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语者》——传统教学中六大阅读误区

(2022-08-10 08:22:40)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随笔

为什么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呢?《书语者: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一书的作者唐纳琳•米勒指出,教师在推广阅读的时候,采取了很多并不恰当的方式,给阅读附加了太多的束缚,以至于学生从未把快乐和阅读联系在一起。

米勒在书中列举了下面几种不当的阅读教学方式:

一是全班共读一本书。

这是最常见的阅读教学方式之一。教师为了掌控阅读教学的进程,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共读同一本书,思考相同的问题,就相同的话题展开讨论。教师自以为这样的设计严密无缝,但却忽视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现实: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阅读这共读的书目,就像一个尺码的鞋子无法适应所有的人一样,全班共读一本书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偏好,扼杀了学生的内在阅读动力。不仅如此,共读一本书很少考虑学生阅读速度上的差异,造成时间上的很大浪费;教师对书的内容进行肢解,分段或者分章节向深处细挖,也削弱了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全班共读一本书的做法还会使先前的阅读价值下降,对于那些先前已经读过这本书的学生怎么办呢?

二是开展阅读理解测验。

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在给学生传递了一些阅读技巧,带领学生剖析了一些阅读材料之后,通过测验来检查学生是否具备阅读能力,是否掌握了阅读的技巧,也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方式,在各个级别的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的测验也是很重要的板块。从引导学生阅读的角度看,这些技巧是必要的,但很多情况下,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把成绩当成目标。这种只为让学生考个好分数而开展的阅读,并不能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反而降低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课外阅读热情。

三是让学生撰写读书报告。

很多学生原本是很喜欢读书的,就是因为在阅读了一本书之后要写上一篇读书报告或者心得体会,感到压力很大,如鲠在喉。不仅学生如此,教师自己也这样。如果告知你读完这本书你要做读书报告或分享交流时,那伴随你阅读的可能就是压力而不是愉悦。老师自己都不喜欢写读书报告,更不应该逼着学生做无趣的事情。在学生没有意愿的情况下,读书报告起不到培养学生持续阅读习惯的作用,而且报告本身写起来费时费力,其他同学听起来也痛苦无趣。

四是填写读书日志(阅读摘记、存折)。

教师在课堂上舍不得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经常要求学生课后要读书。怎么知道学生读了没有呢?每日填写读书日志就成了教师的督促学生阅读的“法宝”。教师之所以会喜欢读书日志,一方面可以由此提醒家长关心孩子的阅读状况,另一方面是自己以为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还有一点,读书日志可以提供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既证明学生课外阅读了,也证明自己的工作是有成效的。但现实的情况是,那些真正沉浸在书中的学生,是不愿意被其他事情所打断的,也常忘记去记录这些日志,这种给学生额外增添负担的做法,常常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减弱。对学生而言,日志是教师不信任他们的标志,他们说读书了,而教师不相信他们真读了。在这场“战斗”中,没有赢家。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班,自从开始要求孩子每周做摘记以来,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开始下降。

五是轮流朗读和爆米花朗读。

教师为了鼓励学生阅读,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朗读文章。或按照某种顺序轮流朗读,或在指定一名学生朗读一段之后,再让该生随机指定另一名学生接着朗读,如爆米花一般,看上去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其实效果很差。那些朗读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非常担心被抽到,一旦“中彩”了,磕磕绊绊的朗读,让在场的每一个都非常揪心,都非常难受;那些朗读能力比较好的学生,读起来非常流利,但不少同学常常跟不上他的节奏;每一个同学都不在关注阅读,而是关注自己的任务,一旦朗读的任务完成了,就如释重负,再不关心他人在做些什么了。这种打着趣味活动的幌子进行的点名朗读,其实是一种折磨——不只是对朗读者,对听者也是一样。

六是阅读激励活动。

为了鼓励学生阅读,教师自己经常会设置各类奖励,也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机构组织的与阅读有关的竞赛。各种类型的阅读激励活动只会让学生相信阅读本身并没什么价值,阅读只是一件为获得奖励才值得做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