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课堂实录
(2015-01-27 10:05:50)| 分类: 课例研修 |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课堂实录
旬阳县城关第二小
【实施前的设想】
一、教材分析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三课,属于“物质世界”的范畴。本课由“学生玩气球”、“用气球驱动小车”两个主要活动组成。
第一个活动,学生玩气球。学生玩气球的方法很多,让学生先说说他们玩气球的方法,再玩玩看,然后把活动引导到“把气球吹足了气放开,气球会怎样”这个问题上。学生发现气球会运动,但运动的方向是没有规律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研究用怎样的方法可以让气球沿一个方向运动(想办法控制气球沿着一根绳子运动)。
第二个活动,用气球驱动小车。学生根据课本出示的装配图安装喷气小车,教师需要在具体操作上作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对“给气球吹足了气,放开气球的气嘴,小车能运动起来吗?”这个问题的研讨,引出对反冲力的认识,包括反冲力与小车的运动方向和反冲力是怎样产生的。测量气球小车能行驶多远和想办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进一步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
教材对于反冲力的表述止于举例说明的水平,不是下定义,只要学生能正确地举出反冲应用的例子就可以了。
二、教学实施策略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根据课标精神,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根据学生实际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的特点,灵活运用教材。
1、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教材的导入比较平常,不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研究的内容中,因此创设一个反冲实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
2、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本课的科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科学活动的过程中获知反冲现象,认识反冲力的作用,因此对“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的活动移到课外,做为本节科学课活动的延伸,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认识反冲现象。同样,“对小车运动的思考”这一环节是《运动与力》单元第1课至第3课的归纳和提升,把它单独设计成一课时,以让学生能更充分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
3、玩气球活动为制作喷气小车做了很好的铺垫。要注意使学生真正活动起来,注意到反冲现象的存在。对安装和驱动气球小车的指导时,要强调三点:一是不要让吹胀的气球蹭到轮子;二是喷口的方向尽量不要歪;三是气球的反冲力是较小的,使用的气球不能过小。注意喷气口的大小要合适,过小了,力量不够,过大了,喷气的时间太短。
4、指导学生认识反冲力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反冲运动的特点是,当物体内部有东西喷出时,这个物体会运动起来,运动的方向与喷出东西的方向相反。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2)运用所认识的科学道理解释一些常见的反冲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自主安装反冲力小车,
(2)经历玩气球、安装气球小车的活动,进一步感受反冲力;
(3)会用气球小车验证自己的猜测,发现反冲力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反冲力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2)知道火箭的发明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四、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气球作动力推动小车。
教学难点:解释气球能喷气驱动小车的原因。
【实施的过程】
一、玩气球,引出反冲力
1、师出示一个气球,问;这是气球,以前玩过吗?现在想不想玩?(把气球交给一生,展示玩法,并赠气球。)
2、师:谁还有不同的玩法?新奇有趣的玩法同样可以奖励气球。(学生自由实践)
3、从“吹足气的气球放手后在空中乱窜”的玩法让大家一起感受气球喷出来的气。
4、从“吹足气的气球放手后在空中乱窜”的玩法提问:刚才的气球为什么会在空中运动啊?(气球嘴喷出气,气球喷气时会产生一股推力。)
5、问: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相反)老师特意设计了相关实验,想不想看看?(1、拉一条斜的长线,套上一根吸管,用双面粘在吸管上一个气球,喷气往斜下,观察气球运动的方向。)
6、概括: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气球的运动就是反冲力作用的结果。板书:反冲力
7、问: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喷气式飞机、火箭等)(视频:2011年9月29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天宫一号”的点火起飞视频。)
8、问:反冲力到底是谁给它的?
二、用气球驱动小车
1、师出示一辆小车,问:能不能将气球运动中的这种反冲力应用到小车上,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呢?(出示课件,揭示课题,板书: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2、自由讨论,组织交流。(说明:这里也许会有学生说不能,因为他认为火箭是竖直往上运动的,可以给予肯定,再引导出火箭运动的原理是利用反冲力,我们能不能也像火箭那样利用反冲力来让小车动起来。)
3、小组组装小车,尝试用气球驱动小车。
4、组织交流经验,包括成功的操作方法以及操作中的失误。
三、赛车比赛
1、师:谁的小车能行驶的更远,想不想比比看?好——我们将举行一次赛车比赛。
2、师:为了让比赛尽可能公平公正,请大家制定比赛规则。(要点罗列:裁判员确定、场地确定,同一起点,同时启动,严禁干扰,测量行程。)
3、进行比赛,记录成绩。(实验记录单)
4、评比交流,总结经验。
5、总结经验后,改进自己的小车,再进行一次比赛。
四、了解反冲力的应用
1、反冲力能推动小车运动,我们还知道哪些物体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教师: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
请学生上讲台介绍。
a、节日燃放的烟花等。
b、喷气式飞机:机内的喷气发动机,把汽油或煤油燃烧时产生的大量气体,从发动机的喷气口快速向后喷出,飞机受到反冲作用快速向前飞行。
c、火箭:火箭是我国最早发明的。现代火箭用高能物质做燃料,燃烧后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连续不断地向后喷出,使火箭高速飞行。
……
2、认识火箭的发明地。
最早的火箭雏形,出现在公元3世纪时的三国时代,距今1700多年。
在2012年6月16日下午18时37分24秒,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我国自行研制的载人航天器“神州九号”发射到太空。接下来,我带大家到发射现场去看看。
3、播放火箭发射的影像资料(发射“神州九号”视频资料)。
4、分析比较:气球小车的驱动与火箭的驱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视频播放完后,教师提问:你们能说说气球小车的驱动与火箭的驱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它们都利用了反冲的原理,但是小车利用的是压缩空气的反冲力,火箭利用的是高温高压燃烧气体的反冲力)
5、揭题:我们的气球小车能像火箭那样利用反冲力来驱动。(板书完整课题: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五、课外延伸
进行一次气球小车赛。
【教学反思】
经过教学我觉得本节课是一节轻松、快乐的科学课,学生参与面广,学习热情高,整个课堂充满着浓浓的“科学味”。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均能较好地体现,能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中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探究欲望。
课的开始以反冲小车导入激起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兴趣,在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时,教师更是以“你们自己来研究行不行?”把验证问题过程的权利授予学生,更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教师提出“气球可以怎么玩?吹大以后放手气球会怎样?”这些贴于生活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作好铺垫。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本节课教学积极采取探究方式教学,以探究为核心,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机会。强调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力图通过学生的自行探究认识反冲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实验去探究,并且让失败的学生及时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成功?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实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知道了反冲力,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探究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还注重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一员,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学习当中,并适时地加以引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这节课设计中虽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用气球驱动小车时,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亲历实验过程,我让每个孩子都去用喷嘴吹气球,但这个似乎有点不卫生。在实验汇报方面,汇报形式较为单一,局限于让个别小组进行汇报,而大部分学生却至于“听众”的位置,缺少了小组之间的双向交流。
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4、将科学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对于反冲的探究学习得以延伸。这一节课在学生们欢呼“火箭”发射成功的声涛中结束,再次掀起学习的高潮,始终让学生在大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中去得出答案,让学生在正确的科学探索过程中成长。将气球能驱动小车行驶多远,作为课后的问题,使学生对于反冲的探究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