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真正的读者
(2022-07-25 09:18:30)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随笔 |
《书语者》是一本关于如何引领孩子爱上自主阅读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多所小学担任高年级社会课和语文课的米勒老师。整本书读罢,米勒老师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念——培养终身的读者。
最初吸引我读这本书的是封面上的书名,何为“书语者”?米勒老师是这样向她的学生表达她对他们的爱——观察他们是怎样的人,留意他们的喜怒哀乐,然后找到合适的书,把书放到他们手里,让书告诉他们:“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怎么回事。我知道你是谁。只要你读了这本书,就会知道我是懂你的。”书籍在米勒老师和学生之间传递,他们通过书籍对话,那些书在说:“你是个梦想家,请读这本书吧。”“你内心很痛,读这本书吧。”“你需要开怀大笑一下,读这本书吧。”书成了最好的语言。
读完《书语者》这本书,米勒老师让我由衷地感到佩服。作为一名每天都与阅读打交道的语文老师,我也经常做着和米勒老师一样的阅读推广工作,也经常为学生不愿阅读,阅读质量不高而苦恼甚至沮丧。米勒老师的这本书让我获得了新的力量,让我明白,在继续推进阅读的道路上,我还需要做到更专业、更专注。老师是引领者,自身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念会对学生的阅读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信任老师,愿意读老师推荐的书,是因为他们看到老师每天都在读书,还经常和他们聊书。老师不能只要求学生阅读,而自己却不读。是的,身兼班主任的语文老师工作是琐碎繁杂的,很难拿出大片的时间阅读,但是我相信,对于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永远能找出时间。老师是教室里阅读能力最强、最资深的读者,我们每天都应怀着对阅读的热爱站在学生面前,我们无法激励别人去做自己都没有兴趣去做的事。一句话,言传身教。
米勒老师总是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如何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她设计问卷表,仔细倾听学生真正的需要,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建议”,而不是告诉他们我们自认为他们需要的。学生只有体悟到阅读对其自身的意义,才会全身心投入主动阅读,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乐趣。
米勒老师让人很受启发。举一个例子,我们很多老师都会让学生写读书日志,即让学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阅读时长(分钟)和阅读数量(页数),家长签字以此向老师证明确是在读书。暂且不说家长是否认真监督,对学生而言,这肯定是一种负担。学生忘我地沉浸于书中一小时后,读书日志的作用只是提醒他,阅读是一项学校要求的作业。米勒老师建议每天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读。想确保他们每天都读书,唯一的办法就是看着他们在你的面前读。只有每天读才能将阅读变成一种终身习惯。如果学生正在学校读一本书,那么他回家继续阅读这本书的可能性也更大。其实在我们学校就有这么做的老师,整合单元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给学生留出在学校阅读的时间。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但对老师把握教材的能力又是一项挑战。除了读书日志,米勒老师在本书的第七章,对传统做法,如:全班共读一本书、阅读理解测验、读书报告、轮流朗读和爆米花朗读、阅读激励活动,这些她都提出了自己见解,很值得借鉴。
最后,我想借米勒老师的一段话来自勉,“我始终坚信,只要我们教学生如何将阅读作为终身习惯来培养,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考试技能来掌握,那么我们就是在践行我们的使命:培养真正的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