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日记19-聊点科普:腰椎间盘突出症话外音
(2022-07-26 03:27:09)
前面已经聊过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情况,本来想1-2篇微博即可搞定,但是越聊越多,聊到5篇,赶紧刹车。不想再赘述什么。如果有人还是看不懂,或是对这个疾患疑惑,可以在评论区告知我,我会尽力解答。如果因为知识面不够,无法解答您的问题,也请您多加原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外的一些杂事,以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在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于腰椎间盘退变的一些事情。所谓的话外音(应为画外音,这里是聊天,也就用了话外音)。茶余饭后,一笑了之。
腰背痛是困扰人类生活中的一种不适,有人统计,人类一生中有75%以上的机会出现腰背痛,并有过腰背痛的病史,我们在2016年版的《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编写了《中国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指南》并发表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上。腰背痛很常见,大多数人均能遇到,而临床上门诊的病人大多也是腰背痛。对于骨科,脊柱外科医生来说应该是最常遇到的疾患,我的老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周秉文教授曾经统计过,当年骨外科门诊上的病人,1/3以上是腰背痛。现在自己看脊柱外科门诊,则有2/3以上的病人是来看腰背痛的,以腰椎退行性疾患的就诊者居多。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疾患之一,也是主要的腰背痛病因之一。由此可见,腰椎间盘突出症应该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们病房里面,此类病人占据了多数,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之一则是重体力劳动,司机也是危险人群(我们也曾经做过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而在几十年前,没有CT,MRI的时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主要是一症状,体征为主,普通的X线片主要是排除其他器质性的疾患,比如骨折,炎症或肿瘤等,且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只能是间接的一个证据。这在前面似乎已经提到过。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前身:山东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对于腰椎间盘的关注就很早,1947年,我们在当时的医院院长,解剖学教授沈福朋的带领下,开展了手术治疗,即所谓的坐骨神经松解术,效果良好,1952年,在当时的骨科专业的孙进修教授开展了第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手术,我参加工作时候,骨科的几位老教授:孙进修,周秉文,胡有谷,夏精武,乐兴祥等几位老师傅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个常见病多发病都很感兴趣。我的导师周秉文教授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从解剖学角度,国内第一次阐述了腰椎间盘突出与腰骶神经根的关系,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上,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的经典之作。80年代初,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青岛医学院外科骨科组的几位教授们,在胡有谷教授的带领下,在总结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和科室多年来的治疗经验,编写出了第一本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专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文革结束以来第一本脊柱外科专著,且为一个病而写的专著,出版的时候是个32开的小书,但是销量惊人,连续几次的印刷,竟然发行了几万册。正如许多目前的脊柱外科大咖们的描述,许多人就是读着这本书,了解了腰椎,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个病,从而踏进了脊柱外科的门槛,成长为脊柱外科医生。对我也是一样。由于胡有谷教授的认真,应广大读者的请求,这部专著,基本上10年左右再版一次,目前已经发行了4版,第五版也已经完成校对,正在出版的过程中。而在第三版发行的时候,需要课题报奖,请人民卫生出版社统计一下出版册数,当时为20年前,已经出版近6万册,这在如此一个小众的专业中的一本专业书籍的发行量已经达到了天花板。这本书历经5版,已然成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相关疾患的系统的教科书,全面且新颖,希望第五版带给大家一个全新的感受。胡有谷教授对此书倾其全部心血,完成了第五版的整理工作,希望今年能够面世,以此慰籍胡有谷教授,周秉文教授等老一代的专家学者们的努力与幸苦。
1985年,当时的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式成立骨科,也就是骨科从大外科独立出来,胡有谷教授当时为大外科主任,兼任骨科主任,为了适应骨科的发展,根据当时的国内国外的状况,胡教授提出了在骨科下分亚专业,当时的床位不多,因此分为两个亚专业,一个为脊柱专业,另外一个为四肢专业,从而使得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脊柱专业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在国内独树一帜,基本上在国内都是首次的报道相关的问题,包括椎间盘的生化结构,分子生物学研究,乃至于后来的基因治疗的研究等,为临床提供了理论基础。临床工作同样也是卓有成效,周秉文教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名称的商榷,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描述,对腰椎管狭窄症以及腰椎椎体后缘骨赘的阐述以及手术方式的探讨,胡有谷教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区域定位理论等等也是令人耳目一新。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跟着周秉文教授读硕士研究生,前面已经提过,从而也就开始从事脊柱外科专业,那个时候,周秉文教授也以自己的经验与临床体会,先后编写出版了《腰背痛》《颈肩痛》等专著,并均已再版,收到良好的效果。以前其他的博客何微博中,我曾经提到过,自己其实并不是非常喜欢这个专业,只是干上了,在周教授,胡教授的引领下,逐渐对这个专业感兴趣,后来,跟着胡有谷教授,基本的精力也是放在了腰椎间盘退变,突出的研究上面,也从胡教授,周教授哪里接过了腰椎间盘退变以及突出症的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这个课题,对于脊柱侧弯病儿椎间盘退变的研究,对于椎间盘细胞凋亡的研究等有较为深入的探讨,牵头完成了国内第一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以及《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指南》的制定并发表。虽然有些效果,但是离老师们当时的水平还相差很远。现在我已经退休,因此也就无法达到老师们的那个档次了,只能望尘莫及,然而,其实也是无所谓了。
进入了新世纪,骨科继续发展,2001年,创伤骨科专业独立,成立创伤外科,2005年,再次分家,分别成立脊柱外科与关节外科。由此,脊柱外科也从几十年前的一个专业方向,独立为一个科室。2013年,骨科东迁,扩大专业,奠定了骨科发展的基础,进一步促进了大骨科的发展。而眼前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业已发展成为500余张床位,崂山院区为主,7大专业,四个院区协同发展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医院的新局面。院士保驾护航,在新的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更上层楼。
由于是聊天,也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完以后,发现较为混乱,系统性不强,并且有些像在书写历史,对于专业方面谈的不多,下次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