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下的长征---福建行(七)

标签:
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永定土楼 |
本集介绍201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所见所闻。

上图:中午抵达泰宁风景名胜区,包括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以及大金湖、上清溪、状元岩、猫儿山、九龙潭、寨下大峡谷、泰宁古城七大景区。

上图:泰宁风景名胜区闻所未闻,看来宣传不到位,藏在深山人未知。计划在泰宁小住两晚,选择参观风景区内的上清溪、寨下大峡谷和泰宁古城。

上图:时间还早,先去上清溪看看。公路旁边排列成行的新建民居,看来此地满富裕啊。

上图:用丹霞地貌中红色砂岩制作的标识

上图:上清溪位于大金湖的上游,距泰宁县城大约 22 公里。上清溪得名于道教,"上清"是道教"三清境"即太清、上清、玉清之一,后来被广泛用于指"仙境"。

上图:上清溪景区以漂流为主,据介绍,漂游上清溪最大的感受, 就是如同进入了人间仙境,让你飘然欲仙,超凡脱俗。究竟如何且待慢慢看来。

上图:我们在小码头乘坐4人竹排,在溪水逐流下,沿着蜿蜒河道向峡谷漂流。褐黑色丹崖悬岩惊险面前。

上图:上清溪正值枯水季节,水面最宽处不过20米,最窄处只容双排通过。两岸人迹罕至,森林茂密,方圆几十里内保持原始状态。

上图:上清溪深藏于群山幽谷之间,融汇桂林漓江的水、武夷山的山、张家界的景、三峡的险峻于一峡。

上图:为满足枯水季节漂流,上清溪上游开始拓宽河道,溪水两岸堆起由疏浚河道挖上来的砂石。

上图:丹霞地貌有着许多曼妙优美的形态

上图:丹霞砾岩在千万年风割水蚀下形成的石窗、石孔地貌景观

上图:眼前绝对是峰回路转,步移景换,只要放松,静心品味,才能领略到"转一景如闭一户,迎一景如翻一梦"的意境。

上图:顺筏而下,溪流蜿蜒在山峦叠嶂的赤石翠峰之间,弯多、滩急、峡逼,千回百转,天为山欺,水求石放,山重水复,别有天地。

上图:绕过急流,避开石壁,全要仰仗艄公的控船技巧,否则将会出现惊险一幕,筏上四人此时同舟共济,大气不敢出,紧盯着艄公的一招一式。

上图:溪水或急流成滩,水不没膝;或凝滞成潭,深不可测。

上图:宽处平坦不过 10 余米,窄处宛若小巷不足 2 米,天留一线,仅容一筏通过,人过则空谷传声。

上图:每一出景观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幻化出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意境,惟妙惟肖。

上图:艄公站立伐头,紧握手中丈八长矛似的竹竿,聚精会神的操控着竹筏,我们真的已是命悬一线。

上图:上清溪游走在深山峡谷地带,赤壁丹崖把溪流挤逼为歪歪扭扭的曲线,两岸人迹罕至,森林茂密,方圆几十里内仍保持原始状态,形成弯多、滩急、山高、峡逼的特点。

上图:山重水复,别有天地。明代礼部主事池显方有《上清溪游记》,称"转一景如闭一户焉,想一景如翻一梦焉,会一景如绎一封焉,复一景如逢一故人焉",仔细琢磨,恰如其分。

上图:目前泰宁县正在规模开发上清溪旅游项目,达到竹筏游览四季可行,水多时还可开展橡皮舟漂流探险活动。我等捷足先登,品尝开发前的原汁原味景观。

上图:此刻我回想起2013年6月探秘广西崇左花山岩画景区,当时是一片破败,唯有原始生态环境给人留下探险刺激的感觉,谁曾想2019年花山岩画居然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宝座,我等是率先吃螃蟹之人。旅游就是要首选尚待开发之地,人头攒动之日就是告别之时。

上图:离凡尘最远、和心灵最 近,唯此方能感受"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无限灵趣。

上图:两岸奇岩跋扈,溪涧千回百转,移步换景的绝妙境界。

上图:上清溪这片仙境在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中消失了三百多年,直至现今才刚刚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向后来人一展原始古朴的芳容。

上图:这里被称作乌龙峡,长约百余米,两壁陡峭乌黑发亮,峡中水较深,水流平缓,春季两侧山崖上长满兰花。

上图:上清溪漂游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能享受原始野性的漂流之乐,更能目不暇接地欣赏到妙趣横生的丹霞自然奇观。

上图:看似千疮百孔,却也是很有看头

上图:上清溪的风姿,最动人处当在那溪水的曼妙与清澈。这条自始至终收束在深山狭谷中的溪流,流量不大,水势平缓。

上图:在上清溪这处空灵幽静的世界,只可感悟,不可侃谈,只可静享,不可喧逐,只可浅唱低吟,不可狂歌长啸,好动、鲁莽、喧闹人士不宜,以免扰动“上清”。

上图:浓荫遮护中,崖壁迎放间,清冷冷的溪水蜿蜒盘桓,一路走来,娉娉婷婷,袅袅娜娜,宛然仙子手中的彩练,舒展自如,随风而动。

上图:在这样的环境中"漂游",不会有飞流直下的刺激,惊心动魄的震撼,有的是峰回路转的欣喜,俗虑顿消的愉悦,与通常所说的"漂流"旨趣迥异。

上图:

