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美跨文化交际冲突的根源 ——以电影《刮痧》为例

分类: 文学评论及影评 |
浅析中美跨文化交际冲突的根源
——以电影《刮痧》为例
【摘要】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各国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生活在不同地域、社会、民族的群体,因为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观念等因素的不同,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差异和障碍,如何通过跨文化交际来增进了解、避免冲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首先要明确,造成这些冲突与障碍的根源。
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分析中美文化里的语言差异、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亦是影片中所有矛盾冲突的根源。只要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持有开放的心态,尊重差异,抛开偏见,相互理解与包容,终将达到从冲突到磨合再到融合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电影《刮痧》、冲突根源、语言差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思维和信息交流的活动。它包含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交流,也包含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交际来往。
“只要人们接触就有交际的存在。只要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并维护其社会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他们就需要交际。”(Smith,1996)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各国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生活在不同地域、社会、民族的群体,因为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观念等因素的不同,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差异和障碍,如何通过跨文化交际来增进了解、避免冲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首先需要明确造成这些冲突与障碍的根源。
一、影片简介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并不是一种纯娱乐,纯商业的行为,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丈化内容,是文化的一个直观载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电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刮痧》是反映中西文化差异以及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一部典型影片,电影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华人在国外由于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使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感人故事。虽然该片从叙述方式、立意、节奏和制作质量上都非常“好莱坞化”,但确实是一部能够引起人们反思,并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国电影佳作。
影片以一场颁奖典礼拉开序幕,在美国中部的密西西比河畔,圣路易斯市的华人许大同和简宁移民美国八年,终于实现了他们的美国梦,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可爱的儿子,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收入。然而,孙子突发肚痛,爷爷许毅祥为孙子刮痧这一事件却引发了一系列荒唐却又真实的故事。丹尼斯因意外跌伤被送进医院后,医生发现了他背部因刮痧而留下的痕迹,并依此断定丹尼斯受到虐待,于是提请儿童福利局接管此案。“刮痧”本是一种中医的传统疗法,在我们看来再正常不过,可在美国人看来,却充满“暴力倾向”,尤其是用于孩子时,就被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虐待儿童”罪。大同因为正在为父亲申请绿卡而承担了“罪名”,夫妻两人也被带上法庭。尽管他们据理力争,但终因大同找不到医学权威证明丹尼斯背部的划痕是一种治疗方法,最后不得不选择与妻子分居,并且不准接近孩子的方式来解决此案,以确保丹尼斯身边还能有一位亲人陪伴。庆幸的是大同的上司身体力行到北京进行了一次刮痧治疗,为他寻找到了有力的证据,最终大同沉冤得雪,一家人得以团聚。
电影自2001年上映以来便引起巨大轰动,至今仍未淡出人们的视线。其中展现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碰撞与冲突,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深入思考。
二、根源分析
语言差异,不只在电影中,在现实生活里也体现得尤为明显。不懂外语,就意味着对这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一无所知,不仅无法与来自于这种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还可能造成许多误会和隔阂。
《刮痧》中,在美国打拼八年后,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主人公许大同出于孝心把自己孤身在国内的父亲接来美国享福。一家人本来共享天伦,其乐融融。可是由于老人听不懂英文,在生活方面造成了许多不便。“我在中国还算个知识分子,可到这儿我成了聋子,成了哑巴。”整部电影的主线也由此埋下。孙子突发肚痛,老人由于语言差异,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使用了传统的中医疗法——刮痧。这一举动成了孩子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引发了接下来一系列的荒唐却而又真实的故事:法庭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使许大同百口莫辩。
