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下的长征---福建行(六)

标签:
车轮下的长征武夷山风景区 |
2014年11月25、26日游览武夷山风景区

上图:首先参观“一线天”景点

上图:武夷山“奇秀甲于东南”,为八闽第一胜迹,列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夷山水自古即已享有“碧水丹山”之誉,奇绝神秀,区内千峰嶙峋,植被茂密,溪水波碧,山挟水转,水绕山行,形成了“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奇观。

上图:步行小径穿行在竹林之中

上图:武夷山山地多为丹霞地貌,丰富的地貌类型是地质构造、流水侵蚀、风化剥蚀、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上图:一线天在一个幽邃的峡谷中,巍然挺立的巨石,像是被利斧劈开一样,从中漏进天光一线,宛如跨空碧虹。这是源于红色砂岩在流水的长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蚀下,逐渐地扩大、延长所致。也有传说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

上图:武夷山的茶叶闻名国内,出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还有在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良的高端红茶“金骏眉”。

上图:虎啸岩景点

上图:一线天南面与之相对立的是楼阁岩,这是一座壁立如屏的石岩,半壁上有几处洞穴,相传这就是所谓的神仙楼阁。

上图:博客在武夷山虎啸岩山门处

上图:武夷山四季气温较均匀、温和湿润,是福建省降水量最多地区。年相对湿度高达85%,雾日在100天以上。今日我们就遭遇阴冷天气,空气湿漉漉,潮气袭人。

上图:岩下奇石倚于崖壁,石径伸入其间,如同一道关隘,号称天门。虎啸之声,来自岩上巨洞,山风穿过洞口,便发出怒吼,声传空谷,震撼群山。

上图:虎啸岩四壁陡峭,屹然独耸。抵达虎啸岩下,抬头望岩,首先映入眼帘是虎溪灵洞四个大字高勒岩壁。

上图:天成禅院位于虎啸岩一隅,直立崖壁上的观音浮雕。

上图:虎啸岩怪石崔嵬,是一个独具丹霞砂岩的佳境,虎啸岩景点共有八景,有"极目皆图画"的美称。望山兴叹,我等退避改道返回。

上图:沿着被称作“坡仙带”地名的小径出山。

上图:“坡仙带”位于虎啸岩的峰腰,是一条种植武夷岩茶的坡地,游山小径从坡地中间通过,小径两旁茗丛映带,茶叶飘香,恍若仙境。

上图:沿着被称作“坡仙带”地名的小径出山。

上图:“坡仙带”位于虎啸岩的峰腰,是一条种植武夷岩茶的坡地,游山小径从坡地中间通过,小径两旁茗丛映带,茶叶飘香,恍若仙境。

上图:武夷宫景区是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分,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

上图:武夷宫是武夷山最古老的宫院,位于大王峰脚下,初建于唐朝天宝年间(742-755年),宋朝时扩建至三百多间,赐为"冲佑万年宫",每年中秋在观中祭祀武夷君、皇太姥。现存有两口龙井、万年宫和三清殿。有朱熹纪念馆、中山堂、万春植物园等景点,附设许多旅游服务设施。

上图:年代悠久的武夷宫,虽历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经不住数次火焚和兵燹,后仅留下几间空房。之后又经不断创复,形成现在的规模。

上图:博客身后是新建的题额为"渐入佳境"的白色花岗岩的牌坊,结构精巧典雅,上凿有福建省著名书画家潘主兰先生撰并书的对联"如此名山宜第几,相当曲水本无多”。

上图: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主管过武夷宫。

上图:三清殿是道教宫观的主要殿堂,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上图:翘首大王峰。大王峰又名沙帽岩、天柱峰,因山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仪而得名,海拔530米,上丰下敛,远远望去宛如擎天巨柱,在武夷山三十六峰中有“仙壑王”之称。若体力充沛,可以登顶俯瞰武夷山群峰碧水。

