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颗童心看世界  ——浅析《清水洗尘》的儿童视角

(2016-07-01 14:18:52)
标签:

文化

教育

情感

分类: 文学评论及影评

用颗童心看世界

——浅析《清水洗尘》的儿童视角

摘要

短篇小说《清水洗尘》以纯净空灵的诗意话语,描述了东北礼镇的一户普通人家在腊月二十七轮流洗澡的故事。小说中迟子建善于用儿童的眼光来打量成人世界,从儿童视角来审视和书写故事发展的全过程,展现出一颗温暖的“童心”和朴实的人性之美。本文将简要分析迟子建短篇小说《清水洗尘》中儿童视角的运用。

关键词

清水洗尘、儿童视角、感觉、形象化、童言

一、作家及作品概述

《清水洗尘》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之一。迟子建出生于黑龙江漠河,她自小热爱写作,在20多年的创作岁月里,曾先后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更以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斩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温情”和“美丽”著称;她的笔下的文字没有丑恶和痛苦,无不传递出温馨的人性美。短篇小说《清水洗尘》就是其展现温情与人性美的典型作品,曾获得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小说讲述了东北礼镇的一户普通人家在过年前轮流洗浴的日常生活故事。礼镇的人们每年只洗一回澡,所以洗澡在过年前是个很重要的“仪式”。这个故事围绕着总是“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家人用过的水洗澡”的主人公天灶想要拥有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的愿望展开,通过一件件紧密衔接的小事,细腻地写出了主人公天灶的心理变化。故事的情节虽简单朴实,但却韵味十足。

二、视角与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是一种特殊的叙事视角。“视角”这一概念本出自于绘画艺术领域,指画家在创作作品时所选取的观察角度,后来被引用于文学领域,主要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所运用的叙述角度,也就是“谁来叙述”这个问题。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指出,“视角,它是作者和文本的心灵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同时,它也是读者进入这个语言叙事世界,打开作者心灵窗扉的钥匙。”文学作品的叙事视角问题,不仅仅牵涉到文本层面,还涉及作家的情感层面,是作者自身的情感世界与生命体验的传达窗口,对整个创作过程至关重要。

儿童视角是评论家夏巧尊所提出“限制视角”概念中的一类,它以儿童为观察者,用富有儿童特色的观察角度和叙述口吻来讲述作家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整个讲述过程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它通过从儿童到成人再到儿童的角色置换,以儿童的另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别致的世界,展现不易被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种面貌。

三、《清水洗尘》中儿童视角的运用

1“感觉”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李贽《童心说》),这“最初一念”就源于儿童对外界的“感觉”,它不受成人世界“道理”的束缚,所以“绝假纯真”。《清水洗尘》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展开,主人公天灶的感觉是贯穿全文的经线。

小说一开头就道出了天灶的直接反应——不舒服。“天灶觉得人在年关洗澡跟给死猪煺毛一样没什么区别。”因为“猪被刮下粗粝的毛后显露出又白嫩的皮,而人搓下满身的尘垢后也显得又白又嫩”。他不喜欢过年前放水,也不喜欢过年。这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不喜欢过年的那些规矩”,“其次他不喜欢忙年的过程”,“最后,他不喜欢过年时所有人都穿扮一新,新衣裳使人们显得古板可笑,拘谨做作”。显然,这三条理由都不是出于理性判断。

小说中用了很多联想来解释天灶不喜欢过年。“十字路口的白雪被烧纸的人家弄得像一摊摊狗屎一样脏,年仿佛被鬼气笼罩了”,“种种活儿把大人孩子都牵制得像刺猬一样团团转”,洗澡后的人们“总是使他联想到屠夫用铁刷嚓嚓地给死猪煺毛的情景,内心有种隐隐的恶心”……由此看来,天灶对过年的讨厌与不喜欢完全是出自于自己的主观感受,是一个孩子特有心情的直观展现。将大人眼中喜庆的过年通过质朴而单纯的儿童之眼透视,为小说注入了一笔新鲜独特的活力,展现给读者一种与成人世界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图景。