这也说明就算能够熟练的掌握第二外语,我们也会遇到无计可施的时候。比如一种语言遭遇另一种语言的空缺词汇,即一种语言中有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既无与字面意思对应,也无与之引申意义相关的词,也就是思维方式和历史文化差异了。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许大同无法向法官解释清楚何为刮痧。他利用形象思维向大家描述“丹田”和“七经八脉”的关系如同支流入海,如同电脑与网络,我们会觉得这是多么贴切的比喻。但是偏好抽象思维的美国法官与律师只需要一个精确的定义,否则他们无法理解什么是“dan tian”,什么是“seven jing eight mai”。
可以说,语言的差异是电影中主要矛盾与冲突根源的基础。
(二)思维方式
语言的差异与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过程伴随着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是导致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西方拥有不同的母语环境和文化背景,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东方人注重道德、直觉,重和谐、意象、守旧;西方人注重自然、科学、技术、实证、求变。对于移民在美国生活的方大同一家来说,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与冲突在他们的生活中体现地尤为明显。
中国人重伦理。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小农经济和春秋战国的社会现实哺育了儒家思想。儒家学说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其思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有序。古代君主为了唯护君臣关系向来是推崇儒家学说,古代先哲以政治、伦理为视觉焦点,以维护封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评判标准,重伦理纲常,重道德修养。
美国人重科学。西方哲学家把人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西方智者们分析自然构造,寻求物质元素,重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把自然科学看作是战胜自然的一种工具。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人从物质的内在结构说明其种种属性,从而产生以实验为基础的逐层深入的逻辑分析方法和种种推断、证明、解释的思维形式,造就了无数的科学理论和体系,形成了西方科学认知型的思维。
在电影《刮痧》中大同替父承认刮痧一事反映了这一点。电影中大同为了不影响父亲办绿卡而说是自己给儿子刮痧,并且没有因为刮痧事件而责备父亲,反而设法隐瞒。这种行为体现了中国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重视伦理纲常,父亲在子女心中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孝顺父母,在中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爷爷得知自己给孙子刮痧引起了麻烦时,独自一人找到大同的老板昆兰,用手语和图画向其说明是自己给丹尼斯刮痧的,而不是大同。昆兰无法理解大同为什么要说谎,大同的妻子简宁一语道破:“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深受群体取向价值观的影响,思维上整体优先,以群体的和谐、利益为重,注重亲情和人情,父慈子孝。
中国人处理事情时善于运用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注重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靠主体的主观经验和感受进行分析论证。注重宏观调控,定性把握,横向联系,群体共存,经验积累。
西方人在处理事情时倾向于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依据严密的分析和逻辑进行分析论证。注重微观分解,定量分析,理论思辨纵向深入,个体独立,科学实验。
在电影《刮痧》中对于刮痧是中医疗法还是虐待儿童的争论反映了这一点。影片中文化冲突的核心与焦点就是刮痧疗法的合法性问题。代表东方思维的中国文化依赖传统经验及形象的思维方式,而西方思维模式注重推理实证,讲究理性与论证。在《刮痧》中,许大同在法庭上试图对刮疹进行解释:“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中医认为,人体的七经八脉,就像无数条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网络,气在全身流动,气沉丹田。”大同认为刮痧是中医治病的方式,通过刮痧所造成背部的刮痕是身体有疾病的表现。而法官等其他西方人只相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相信在背部进行刮痧能治疗肚子痛,而背部的刮痕正说明这是一种虐待行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源于中西方医学来源于不同的思想基础。中医学基本是建立在庄子的哲学基础之上,《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把人和自然看作是“天人一气”、“万物一体”的宏观宇宙观。刮痧是中医治疗的方法之一,具有很丰富的临床实践性。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中医理论重体验,轻理论;重经验总结,轻演绎推理;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方法,轻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而西方的哲学思想是实践论,西方的医学建立在科学哲学的思想基础之上。西方的医学注重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的研究,倾向于运用化验、透视、切片等先进的科学验证手段。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理论是解释不清的,因为其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是大相径庭的。
影片中老人不禁在老霍墓前发问:“刮疹在中国几千年了,到了美国怎么就说不清楚了呢?”这体现了中医的治病理念是崇尚“整体和谐”而西医则注重运用科学的、分析的、实证的方法。
中国人在处理事情时,总是会把情考虑在其中,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以情作为判断事物的重要标准。理是定的而人情是活的,善于经世致用的中国人总是能在处理繁杂的事务中运用好“情”。