上图:“万年宫”现在是国际兰亭学院所在地,殿内有四块珍贵的碑刻:忠定神道碑、洞天仙府、明龚一清和现代郭沫若游武夷的诗题。

上图:“三清殿”原属于万年宫组成部分,民国期间改为他用,景区开发后重修并恢复道观功能,为武夷山道教文化研究提供场所和资料。

上图:武夷宫是武夷山最古老的宫院,位于大王峰脚下,初建于唐朝天宝年间(742-755年),宋朝时扩建至三百多间,赐为"冲佑万年宫",每年中秋在观中祭祀武夷君、皇太姥。现存有两口龙井、万年宫和三清殿。有朱熹纪念馆、中山堂、万春植物园等景点,附设许多旅游服务设施。

上图:年代悠久的武夷宫,虽历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经不住数次火焚和兵燹,后仅留下几间空房。之后又经不断创复,形成现在的规模。

上图:博客身后是新建的题额为"渐入佳境"的白色花岗岩的牌坊,结构精巧典雅,上凿有福建省著名书画家潘主兰先生撰并书的对联"如此名山宜第几,相当曲水本无多”。

上图: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主管过武夷宫。

上图:三清殿是道教宫观的主要殿堂,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上图:翘首大王峰。大王峰又名沙帽岩、天柱峰,因山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仪而得名,海拔530米,上丰下敛,远远望去宛如擎天巨柱,在武夷山三十六峰中有“仙壑王”之称。若体力充沛,可以登顶俯瞰武夷山群峰碧水。

上图:“万年宫”现在是国际兰亭学院所在地,殿内有四块珍贵的碑刻:忠定神道碑、洞天仙府、明龚一清和现代郭沫若游武夷的诗题。

上图:“三清殿”原属于万年宫组成部分,民国期间改为他用,景区开发后重修并恢复道观功能,为武夷山道教文化研究提供场所和资料。

上图:三清殿后院还有武夷历代名人馆

上图:“三清殿内”古香古色,恬静怡人。

上图:仿宋街头建有石坊门,街尾构筑了古门楼,模仿宋代建筑遗风。

上图:在此与我的半个老乡徐霞客照面。徐霞客曾经五度入闽,首次便是武夷山,好山好水之地必定留下他的足迹。

上图:九夷宫景区内的万春园

上图:游览道依山就势,蜿蜒曲折,顺着地势高低屈曲自然流畅,游览道将周围各花木盆景、三山五岳微缩盆景和花、草、竹、灌木、乔木、地被植物、亭、建筑、别墅等有机地组织起来。

上图:萧瑟秋风瑟瑟发凉,万春园内确是绿意盎然。

上图:各景盆造型有的是落地,有的是架空盆架,有的是用砾石围合,有的是仿树、竹真可达到以假乱真效果,形态各异。

上图:各盆景树扭曲生姿、千姿百态,神态各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上图:这是人工美景与自然美景的巧妙结合,有机连成一幅“美妙多姿、层次丰富”的立体自然画卷,在游览过程中达到移步景异、耳目一新的意境。

上图:翠竹扎堆发力,他们是南国土生土长的居民。

上图:石缝里的小草也踏着秋天的步伐出来了,向游人展示其经久的生命力。

上图:这株铁树盆景枝叶繁茂,翠绿有加,叶冠如伞。

上图:据介绍,武夷山景区结合景点建设和观赏效果,实施“月月彩”工程,因地制宜地套种了大量的观花、观叶、观果的花草和树种,实现了景区从“绿化”到“彩化”的转型升级。

