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壬寅日记20-聊点别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话外音2

(2022-07-28 06:29:16)
标签:

杂谈

前面已经聊过了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的一些问题。啰哩啰嗦写了不少。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有些微博写的也有些凌乱,不全面。当然也有一些是知识的局限。现在聊聊一些在临床中发生的事情。前面已经聊过一些。现在再聊聊一些其他的事情。
先来聊聊我和我的老师周秉文教授的事情。当然,在以前的一些博客与微博中,已经聊过我和我的导师周秉文教授的一些轶事。这次主要是聊聊我记忆中的周教授在临床工作中的一些点点滴滴,也有我的一些感慨吧。我硕士毕业以后,接替前任,干了一年的的总住院医师,做些个创伤,急症手术。总住院医师干完以后,又去上海,胡有谷教授帮我联系的上海长征医院骨科进修,当时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主任是赵定麟教授,从他那里,我学到了许多的东西,包括手术技术等,也结识了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一些个主治医师,比如后来的长征医院骨科主任袁文教授,还有陈德玉,倪斌教授等。进修期间跟着赵教授上了几台手术,非常敬佩赵教授,腰椎前路手术,直接小切口进入,到达术区,定位透视,非常准确,手术做的干净利落。从上海回来后,就跟着周秉文教授进行临床工作,以前提到过,周秉文老师在工作中,对我们是传帮带,平时跟着周教授查房,其实心还是比较虚,因为老先生查房的时候,讲的东西很多,多为新的理论,技术什么的,但是对我们要求比较严格,经常提问一些基础知识,没有准备往往会卡壳,一大帮人都跟着查房,很是下不来台。曾经的学弟,从我们这里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的郭卫教授经常提及跟着周教授查房回答不出问题时的囧魄。并经常讲当时我们外科的规培是如何的正规。周教授带我们上台,手把手教,在我们上了一定数量的手术后,就会让我们先做,他老人家穿好手术衣,坐在器械台旁边,什么时候我们做不下去了,招呼一声,上台帮助我们完成手术,因此而使得我们得到了锻炼,受益匪浅。使得我们早日成才。记得我独自完成的第一个颈椎后路的手术,那个时候的颈椎后路手术也是局部麻醉,侧卧位,周秉文教授就坐在我的身后看我做手术,不对的地方会提出来,不懂的地方也会请他长眼。因此记得那些手术做的都很顺利,也是由于跟习惯了,因此,第一次自己上台手术还是挺顺利的,一次曾经做过一个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采用经典手术方法,40分钟结束,而现在自己带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我的学生的手术也是非常熟练,娴熟。比我强许多。现在我上台也就是动动手,掌掌眼,一来怕自己技术生疏,再者就是看看有无问题。实际上,下面的医生做的都很出色。手也比我巧,所谓的青出于蓝胜于蓝。
聊到了我的家事,上个世纪80年代,我叔叔与婶婶来到我们家,因为婶婶50几岁,出现了明显的腰腿痛,不能走路,间歇性跛行明显,家务事也不能做,非常着急,就与我叔叔一起奔青岛而来,我当时找到了周秉文教授,周教授经过询问病史与查体,基本上确定为腰椎管狭窄症,当时已经出现了CT,CT影像检查结果证实为腰45椎管狭窄症,症状明显,指证明确,决定行腰椎减压手术,住院后,安排手术,我没有上台,我的同学郑英刚大夫(现在美国行医)做助手,我进手术室在旁边看,手术很顺利,周教授采用骨凿,减压彻底,时间短,出血少,当时的情况并没有做内固定,只做了个简单的融合,手术后我婶婶的症状完全缓解,住院半个多月,回到我们家修养了1个月,然后回去泰安继续休养。后来进入21世纪以后,我曾经借开会的时机前去探望几次,手术后恢复奇佳,正常生活,正常的家务事都能承担。行路正常,没有任何感觉,直夸手术做的好。当然因为恢复良好,也就没有再排片或CT等检查。后来活到了80多岁,一直做家务,后来只是告诉我眼睛不好,看不清楚东西,考虑是白内障,也没有手术。几年前因心脑血管疾患去世。由此可见,腰椎椎管狭窄症,首先是充分的减压,松解神经根,然后在考虑融合,虽然融合固然重要,而内固定只是增加融合率罢了。与病情恢复,症状缓解无关。这些事情以往在讲要椎管狭窄症的自然病程中讲过。从我自家婶婶的病例上也证实了这一点。
再聊聊跟老师外出手术的情景。第一次跟着周秉文教授外出手术,是去青岛市当时一个比较大的企业医院,也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青岛医学院老师的夫人,30多岁,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体征比较典型,经过CT检查,确定为腰45椎间盘突出症,偏左。找周教授看过,诊断没有问题,且病人痛苦较大,不能走路,间歇性跛行明显。决定手术治疗。因为当时的公费医疗的关系,只能在本系统医院内做,由此请周教授去那个医院手术,让我做助手,并找些专用器械工具等。手术方式也是经典手术。在那个阶段,手术体位都是侧卧位,患侧在上,局部麻醉。病人保持清醒,这也是我们医院当时的常规手术方式,经典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 Love手术。主要是老师操作,当时的老师已经70多岁了,身体很好,自己打麻醉,手术也是干净利落,我只是在旁边拉勾,手术非常顺利,一个小时结束,手术切口不大。顺利切除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手术中,病人还能与我们交流,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康复良好。手术后恢复了一段时间后,重返工作岗位,距今已经30余年了,病人早已经过上退休生活,基本上没有影响生活与工作,因为是熟人,因此基本上没有脱离随访,至今很好。
这些个病例,还想说明,脊柱微创手术有其优点与特点,创伤相对小一些,然而,虽然软组织的创伤不大,但是内部骨性与韧带性结构的解剖的操作并不比经典手术小,同时,学习曲线也较长,如果不小心,也有损伤硬膜与神经的报道。另外,曾经国内讨论过一段时间,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切除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后,是否需要融合,这个问题争议较大,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共识已经达成,就是,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不需要进行腰椎融合,尤其是经典手术或微创手术的病人,这里所说的微创手术仅指椎间盘镜与椎间孔镜手术技术。因为手术对组织结构的破坏很小,因此不需要融合。而内固定只是增加了腰椎融合,尤其是椎间融合的几率,对于症状的缓解作用不大。当然,不融合可能手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比较高,这点,只要加强康复锻炼,完全可以克服。由此,林林总总,讲了许多,只是想强调,腰椎退变(老化)是人类生理过程中的自然,不必太在意,至于患上腰退行性疾患的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如何治疗,是否手术,手术方式的选择等,病人与家属要做的事找一家较为靠谱的医院科室和一个靠谱的医生。这是个人的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