小说的情绪基调并不由天灶的这些不喜欢和不适应的感觉构成,因为他(儿童)的感觉会随着“闻见”的变化而变化,喜怒随性,飘忽不定。小说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天灶感觉的变化,一是空间上利用屋内外感觉的对比,二是时间上按照洗澡的先后顺序,显示不同的人带给天灶的不同感觉。

空间上,由于天灶住的屋子被当成了浴室,“弄得屋子里空气湿浊,电灯泡上爬满了水珠,他晚上睡觉时感觉是睡在猪圈里”,而屋外却神清气爽,可见天灶真的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屋子被当成浴室;时间上,整篇小说几乎是按照天灶一家人洗澡的顺序为纬线来展开的。当奶奶第一个洗完了澡,天灶看见妈妈扶着奶奶颤颤巍巍地出来,“奶奶稀疏的白发湿漉漉地垂在肩头,下垂的眼袋市突兀的颧骨有一种要脱落的感觉,而且她脸上的褐色老年斑被热气熏炙地愈发浓重,仿佛雷雨天填空中沉浮的乌云。”天灶觉得洗浴后的奶奶“像只烂蘑菇一样让人看不得”。后来天灶不肯就着奶奶的洗澡水而坚持要用清水洗澡把她惹哭后,又觉得于心不忍,“不想再惹奶奶伤心了”,便顺着奶奶的话应和下去,解释说不是因为嫌她的洗澡水脏,而是不愿意再就着任何人的洗澡水洗澡,等奶奶破涕为笑休息后,才“长长地吁了口气”。这也体现出天灶可爱善良的本性。第二个去洗澡的是妹妹天云。天云只穿件蓝花背心,露出两条浑圆的胳膊,披散着头发,给天灶的感觉是“像个小海妖”。而天云天真无忌的话也使天灶先前沉闷的心情为之一朗,兄妹俩的矛盾就此解开。天灶很乐意为她“服务”,按照妹妹的要求,不仅“把窗帘拉得更加密不透光,又像仆人一样恭恭敬敬地为她送上毛巾、木梳、拖鞋、洗头膏和香皂”,在天云洗完的时候还打趣说她像条“大臭鱼”。以天云洗澡这件事为线索展开,呈现出了天灶与天云之间温暖的兄妹情。第三个洗澡的是母亲。小说中对天灶母亲洗澡先后的形态并没有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蛇寡妇的突然“搅局”导致父母亲之间的“小矛盾”来引出天灶的感受。天灶明白母亲因为父亲去蛇寡妇家帮忙修澡盆而吃醋,又对傻气而无辜的父亲感到同情。在天灶三言两语旁敲侧击的帮助和鼓励下,父母亲因为搓背这件事甜蜜地和好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灶对家人无声、平凡却朴实深沉的爱。天灶是最后一个洗澡的,最后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独享一盆清水洗澡的愿望。天灶觉得“这盆清水真是好极了,是他从未有过的舒展和畅快”。由此,他也不再讨厌即将到来的新年了。天灶的感觉最终回到了平和与喜悦,此时全文也在一种明快温馨的笔调中结尾,空间和时间的这两个方面最终得到了统一。