上图:娇柔抚媚的花朵,露珠敷在花瓣,更显其润泽养眼。

上图:进入水帘洞景区,山谷内遍种具有科研范儿的茶叶。

上图:武夷山水帘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

上图:科技创新与传统作物相结合,培育出更加光鲜可口的大红袍。

上图:水帘洞景区位于武夷山的北面,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是武夷山最大的景区。

上图:水帘洞景区山体怪石嶙崌,褐黑色岩石表皮如泼墨般。

上图:水帘洞景区内步行甚远

上图:谷地两侧峰有许多朝天岩洞,便是武夷山丹霞地貌中典型的层面岩洞。

上图:水帘洞景区内径穿幽谷,颇为安静。

上图:水帘洞景区山体景观

上图:自然界千万年的斧劈凿刻作品

上图:由此碑继续行进约数百米,才能抵达水帘洞观景台。

上图:危耸的水帘洞崖壁,顶部黑色印记处便是洞口。丰水季节那里会喷出两股清泉,倾泻自百余米的斜覆岩顶,微风过处,水珠摇曳分合。随风飘洒,仿佛天女散花,又如悬挂的两幅珠帘。遗憾未见此景观。

上图:旱季仅能欣赏被水瀑冲洗干净的崖壁。水帘洞掩映着题刻纵横的丹崖。其中有撷取朱熹七绝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篆体字。有明代景点题刻"水帘洞"以及楹联石刻"古今晴檐终日雨,春秋花月一联珠"。

上图:水帘洞内摩崖石刻比比皆是。岩壁上这"活源"二字,系清光绪陛用总兵浙江象山协副将楚南余宏亮所题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源"二字,点出了水帘洞的景致。

上图:颇为壮观、沧桑的山峰

上图:沿着来时路返回。其实在水帘洞处继续攀山淌谷,可以进入大红袍景区,只不过路遥难行,体力不支者还是不要试水。

上图:水帘洞景区步行道

上图:在水帘花谷景点乘坐景区观光车返回景区大门。晚上继续下榻武夷山。

上图:11月26日继续游览武夷山

上图:今日阳光时而露脸,映照在自然界,大地、群峰、建筑被涂上一抹光鲜色泽。

上图: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 ,是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重点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世界自然保护网成员,定为全球多样性保护区。

上图:首先考察大红袍景区

上图:大红袍景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部位,景区著名大峡谷"九龙窠"内。这是一条受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发育的深长谷地。

上图:但见大红袍茶地见缝插针于谷地,没有占地面积极大的茶场。

上图:景区内谷地深切,两侧长条状单面山高耸、石骨嶙峋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对峙骈列、独特的节理发育,使峰脊高低起伏。

上图:行进在满目疮痍山峰谷地小径,清风扑面,气温适宜,遂意溜达。

上图:博客在武夷山大红袍景区

上图:山壁有"大红袍"三个朱红大字。举世闻名的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谷底靠北面的悬崖峭壁上。这里叠着一大一小两方盆景式的古茶园,四株古朴苍郁的茶树,枝繁叶茂。它已有340余年的历史。岩缝中渗出的泉水滋养着它们,因而不用施肥它们也生长茂盛。目前的大红袍母树仅剩几株,极为名贵。任其述说化解不了满腹狐疑。

上图:传说大红袍是仙鹤从蓬莱岛叼出来的种子遗落在武夷山上的这处悬崖上长成的。据说2007年,最后一次采摘自350年母树的20克大红袍茶叶,被国家博物馆珍藏,这也是现代茶叶第一次被藏入国博。今后,武夷山将不再制作母树大红袍茶叶。

上图:乘坐景区交通车来到武夷山最美的溪流---武夷山九曲溪。因为这条溪弯弯曲曲的,折为九段,分为九曲,故称作九曲溪。

上图:九曲溪边朝北眺望,但见隐匿在山野岩壁上的“白云禅寺”。

上图:博客在武夷山九曲溪的九曲码头

上图:我们就在九曲码头登上游溪竹筏。九曲溪风景区面积约8.5平方公里,发源于桐木关西北角、三港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全长60公里。

上图:“三三”九曲溪,全长9.5公里,是乘竹筏漂游的黄金水段,溪水澄碧清澈,千折萦回,山挟水转,水绕山行,形成了“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奇观。