上图:上清溪中的“上清是道家三境界之一,其义为仙境。这里空谷芳菲,扑朔迷离,且荟萃有众多的神话遗迹,是一处真正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上图:博客休闲在福建上清溪竹筏上

上图:前方两块巨石扼守溪中,形成峡口威势,艄公临危不惧,清点手中撑杆,有惊无险划出峡门。

上图:人过谷传声,让游人饱尝漂流乐趣,上清溪以"妙在原始,美在自然"而享誉"华东第一漂"美誉,丰水期还有橡皮舟漂流探险活动。

上图:上清溪最为壮观的景点---落霞壁,岩壁飞峙溪水,有数十米之高,漂亮的大红底色好像夕阳西下时的晚霞,因此得名。

上图:险峰峭壁,危岩怪石,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岩壁上形成了许多蜂窝状的岩穴和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洞槽,成为上清溪漂流得天独厚的观光资源。

上图:上清溪流经地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境内遍布铁红色、褐色的险峰崖壁,这些神奇诡秘的丹崖洞穴,旖旎诡谲、精湛绝伦、非人力可为的杰作,会让你神思遄飞,赞美不已。

上图:不可小觑这些荒弃在深山老林的奇特洞穴,它曾是人类最早的栖居地,更是泰宁人推崇虔敬的文化摇篮。

上图:上清溪每一处景观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上图:景观新奇,幽静可人,伐在漂泊,没有杂音,但闻相机咔嚓出的美妙炫音。

上图:面对这天然的山水工笔画图,这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是任何杰出的画师都无法企及的。

上图:请静下心品味"转一景如闭一户,迎一景如翻一梦"的意趣。

上图:真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图:峰回溪转间感悟人生的曲折

上图:身处这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时间的概念将荡然无存,完全被原始野趣和惊险刺激左右,究竟漂流了多长时间以无从记忆。

上图:伐靠泊码头,思绪仍在峰回路转之中,还这是流连忘返。建议驴友们深入此山此溪则个。

上图:上清溪被大自然鬼斧神工,令人神往,其丹霞地质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上清溪出口处门楼上“峡谷荟萃”四个字,是对上清溪最好的诠释。

上图:泰宁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称,是新兴旅游城,先后获得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金字招牌17块。

上图:泰宁古城不仅有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还包括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时期建筑物,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群。

上图:泰宁古城历史悠久、古为"归化镇",距今已有1340年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

上图:傍晚的泰宁溪水面如镜,一派泰宁祥和气氛。

上图:泰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大批珍贵的革命文物都保存完好。

上图:泰宁古城历史悠久、古为"归化镇",距今已有1340年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

上图:傍晚的泰宁溪水面如镜,一派泰宁祥和气氛。

上图:泰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大批珍贵的革命文物都保存完好。

上图:泰宁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现过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盛事,仅宋代就有两名状元、23个进士,宋代名人朱熹、李纲等曾在此讲学。

上图:泰宁古城街道夜晚

上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世德堂坐落在城内。这是明日考察对象。

上图:泰宁古城街道夜晚

上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世德堂坐落在城内。这是明日考察对象。

上图:不是因泰宁世界遗产诱惑,未曾想会来到这座位于闽、赣边界崇山峻岭中的小城。

上图:寨下大峡谷是2004年6月方被发现的,位于泰宁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的寨下村,由3条峡谷首尾相连而成,呈环状三角形,好似一条金色苍龙蜷卧在群山之中,故又名金龙谷。它也是泰宁修建的第一条地质科考路线,联合国专家称之为"世界地质公园的榜样景区"。

上图:峡谷内有三条满目苍翠的峡谷,分别是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构造运动为主的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

上图:博客在福建寨下大峡谷

上图:倒悬着的红色崖壁顶端,有一直径约20米的凹岩内,鬼斧神工般雕凿出数百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丹霞洞穴,大洞套着小洞,洞中有洞;由谷底向上看,宛如一座神圣殿堂的穹庐,高贵而又气派;又好似满天星斗,令人眼花缭乱。

上图:大峡谷两旁危崖突兀,壁立千仞,难得见到阳光,幽深得近似于封闭状态,走入峡谷中顿生隔世之感,恍若世外桃源。


上图:博客惊叹自然界伟力及其鬼斧神工

上图:峡谷内的毛竹竞相拔高,争夺那片不大的蓝色空间。

上图:丹崖谷底隐藏着一个湖---雁栖湖,雁栖湖在壁立千仞的悬崖下,周围翠竹丛生,林木笼罩,湖水静谧、冰凉而清澈。

上图:若把丹崖比作刚强男子,雁栖湖就犹如一位风姿绰约的多情女子,静静相倚。

上图:丹崖的阳刚与碧水的阴柔,构成一幅摄人心魄的绝美画卷。

上图:向上张望崖壁上如千疮百孔的丹霞洞穴

上图:丹霞砂岩长期受流水侵蚀,崩塌和风化作用,使得山峰平地拔起,丹崖峭拔奇特。

上图:峡谷内的石堂寨景点

上图:这处崖壁称作“齐天涯”。寨下大峡谷自然生态良好,神奇灵秀的丹霞石壁,深邃幽静的峡谷溪流,遍布幽奥的丹霞洞穴,千奇百怪的山峰石柱以及奇险峻伟的花岗岩地貌景观,融汇于原始古朴的自然生态,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体系。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游览佳地。

