点要做好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通过自己饲养认真观察做好记录,让学生亲历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的过程。首先是组织学生交流观察、探究方案,教师要指导观察的规范性,对观察记录的材料、可控制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观察记录、观察分工、观察要求都要进行指导。其次是在归纳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观察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单独强调。最后是学生分组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要深入小组中参与到学生的观察,和学生共同体验探究的乐趣。

第四环节: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引领学生从现象或数据中进行独立思考,通过思考得出一个结果、一种解释、一个发现,从而达到科学观察探究的目标。首先是汇报或演示观察的情况,其次是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观察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最后针对观察结论产生的新问题再进行思考和解释。

三、实施与反思

通过“一上”之后,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状态不够积极主动,兴趣不浓,学生自主探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生观察不够细致,学生分组观察探究有点盲目,推测不够合理。针对以上问题,为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将教学过程做如下调整:

【教学的基本流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明确任务。本环节我安排了以下活动,首先是创设一个猜想质疑的情景,通过图片出示蚕卵让学生大胆想象,看看这是什么,引发学生质疑,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卵?(蚕卵)请学生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想象会出现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回顾养蚕过程,让学生整理观察记录。由此引出“蚕的生命周期”。再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提问: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反思】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使学生对某种科学现象产生直接体验,人为地创设某种情景进行质疑猜测,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本环节中借助蚕卵猜测想象分析,让学生大胆的猜测,体会科学研究上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之前也一样要进行猜测的科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蚕卵孵化小蚕的自然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确定本课研究内容。一上出示的图片差不多不直观,学生猜测耽误了很多时间,教师演示实验时对观察没有强调,因此二上时在此方面就已经作了修改。

第二环节:初步观察,设计方案。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步骤,首先是教师提出第一个讨论话题:蚕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变成什么?(课件出示猜一猜1)从蛹里出来的蚕蛾交配产卵,蚕蛾的死亡是蚕生命的结束,蚕的一生经历了哪四个阶段?小组猜一猜并把猜的假设写在记录单上的。(课件出示猜一猜2)

学生汇报。

【反思】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本节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因此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应该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一上时,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利用游戏的科学活动让学生亲历体验观察蚕的整个活动,因为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但是,通过教学我发现单元安排不科学和我预想饲养蚕的时间有很大差别。所以这一环节通过发散性问题让学生提出假说,效果很好。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观察记录。本环节我安排了以下活动,为了证明我们的这个活动,我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我们以“蚕的一生。”为例,如何证明,看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教师演示:一是教师出示课件的模拟演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指导实验;二是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这个演示实验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3、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课件出示实验注意点)

4、小组实验,教师相机指导。

 

【反思】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这些模拟实验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里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方法,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也就是制定实验方案选择方法,教会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让他们自己体验实验的过程。一上时学生在分组实验时操作不够规范,观察不够细心,看到的实验现象不够明显,仔细分析各组的试验方案不够完善,尤其是在试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学生基本上都没有注意。所以在二上时我专门创设了一个实验注意事项的情景,通过这个情景引导学生归纳观察实验要求,然后再出示实验提示。这样一调整在实施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模拟实验做得很成功。

第四环节: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本环节我安排了以下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让学生设疑。那种条件和我们现在的自然现象非常符合。你们能否选择你们所收集的资料链接判断哪种合理。

各小组围绕提供的资料链接分析所选择假设的合理性并填写在记录单上。教师课件出示这两种假设的合理解释。学生谈收获。(目的是通过寻求同学们养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反思】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在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真正落实从试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并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归纳解释现象,通过现象解释假说。

二上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大胆想象,看看这是什么?引发学生质疑,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卵?并讲清这就是蚕卵。

2、教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请各位同学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由此引出“蚕的生命周期”。

3、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然后提问: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

1、学生自由猜想并交流。

2、学生观察并猜想。

3、学生再次观察并体验。

借助卵猜测想象分析,让学生大胆的猜测,体会科学研究上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之前也一样要进行猜测的科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开始,引发学生思考,确定本课研究内容。

 

二、初步观察,设计方案

1、蚕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变成什么?(课件出示猜一猜1)

2、从蛹里出来的蚕蛾交配产卵,蚕蛾的死亡是蚕生命的结束,蚕的一生经历了哪四个阶段?小组猜一猜并把猜的假设写在记录单上的。(课件出示猜一猜2)

3、学生汇报。

1、学生思考。

2、学生猜一猜。

3、分小组讨论假设情况并填写在记录单上。

4、各小组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猜一猜做假设的科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前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

 

三、小组合作观察记录

1、教师谈话:为了证明我们的这个活动,我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我们以“蚕的一生。”为例,如何证明,看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教师演示:一是教师出示课件的模拟演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指导实验;二是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这个演示实验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3、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课件出示实验注意点)

4、小组实验,教师相机指导。

 

1、小组快速商量该怎样做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2、学生交流汇报(抽查典型)

3、学生观察并思考。

4、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好实验记录单的第二、三列。

5、找一两组学生进行模拟演示并展示记录单。

在这一环节里我采用了探究和情景模拟的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也就是制定实验方案选择方法,教会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另一方面由学生亲身精力一次仿真性演习,让他们自己体验试验的过程。同时采用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因为日地运动的示意图可以较直观地表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分析。

 

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教师谈话: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让学生设疑。

那么我们想过吗,那种条件和我们现在的自然现象非常符合。你们能否选择你们所收集的资料链接判断哪种合理。

2、各小组围绕提供的资料链接分析所选择假设的合理性并填写在记录单上。

3、教师课件出示这两种假设的合理解释。

4、学生谈收获。(目的是通过寻求同学们养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五、展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

 

1、学生了解判断标准和数据,小组讨论。

2、各组展示并汇报。

3、教师观看。

4、学生谈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真正落实从试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并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

 

 

四、再次反思

学生通过养蚕,经历了对蚕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观察,做了许多记录,对蚕的一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本课需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学习像科学家那样分析和看待事物。通过整理记录,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同时感受到坚持观察记录的价值,从数据中发现生命的存在与变化。这样会使学生的经历变的更有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