上图:一洌清流淌出,环山蛇行,将游人的眼光锁定到九曲十八湾。

上图:青山翠枝、奇石怪崖、鸟鸣风语,两岸到处是沙砾石。

上图:山脊线透空处是大王峰侧后半边脑壳

上图:乘坐竹筏荡入水光山色之中,如入神话般的境界,令人心旷神怡,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更难得的是船公们的口才个个都赛段子。

上图:桂林山水甲天下,武夷山水也称奇。

上图:

上图:游客们被美景吸引着,聚精会神,鸦雀无声,耳畔仅有溪水轻柔竹筏的吱吱声。

上图:迎面武夷山第一胜地---天游峰,它海拔408.8米,独出群峰,傲立蓝天,山巅四周有诸名峰拱卫,三面有九曲溪环绕,武夷全景尽收眼底。

上图:铁象岩身潜入九曲溪中,褐色遒劲的丹霞岩石非常养眼。

上图:铁象岩左侧便是天游峰晒布岩。晒布岩的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

上图: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群山两岸走。

上图:博客在武夷山九曲溪竹排

上图:晒布岩是武夷山风景区最大的岩石。若逢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直溜溜的轨迹飞泻直下,仿佛素练悬而未决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

上图:九曲溪之五曲--幻津溪。

上图:五曲是九曲中最为开阔的地方,这里有林木葱郁的平林洲,主要景点有:云窝、武夷精舍、茶洞等。

上图: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九曲溪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

上图:九曲溪大桥

上图:耸立在二曲溪南的玉女峰是武夷山最秀丽的山峰,已成为武夷山的象征。

上图:近观玉女峰。玉女峰是武夷山典型的柱状山之一,峰壁有两条垂直节理,把柱状体分为高度递增的三块削岩,峰顶花卉参簇,恰似山花插鬓;岩壁秀润光洁,宛如玉石雕就,乘坐竹筏从水上望去,俨然是一位秀美绝伦的少女。

上图:历代摩崖石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上图:乘竹筏至二曲溪畔的水光码头,弃伐登岸,在玉女峰换乘站乘景区观光车前往天游景区。

上图:玉女峰景区步行街

上图:来到九曲溪六曲旁的天游峰景区,主要景点有:天游峰、晒布岩、接笋峰、隐屏峰等。

上图:近身晒布岩雄姿。晒布岩由于流水长年冲刷的结果,岩壁上布满了数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到壁上,更见得条缕分明。

上图:顺着石阶梯道向山上移步。一处门额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见,这里原是一座考究的古建筑,是清初为纪念江贽而建造的,现仅存这道石门。

上图:从伏虎岩前的石径登上,便可看到一道石门,门额上刻有"峥嵘深锁"四字,过来石门,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上图:出洞门可以放眼眺望接笋峰、清隐岩、天游峰、仙掌峰,以及远在三曲的仙游岩,峭壁耸立的危崖,就象一堵堵高大的城墙,把它团团围住。

上图:有如陷入井底之蛙一样,抬头仰视隐屏峰,仅见到青天一围。

上图:接笋峰颇像一扇巨大的屏风障眼

上图:若要攀登天游峰,从茶洞到天游峰一览台共有八百多级石阶。一览台位于景区中心,是一处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我等还是作罢。

上图:接笋峰峭壁光洁平整,大自然鬼斧神工,如快刀削泥、纸切豆腐般齐整。

上图:来到朱熹园景点。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出生于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上图:朱熹纪念馆前“武夷精舍”牌坊,是理解朱子理学文化的集大成之地。朱熹为中国理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图:国内朱熹纪念馆一共有两座。分别为江西省上饶朱熹纪念馆和福建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朱熹宋代著名理学家,为中国理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图:纪念馆用文字、图片、实物简介了朱熹的生平,突出展示了他在武夷山自童年受教直到中年著述、老年办学终成大儒的不平凡经历,还通过图片、文字简述了他的学说贯通古今、远播海外的盛况。
待续
前一篇:车轮下的长征---福建行(五)
后一篇:车轮下的长征---福建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