西方人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以人为中心,所以形成了西方人反对以情感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而是以科学认知为基础,以事实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排除主观因素而强调客观因素。
在电影《刮痧》中昆兰在法庭上没有应大同的要求做证一事反映了这一点。在电影中,大同请他的朋友昆兰在法庭上替他做证,即使昆兰是出版法方面的律师而非家庭法方面的律师,大同依然坚持让昆兰替自己辩护,按照中国人的观点,为朋友就得“两肋插刀”,但是当昆兰看过丹尼斯背上的瘀痕后义无反顾地站到了证人席上,昆兰选择让证据说话,并没有因为大同是自己的朋友而徇私枉法。大同认为昆兰背叛了自己,他愤而辞职,与昆兰分道扬镳。在中国,主体意向性思维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出发,以人的伦理规范和审美情趣为标准,以主体意向统摄客体对象,以价值选择优先于真假问题,寓事实与判断于价值判断之中。正是这种价值判断型思维,而非事实判断型思维,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意向性。中国人认为法律只适用于陌生人之间,家人和朋友之间进行交往时一般只注重情理,至于法律法规可以根据情况适当遵守。而在西方处理一切事物的标准就是要符合法律法规,所以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和法规的要求,这也就不难理解昆兰为什么拒绝为大同做证了。中国儒家传统以“人情”为依归,人们在人情的相互往来中实现了物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共享。而西方人往往是理智超越情感,公事公办是他们的基本原则,即使对家人和朋友也要做到依法办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人不讲人情,没有亲情和友情,在电影中昆兰亲自去唐人街的中医馆尝试了刮痧后在法庭上为大同做证,以自己身上看似像伤痕的刮痧痕迹为证据向法官证明了大同的清白,这不仅体现了昆兰与大同之间的真挚友情,亦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在美国一切都以证据为依据,这种做法在中国人看来可能不近人情,但却从侧面证明了美国是一个讲求证据的法制国家。
(三)价值观念
价值观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它包含着判断的成分,反映了人们在观念上对于正确与错误、重要与不重要、好与坏的判断和评价。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反应并且表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征与价值观念。
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困惑与冲突主要源于隐性文化的冲突,特别是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念的冲突。
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的凝聚,是指一群人认为有益的、正确的或有价值的信条或特点。文化价值观具有地域性,同时具有矛盾性。电影《刮痧》中体现的中美文化价值观正是本片诠释的主题,价值观念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
中国的伦理主张“礼”,认为人对人之尊敬,其目的是使人际关系和谐。中国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文化,家庭在中国社会处于中心地位,它以人伦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坐标,重视个体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国家庭惯用一套亲情法则调和家庭矛盾,达到家庭整体的合一。中美家庭关系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在美国家庭关系中强调个人的利益、权利和独立。而中国家庭关系强调群体意识,家庭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单位和载体。
其一是在影片《 刮痧》 中的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关系。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多年,大同骨子里仍然有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远在异国他乡、事业有成的孝子把年迈的父亲远从大洋彼岸的中国接到美国与自己和妻儿同住 ,希望能和妻子一同照顾老父 ,让父亲享受天伦,共享荣誉。这完全不同于美国的主干家庭。在美国以及很多西方国家 ,儿女成年后 ,不论成家与否 ,一般都会离开父母 ,单独居住;同样地 ,父母年纪太大无法照顾自己时常常住进老人院,而不愿意与儿女住在一起,增加儿女的负担。这在中国人看来似乎不合人情,但在美国无论父母或是儿女都抱着同样的想法 ,希望自己独立 ,不愿意由于合住造成自己和他人的不便。在中国,更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儿女必须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明明是许大同父亲替孙子五岁的丹尼斯刮的痧,但是,当刮痧留下的痕迹被拍成照片呈上法庭的时候,许大同为了不牵连到父亲,影响到父亲拿到永久居住美国的绿卡,因此,在法庭上堵住了妻子简宁的口,不让她说出真相,而是自己承担了“刮痧”的责任,这为法庭最后判定许大同有虐待儿童的暴力倾向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在许大同身上深深蕴藏了孔子“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亲亲相隐”那句话对中国人的影响;父亲黯然回国前夕,为了满足父亲最后想见孙子一面的愿望,毅然冒着被逮捕的危险到福利院去“偷”儿子;回福利院的路上,为了满足丹尼斯的愿望,同时找回父子间的温情,不顾警察的追捕而玩起了“赛车游戏”;圣诞夜前夕,为了见到心爱的儿子,不惜铤而走险爬高楼回家……可见,亲情观和家庭观念在许大同的心中根深蒂固,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二是关于对孩子的态度上的不同。在美国,儿童被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地享受自己的利益,像成人一样受到尊重 ,对于监护人职责方面的规定也非常细。父母不能将没有自制能力的儿童单独留在家中,不能打骂儿童,要尊重孩子的隐私等。