2“感觉”的形象化

小说不仅描述了感觉的变化,而且将感觉形象化,多处运用独特的比喻手法来展现天灶对外界的主观印象。

礼镇的人们一年只洗一次澡,所以人们的身体往往不是那么干净,“盛夏时许多光着脊梁的小男孩的脖子和肚皮都黑黝黝的,好像那上面匍匐着黑蝙蝠”;天灶不喜欢自己的屋子老是被当作浴室,因为“空气湿浊,电灯泡上爬满了水珠,他晚上睡觉时感觉是睡在猪圈里”;第一个洗完澡的奶奶“显得格外臃肿,像只烂蘑菇一样让人看不得”;奶奶洗完澡后“湿浊的热气在屋子里像癞皮狗一样东游西蹿着,电灯泡上果然浮着一层鱼卵般的水珠”;妹妹天云“只穿件蓝花背心,露出两条浑圆的胳膊,披散着头发,像个小海妖”;天灶烧洗澡水时“锅里的水被火煎熬得吱吱直响,好像锅灶是炎夏,而锅里闷着一群知了,它们在不停地叫嚷‘热死了,热死了’”;天灶刷完灯笼把脏水一桶桶地提到外面倒掉的时候,夜色已深,他觉得“这些星星被强大的黑暗给欺负得噤若寒蝉”……这些奇特的比喻将抽象的感觉形象化,喻体也往往充满着童真和童趣,极具表现力地刻画了儿童的形象化思维,简单却极具韵味,新奇而又不失本色。作者通过孩子另一种眼光的观察与透视,表现了与儿童感知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生活景观(如黑蝙蝠、知了等都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揭示了成人所难以体察到的生存世界的可能面貌。

3童言无忌

小说中童言的大量出现也体现了作者儿童视角的运用。 童言无忌是童心纯真的表征。童言具有强大的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天云喜欢自己编儿歌,高兴时儿歌的内容一片温情: “小狗狗伸出小舌头,够我嘴里的小画书。小画书上也有个小狗狗,它趴在太阳底下睡觉觉。”充满童真趣味的儿歌使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而当她失手打碎了花瓶并受到母亲的批评时,儿歌的内容则充满火药味:“鸡毛掸是个大灰狼,花瓶是个小羊羔。我饿了三天三夜没吃饭,见了你怎么能放过!”言下之意,打碎花瓶全怪它这只小羊羔不会长脚跑掉了。天云儿歌内容的变化也体现了儿童感觉变化的随意性和及时性。天灶不喜欢家人把他的屋子当作浴室,想与母亲商量,移到天云的屋子。但是天云也不乐意,她气得一梗脖子说,“为什么要在我的屋子?”天灶也同样气得一梗脖子说,“那为什么年年都非要在我的屋子?”天云说他是哥哥应该让着自己,天灶便不再理论,不过兀自嘟囔了一句,“我讨厌过年,年有什么过头!”充满小情绪的话语使得家人便纷纷笑起来。天灶与天云孩子气的话语中也透露出天灶善良温和的本性。天灶倒洗澡水时与肖大伟的争执也是充满着孩子气的。当肖大伟把自己每年都用家人用过的脏水洗澡这件事当做吵架的“把柄”时,天灶无力反击,只好把话锋一转,也威胁起肖大伟来:“我告诉你爸爸你抽烟了!”孩子独有的稚气而倔强的话语使人不禁发笑之余,我们更能从中体会出天灶更加坚定的要一个人用一盆清水的倔强与决心。虽然天灶对待过年和洗澡的感受一直在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但他用清水洗澡的决心却一直没变,反而越来越坚定。家庭多年来对天灶与天云的差别对待,长辈对天灶心理感受的漠视,使天灶心中积压了诸多的压抑与不满,这种不满体现在他对过年的厌倦与对洗澡的毫无感知甚至讨厌上。当人们都十分重视每年一次的洗澡并因此而感到神清气爽的时候,他却生活在愤懑之中。回想起每年他一次又一次默默的劳动,换来的却都是家人洗过的浊水供自己洗澡,连以一盆清水洗澡的简单愿望都难以达成,再加上家人洗浴后自己卧室的潮湿弥漫,他的默默忍受终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发生动摇与逆转,这种心理暗示随着小说中肖大伟的出现而得以强化,以至于奶奶的哭声,父母的叹息,乃至父母的小矛盾,都没有能改变他要独自用一盆清水洗澡的决心。随着家人洗澡进程的推进,一桩桩矛盾的发生和消解,天灶也完成了从一个稚气懦弱的小孩到一个性格独立的小男子汉的转变,战胜了自我,同时赢得了自我把握与自我选择的权利。这个变化之中的不变之处,正是整篇小说的情感内核。而这个内核,正是从儿童独特的眼光和视角窥见的。

