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株洲内科刘彬副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经验浅析

(2018-08-28 16:08:57)
标签:

刘彬

胃炎

慢性胃炎

株洲治胃炎

中医治慢性胃炎

分类: 名老中医
http://pro0ce2c3.pic28.websiteonline.cn/upload/wcfr.jpg

株洲内科刘彬副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经验浅析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现将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1、四诊合参,偏重于舌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多见上腹部疼痛、纳呆、腹胀、反酸、恶心,甚者出现身体消瘦、厌食、贫血、腹泻等表现。根据其症候特点,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呕吐”、“嘈杂”、“反酸”等病范畴。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症状变化多样,个体差异很大,颇为复杂。临床诊断若要做到快而准,就需抓住本质,执简驭繁,关键在于察舌,因为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状况能够通过舌象准确地反映出来。有时候舌象比脉象更能反映疾病的本质。“邪气入里,其虚实寒热之机,必现于舌,非若脉法之隐而不显也。况阴盛格阳,与邪热郁伏,多有假证假脉,惟验舌上苔色之滑、燥、浓、薄,昭若冰鉴,无所遁形。”
       另外,舌象与脾胃气血津液盈亏有着密切的联系。“苔乃胃气之所熏蒸”,舌苔禀胃气而生,舌质赖气血充盈,舌体舌态更是能反映病情转归。通过对舌象的细致观察,可以判断脾胃的虚实寒热,从而辨证论治,药到病除。患者舌苔厚者多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舌胖大,质暗,苔黄腻,一般多为糜烂性胃炎;舌瘦小,质暗,苔少或无,多为萎缩性胃炎;舌面多发圆形上皮缺损,多有溃疡。

2、病机关键,肝郁脾虚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的病机关键是肝郁脾虚。一者,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主疏泄。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易致肝郁气滞,木郁乘土,脾失升清,胃气上逆而发病。正如叶天士云:“肝木宜疏,胃府宜降;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治胃必佐泄肝,治肝不应当取阳明。”二者,现代人饮食不节、久病或母病及子,均可致脾气亏虚,清阳不升,浊气上逆而发病。实际在临床上,慢性胃炎往往表现为虚实夹杂,多脏器同病,但辨证关键是肝郁脾虚,治疗上疏肝健脾和胃是基础治法。
       脾者体阴而用阳,主运化,以升为常;胃者体阳而用阴,主降浊,以降为和。一旦肝气条达,气机顺畅,脾气升胃气降,纳运相合,升降相因,则诸症自除。所以,在用药上常用四逆散加郁金、佛手、川楝子、香附、元胡索等药以疏肝理气;常配伍柴胡、黄芪、升麻、陈皮等药使脾气升清;配伍紫菀、旋复花、法半夏、柿蒂、枳壳、紫苏、厚朴等使胃气降浊;配伍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等益气健脾。总的说来,在疾病演变过程中,依其证候不同,遗方用药时也应辨别孰轻孰重,但疏肝健脾之法往往贯穿始终。

3、寒温并用,消补兼施
       胃为阳土,气机郁滞,易从热化;肝郁脾虚,纳化失常,饮食积滞或过食肥甘厚味,也易化热,所以,慢性胃炎发病早期以湿热邪盛为主。因“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治疗宜采用清降之法。在临证中,清热解毒药常用连翘、蒲公英、荷叶、莲子心、栀子、半枝莲等;清热燥湿药常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运用之妙在于热在上焦用黄芩,热在中焦用黄连,热在下焦用黄柏,热入血分用大黄,此类药药性苦寒,中病即可,不可多用久用;通降之品常用紫苏、苏梗、旋复花、代赭石、枳实、半夏等。最常用的清降代表方是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和黄连温胆汤。用药勿杂,用量宜轻,药性尽量平和。在祛邪时要防止大苦大寒伤及中阳,大辛大热暗耗胃阴;在补虚时温阳要防其燥,补气防其滞,宜结合理气、活血、通腑、清降等诸法,使疏而不峻,补而不滞,谨防“补虚恋邪”、“虚不受补”之弊。临证时,温中阳多用小建中汤、理中汤加减;益胃阴多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一贯煎加减。若久病入络,“久病必瘀”,遣方用药,须佐以活血通络之品,如当归、红花、桃仁、丹参、三七、川芎、延胡索等。

4、灵活用药,多有发挥
       用药应灵活运用药对,如柴胡常与黄芩配对,和解少阳又升清降浊;白芍常与赤芍配对,养阴柔肝而止疼痛;疏肝理气时延胡索常配川楝子,佛手常配砂仁;制酸和胃时煅瓦楞子常配海螵蛸,海哈粉常配乌贼骨;佩兰和勾藤配伍有升清阳而不恋浊阴之妙,桔梗和槟榔配伍有升降既济之功;黄芩伍半夏,黄连伍干姜均可辛开苦降,降逆止呕;生地伍苍术,麦冬伍半夏均有寒温润燥相济之功效;清肝泄郁热黄连、吴茱萸相配;活血化瘀浊当归、川芎相伍;养心安神远志与夜交藤,镇惊安神煅龙骨与牡蛎;柴胡伍升麻则脾气得以升清,紫苏伍厚朴则胃气得以降浊。在临证中,还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如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针对给予经典的“三联”西药(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片)配伍中药荆花胃康胶丸治疗,效果显著;如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针对性给予抑制胃酸分泌的煅瓦楞子、乌贼、白芨、黄连、海哈粉等;如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针对性给予降逆止呕的旋复花、紫苏、苏梗、厚朴、枳实等;如果患者胃镜提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生,针对性给予百花蛇舌草、半枝莲、仙鹤草等。

5、改革剂型,注重调摄
       慢性胃炎患者病情易反复,病程缠绵,这也预示着煎药、服药时间相应延长,这与现代人们快节奏的时间观相矛盾,因此,很多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服药,影响了中药疗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改革剂型,精选药性轻扬之品,采用小包中药开水冲泡代茶饮的形式给患者服用,方便了患者,提高了疗效,受到广大患者喜爱。

6 验案举隅
       孙某,女,48岁,2013年1月15日初诊,反复胃脘胀痛5年。症见:上腹胀痛,嘈杂,伴嗳气,纳差,口干,口苦,怕冷,大便难,入睡困难,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细。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局部见淋巴滤泡形成。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脾不和。治法:疏肝健脾,理气和胃止痛。方用生黄芪20g、半枝莲15g、龙葵15g、醋柴胡10g、元胡12g、生薏米20g、白芨15g、旋复花10g、当归12g、黄芩10g、香附15g、片姜黄12g、香橼10g、公英12g,共14剂,每剂分2次顿服,嘱其清淡规律饮食,忌食辛辣寒凉食物。2周后复诊,上腹胀痛、嗳气、泛酸、纳差明显缓解,仅遇凉时明显,大便正常,夜寝安。上方去龙葵,加桂枝10g、乌药10g、丁香5g,再服7剂。2月5日复诊,诉稍感胃脘嘈杂,余症皆除,察舌暗红,苔白。上方去白芨、片姜黄、乌药、丁香,加干姜8g、苍术8g、红景天粉1袋、白豆蔻6g、生甘草5g,续服14剂而病瘥。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医疗资讯
还有拍方抓药、中药便民配送服务
http://pro0ce2c3.pic28.websiteonline.cn/upload/qrcode_for_gh_33488abb4213_128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