而电影《刮痧》中,许大同说儿子是其“生命的延续”,他对丹尼斯有“完全的版权”,以及许父对许大同说的“当面教子,背后教妻”,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的一些方面。在在庆功宴上 ,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与其上司昆兰的儿子打架 ,许大同要其儿子向对方道歉 ,遭到拒绝后 ,许大同就狠心打了儿子一巴掌。对方非但毫不领情 ,反而认为这一举动是虐待儿童的行为。在昆兰看来 ,许大同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孩子是对其所拥有的权利(人权观,下文提到)和自由极不尊重的表现。然而 ,在中国文化里 ,大人或家长对小孩的管教往往抱着“打是疼 ,骂是爱 ”的传统观念 ,许大同出手打自己的孩子是在情理之中的。古人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 ” ,父母对自己孩子进行适度的教养 ,甚至包括一定的体罚行为 ,中国人并不认为是一种暴力行为。在影片中 ,当许大同急着要去警察局接父亲 ,一着急就没把正睡觉的儿子一同带去,留在家里,并说“不摔的孩子长不大”,这在中国也是常有的事 ,而在美国 ,这被认为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行为这种管教和监护孩子所体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集中反映了中西方对于孩子监护权定义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念。
电影《刮痧》中体现的跨文化交际冲突也有一个根源于中美人权观念的差异。除了之前提到的大同在老板昆兰面前不分青红皂白打孩子之外,还还体现在孕妇与胎儿权利的冲突上。
五年前 ,大同妻子简宁怀着丹尼斯临产时 ,作为孕妇的妻子病情非常危急 ,医生询问许大同意见 ,许大同坚决地回答说 :“不管孩子怎么样,一定要保住妻大人”。后来 ,犹太总医院急诊室护士霍莉出庭作证抓住“许大同要求保妻子”这句话认为许大同不尊重孩子的生命权,一开始就不想要孩子,更不可能会疼爱这个孩子。这话激起了许大同的抗议 ,因为 ,在许大同看来 ,选择保妻子并不必然就不心疼没有出生的儿子 ,因为当时只允许他二者选择其一。霍莉再进行反击说:“可这个孩子还没有在世上活过 ,他的生命还没有开始 ,你有什么权力决定他的生死 ?” 很明显 ,在这里 ,中西方在对待孕妇与胎儿权利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在西方 ,特别是美国 ,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崇尚个人主义。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 ,每个个体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的生命权都应该受到尊重 ,不管是没有出生的胎儿还是其他人。妻子简宁生孩子时情况危险 ,而接生的护士认为许大同为了公司开会而不在医院守护妻子和他自己没有出生的儿子,在做选择时要求保妻子不保孩子的选择是“野蛮”的,是不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利。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在这种文化观念下 , 群体的利益远远高于群体中的个人利益 ,必要时个人利益甚至可以牺牲。(“先天下之优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永留青史足以说明。)因此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父母对于子女有着绝对的支配权 ,根本谈不上什么不尊重胎儿权利的问题。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而且 ,中国文化的根是儒家文化 ,儒家独特的伦理规范的核心是“忠、孝、仁、义”四个关键字 ,其中“孝” 又是根本 ,当孕妇与胎儿的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 ,胎儿的权利从属于母亲的权利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中美朋友关系价值取向不同,朋友观在中美文化中包含有不同的含义。美国人的朋友观比较淡薄,对彼此的承诺也有限制。一旦发现自己的朋友对自己有所隐瞒或者确实做了不好的事的时候,则是谴责或离开。在美国这个动态的社会,朋友之间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交友处事的顺序是法律、道理、人情。即使认识时间久,美国人依然将理智与感情分开。虽然他们保持许多友好的非正式关系,但极少有很深有维持很久的关系。中国社会相对稳定,人们一般不大愿意与陌生人接触和交往,交朋友讲究时间愈长愈好,承担的义务愈多愈好。中国人对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若有困难,应该倾囊相助,理想的境界是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影片中,许大同在面对第一次听证会时聘请的是自己的上司兼最好的朋友昆兰这位知识产权法律师,尽管昆兰一再解释自己是版权法的律师 ,而不是民事律师 ,但仅仅因为昆兰是自己的朋友,大同觉得信得过他。第二次听证会时,虽然第二任律师表现得体,但许大同并不信任这位家庭法律师,认为她任由对方律师“泼脏水”。我们刚才也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提到过,中美的思维方式是重“情“与重“理”的鲜明对比。昆兰到法庭作证确实看到许大同打儿子后,许大同非常愤怒,“我一直把你当朋友,而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许大同进而辞职,因为这对他来说这是“道不同,不相与谋”。而昆兰对此感到很委屈和不解,他觉得自己只是说实话而已,而他确实看到了大同打丹尼斯,并且他也看到了刮痧丹尼斯背上留下的伤痕。中美不同的朋友观造成了这对朋友关系的决裂。
影片中,许大同的“面子观”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脸面脸面,相信对于中国人来说都不难理解。中国的“面子观”有着深远的渊源和复杂的学问。相比之下,美国人的面子观就远没有这么复杂。他们注重法律与事实,公事公办,常常看起来“不近人情”。这就必然产生无可避免的冲突。
在许大同的颁奖典礼上,丹尼斯打了保罗后又不愿向保罗道歉, 许大同为此打了丹尼斯;在听证会上 ,大同的老板昆兰作为证人说出了大同打儿子的事实 ,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愤怒 ,甚至断绝了与老板的朋友和工作上的关系。在其后的一段对话中 ,大同道出了“打儿子是为了给你面子”。而昆兰当然不能理解这个“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孩子怎么能是给我面子?!”