4其他孩童人物

以上分析主要以天灶为视点展开。小说中还有两个孩童人物,即天云和肖大伟。这两个孩子形象的塑造与天灶大相径庭。与天灶的“不舒服”相比,天云是在成人世界里快乐地嬉戏的“小海妖”,她对成人世界的感知直接牵涉到蛇寡妇,而肖大伟对成人世界的感知从他与天灶的对话可以窥见一斑。如果说由天云引出蛇寡妇,在叙事上为成人的情感世界作了铺垫,那么,由肖大伟引出的他父母的故事,则为整个小说的温暖气氛吹进了一丝凉意。因此,可以说天云与肖大伟是天灶的“对立面”,但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感知并不与天灶的矛盾,而是对天灶感知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说的主题意蕴。

5成人世界的“孩子气”

同时,小说还显示了成人世界的童心童性,这首先在奶奶身上有最为明显的体现。奶奶因为天灶不肯用她的洗澡水而张大了嘴巴,眼睛里现出格外凄凉的表情,失神地说:“你嫌奶奶——”,并且在房间里伤心地哭;当母亲出于安慰说她干净时,她则如孩子得到家长的肯定一般:“我的头发从来没有生过虱子,胳肢窝也没有臭味。我的脚底也不藏泥,我洗过的洗澡水,都能用来养牡丹花!”通过迟子建的刻画可以看出,奶奶的表情语言都充满了天真的孩子气,活生生一个老小孩。同样地,童心也体现在老实憨厚又胆小的父亲和嘴硬心软的母亲身上。父亲有着乐于助人的普通农民的淳朴品质,蛇寡妇求他给她补盆,他连带着帮他掏了火墙;而当母亲责怪他时,他则十分委屈:“我只帮她干活,没喝她一口水,没抽她一根烟,连脸都没敢在她家洗。”当母亲继续质问他,他则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似的毕恭毕敬地站在原处,好像面对的不是妻子,而是长辈。母亲因吃醋而与父亲赌气,不给父亲搓背,回到屋子里叠前日洗好晾干的衣服也心神不宁,没隔几分钟就要从屋子里探出头来问天灶:“什么响?”多次之后,天灶会了她的意:“是爸爸在叫你。”母亲眼睛亮了一下,但还强硬着说,“我才不去呢。”直到得到天灶的鼓励:“他一个人没办法搓背,到时他会一天就把衣服穿脏了。”她才嘟囔了一句“真是前世欠他的”,然后进了浴室。天灶旁敲侧击的鼓励使父母之间的小矛盾就甜蜜地化解了。母亲牵挂父亲而又拉不下面子也是她可爱的孩子气的一面,是成人童真童性的体现。

四、结语

儿童的眼光新奇而朦胧,儿童的世界纯粹又美好。儿童视角的运用,使读者从中感受到温馨质朴的人性美,整篇小说沉浸在明快温暖的氛围内。同时,作者迟子建以她独特而高超的审美洞察力,婉约沉静的风格,优美空灵的语言,捕捉到小说中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刻画出普通人民生活的深厚情感,表现了她可贵的民间立场。

同时,这种创作视角打破了我们写作中对宏观主题牵强附会的成规,告诉我们,当今许多文学作品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真实,淳朴,优美的人性之风。以儿童之心,透过儿童之眼,观察社会,关照生活,体现出迟子建独特的审美理解,以及她对平凡生命的赞美和对自然纯真的热爱与追求。

参考文献

1】迟子建:《迟子建文集 亲亲土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陈云燕:当代女性作家儿童视角小说研究[D] 2015.5.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