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壬寅日记17-聊点科普: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2)

(2022-07-23 04:48:02)
标签:

杂谈

聊到这个地步,突然发现我已经掉进了自己为自己挖的坑,本计划就此专题聊个2-3篇也就足以,结果是越聊越多,这已经是第4个了。后面还想聊聊其他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手术疗效,并发症等,包括一些闲情逸趣的事情,权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当然希望有人再提一些问题,顺便一并解答。目的还是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别误导大家。虽然感到有些累。努努力,试试看能否尽量把这个病聊完,当然,这个病是永远聊不完的,有许多的事情还是未知数,有许多的研究尚在进展之中,包括许多的治疗方法也在进一步的完善与提升中。我们这里所聊的都是基本已经定型了的东西,观点,方法,而科学还在进步,以后会有什么情景发生也不可而知。说到此,也就聊到哪里到哪里吧。看看能否聊完。感谢各位的耐心,容我慢慢道来。
继续我们的手术治疗,这个微博想聊一下目前风行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疗法。说实在的,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个多发病,常见病,且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因此目前国内的相关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当然微创治疗首当其冲。上个世纪末期,就已经出现了各类经皮椎间盘治疗技术,包括激光椎间盘成形术,椎间盘内注射药物溶解髓核的技术,以及硬膜外的胶原酶注射溶解髓核的技术,经皮椎间盘切吸手术等等,并受到了大家的关注,相关报道十分的有效,尤其是国内的一些报道,更是有着奇高的治愈率,不可否认,这些技术对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也有一些作用。前面也提到过,9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是不需要任何直接的处理技术的,大多经过保守治疗,基本上可以解决问题。因此上,这些个技术似乎都是锦上添花。因此上个人认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临床意义。虽然报道所谓的治愈率很高,并发症还是不少,且由于是间接的一个处理,对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从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噪后,有些技术也就销声匿迹了,不见了踪影,有些技术还在一些医院应用,但是应用的范围也就不是那么广了。由于治疗的结果可见,因此接受如此治疗的病人也就大幅减少了。椎间盘镜的出现,给经典手术的微创化带来了曙光,随着技术设备的进展,椎间盘镜手术应用得到了推广,而椎间盘镜技术基本上是”Love“手术入路的微创化,只是切口更小,1cm的切口,置入通道,通过手眼分离,通过通道光源与放大镜的作用,手术野于放大后显示在荧屏,手术者看着荧光屏进行操作,从而达到微小切口完成正常入路完成的手术,进入椎管取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骨科主任周跃教授在国内首先引入,并在国内推广展开,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因为其切口小,放大镜下放大16倍影像,更为清楚,虽然在刚刚进入国内是遇到一些阻力,但是随着工作的开展,治疗效果有目共睹从而也就在国内广泛应用。当然,相应的手术器械也应运而生,虽然有些事仿制,然而自己的东西也在逐渐增加。随着椎间盘镜在国际上的应用日益广泛,衍生出来了多个手术通道技术,手术切口越来越微创化,以往需要6-8cm切口完成的事情,后来2-3cm也就解决问题了。不行的话,增加个切口也就完成了,从而在通道技术下,可以完成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乃至椎间融合内固定等所有的腰椎手术的相关技术。衍生发展出来MIS- TLIF等技术。10几年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椎间孔镜技术,通过不到1cm切口,置入一个7mm直径的镜子,通过椎间孔镜到达椎间盘突出部位进行操作。取出突出的椎间盘,创伤更小,对椎旁肌肉的干扰更弱。这项技术还是经过周跃教授的加持与推广,椎间孔镜技术在国内逐渐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孔镜技术的发展,将椎间孔镜按照经典手术的入路进入,常规行腰突出椎间盘切除术,效果更佳。随着器械设备与手术技术的逐渐发展与完善,又发展出扩大通道技术(Delta),双通道技术(UBE)等等,同样可以在微创下完成椎板减压,椎间融合等技术。基本上达到了经典手术所能够达到的技术与目的。当然,科技仪器设备的进步对于技术的进步也是一个促进,从而使得微创技术更加安全有效。包括显微镜技术的应用,导航机器人的应用等,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如前所说,目前尚有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病例应用的积累,设备器械的完善,治疗方法的创新,相信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将会更加微创化,创伤越来越小,手术后的康复快,恢复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也让我们拭目以待。
技术的发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与家属来说是个福音,可以有了更多的选择,在上一节曾经讲过,不论什么技术,都有其明确的指征,有些技术有些病人是不能用的,有些病人则是合适的。这也需要医生的知识与水平,那些病人适合,那些病人不适合。由此可见,不能千篇一律。总是有个个体差异。
我们医院脊柱微创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起始于医院疼痛科主任刘传圣教授,在疼痛科期间,首先采用了许多的经皮椎间盘成型,减压技术,且刘教授也是我们医院最早开始应用椎间孔镜的医生,目前几千例病人的手术基础,使得刘主任在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很大。当时找到他,请他帮忙我们脊柱外科应用椎间孔镜技术的时候,他就已经有几千例椎间孔镜的治疗经验了。对于医院的需求,刘主任对骨科脊柱微创中心全力扶持,手把手传帮带,才有了现在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中心的今天的繁荣。同时,还需要感谢国内的两位教授,一位是上面提到的中国脊柱微创技术应用与引领者,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现在称为陆军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的周跃教授,10余年前,他就让我接触椎间孔镜技术,并让我参加了几个学习班,使我了解到了这项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且安全,我也曾经请他前来我院进行过手术,效果良好,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周教授也给予了我们科室极大的支持与指导,而我更应该感谢的是台湾台中综医院的徐少克教授,我与他在开会时认识,他是国际著名的脊柱微创专家,也是相关微创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当时任华裔骨科协会会长,我把他请来我们医院,担任我们骨科脊柱微创中心的名誉主任,徐教授全力以赴,倾心相授,支持与帮助我们开展脊柱微创技术,那几年,徐教授放弃休息,每年来我们医院2-3次指导工作,并赠予我们相关的设备器械,以及他个人发明的器械设备,每年在我们医院开办两期脊柱微创学习班,连续3年,开办了6期学习班,来自世界各国,国内与省内的脊柱外科医生纷至沓来,认真学习应用脊柱微创技术,使得相关技术在迅速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极大提升了我们骨科,脊柱微创中心的声誉,也使得我们的病人脊柱微创手术量从2015年的百余例左右,发展到现在的几千例。使得我们脊柱微创中心在短短的3-5年之内得到迅速的提升,目前为亚洲脊柱微创的培训基地之一。在周跃,徐少克教授教育影响下,我们审时度势,及时强行转向推广,把握住了机遇,奠定了科室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面进一步提升的发展基础。至于有些人的所作所为,周,徐两位教授格局大,不予理会,也就无关大局,至于我个人,更是无所谓的事情。张英泽院士曾经说过,只要是为了医院科室发展,对于个人的态度问题就无所谓了。自觉问心无愧,衷心祝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脊柱外科明天更好,在张院士的带领下,更上层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