我想,昆兰所不能理解的中国逻辑,我们都能够理解。大同打儿子只不过是想通过显示父亲对儿子的威严和约束力来给对方面子 ,但对美国人来说 ,这种“体面”的表现被认为是不体面的言行。原因何在?这就不得不说说中国人的面子观。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说道 ,“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 不管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 ,是上等人还是下等人 ,面子总归是要的。对中国人来说 ,在同等情况下贬损自己是抬高别人、尊重别人、给别人面子的行为;而美国人则认为贬损自己是愚蠢的行为 ,与尊重别人毫无关联,他们很难接受这种“体面”的行为被异化为不体面的言行。
“面子”也是中美文化冲突的具体体现之一 ,中国有一句俗语说“人要面子,树要皮”,还有“要面子”、“顾面子”、“丢面子”、“没面子”等说法。为了保持融洽,避免冲突,人们在交往中十分在意自己与他人的面子。而这些是注重法律、规范比人情更重要的美国人所不理解的,因此在他们看来这些就只能是“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面子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中障碍与冲突的根源之一。
三、结语
不论是语言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还是价值观念的不同,归根结底都是不同民族在长时间内不同生活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文化差异,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对与错,优与劣,也很难轻易求变。
影片中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如被许大同在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代表正直勇敢的孙悟空形象,被美国控方律师理解为“不遵守社会规则,毁坏他人劳动”;此外,教育理念,医学认识等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在跨文化交际中,差异和冲突无法完全消除。交际的一方无权要求另一方改变或趋同自己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但我们可以探寻与冲突差异产生的根源,了解与适应这些差异与矛盾,相互适应与包容,亲身感受与了解,理性地面对,缩小和避免这些冲突。同时逐步完善和发扬自身文化,敞开胸怀去理解、欣赏,接纳他国文化,促使对方向自己的价值观靠拢,逐步实现文化的多元互补与并存。
而从这部影片当中,我们已经可以瞥见端倪:片头我们看到美国人对许大同设计的孙悟空形象的赞同,表明了文化沟通与交际的可能性;影片末尾,导演安排了一个好莱坞式的经典大团圆结局,通过去唐人街了解中国文化和对刮痧的亲自体验,昆兰出示的证据得到了陪审团的认同,从而跨越了跨文化交流这条鸿沟。结尾处许大同一家幸福相拥接受美国人的祝福等场景,恰好证明了中美文化价值观在冲突之后的一种适应和融合。这也揭示了中美文化走向二元共存、双向交流的必然性。
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正如影片的名字“刮痧“一样,文化差异在影片中算是一种瘀病,需要刮痧才能一个经脉的两端连在一起,活血化瘀的作用,亦可以理解成祖一辈的文化受到阻隔,需要刮痧刮去隔阂才能有一个文化的传承继续下去。
也如礼记中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给主人公起“大同”的原因吧------世界大同。
【参考文献】
[1]郑晓龙导演,梁家辉,蒋雯丽主演,刮痧[Z].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林雯,从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看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必然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
[4]王璐怡,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J]
[5]王敏,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与障碍(浅析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J],外语论坛,2014(15)
[6]李小霞,叶定国,电影《刮痧》的跨文化解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