上图:大金湖景区。烟波浩淼的金湖碧水,山光水色交相辉映,造就了湖中有山、山中有湖,山环水、水绕山,把崇山峻岭中的奇峰异石通过湖水联结在一起,被誉为"天下第一湖山",成为独具活力和魅力的水上丹霞人间佳境。

上图:丹霞地貌分布区内还有珍稀动植物,以及寺庙、古墓、岩棺、悬棺、历史文化遗迹等。

上图:湖对岸各种丹崖地貌景观美极了,丹崖高悬,峰柱林立,气势雄伟,耸立于碧波粼粼的金湖岸上,这是一个以水上丹霞为特色的风景区。

上图:大金湖也是国家地质公园,其丰富多样的丹霞地貌景观曾获得吉尼斯世界之最荣誉。遗憾时间局促,只能在湖畔打个转。

上图:泰宁古城入口处的城楼

上图:有世界遗产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和泰宁风景名胜区旅游收入支撑,这座山区小县城建设的有模有样。泰宁县将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管理、服务水准,与国际接轨,最终将泰宁建成一个国际性的旅游目的地。

上图:泰宁是全国2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等都曾在此指挥红军作战,十大元帅有七位在泰宁生活过。留存有红军街、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旧址、东方军司令部旧址等大批革命历史遗迹,2004年红军街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

上图:据泰宁县志和其他历史资料记载,泰 宁古城古称"金城场",西汉时为闽越王无诸的校猎场所,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建县,宋明两代为泰宁鼎盛时期,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赵煦钦赐孔子阙里府号"国泰民安"中"泰民"的谐音"泰宁"二字为县名,沿用至今。

上图:古城内尚书巷,巷道内的尚书第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图:尚书第俗称"五福堂",为明朝 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府第。

上图:尚书第是具有明朝时期建筑风格的建筑群,这片古建筑群含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时期建筑物1.27余万平方米,集官宅、民居、祠堂、生产生活用的辅房、店面以及古街小巷于一体,气势恢宏,布局合理,工艺精良。

上图:尚书第建筑布局严谨合理,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

上图:甬道设五重门楼,全宅门额都嵌有石匾,从南端起分别题刻着"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字样,匾额的枋檩柱头雕刻着各种精巧图案。在门斗的石阶列一对抱鼓石,高2米,宽0.92米,鼓座雕着双狮戏球、云龙、花卉。

上图: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岗岩石板铺设,厅堂是方砖地。

上图:李春烨(1571-1637)泰宁城郊际溪村人,16岁时中秀才,36岁时考中举人,明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李春烨头衔是“太子太师”这个官职于西晋开始设置,与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为"东宫三师",多为虚衔无实职,也就是二品官。后任明末天启年间的兵部尚书倒是大权在握。

上图:李春烨在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年代颇受重用,明天启七年八月,熹宗去世,崇祯即位即开始处理阉党群凶。明崇祯三年(1630年),李春烨被认为是庵党同伙,但被列为第五等宽大处理行列,即论徙但恩准交款而不必去流徙处。

上图:主宅每幢均为三进,中厅堂用减柱扛梁造法,木柱粗大,斗拱撑托枋梁,雕刻着麒麟、锦象、莲瓣等图案。

上图:有关李春烨一生的记载不多,各种评价难免偏颇。李春烨留给泰宁的只是一幢气势恢宏的尚书府第及一座占地面积达1040平方米的尚书古墓。

上图:从尚书第建筑面积、室内装修档次看,需要花费巨额银两,封建王朝中的李春烨无疑是一个贪官,这座耗资数十万两白银修建的"尚书第"就足以说明问题。

上图:榫卯结构,雕梁画栋,倒是留下古人智慧和技艺。

上图:据了解,尚书第400余年来保存基本完好,个中家具、摆设和原有装饰得以展示历史的风采。
上图:古色古香跃然眼前,感觉身心回归数百年前。

上图:尚书第周边还有数条原汁原味的古街道

上图:泰宁溪畔的古城墙

上图:泰宁溪畔风光

上图:与古城一溪之隔是泰宁新城区,我们今晚继续下榻对面的汉唐酒店。

上图:泰宁溪畔古城风光旖旎

上图:古城与现代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上图:泰宁古城大牌坊

上图:来过或曾经服务与泰宁的文人、贤达,在此相聚,更增添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

上图:今日行驶路线主要以省道、国道为主,距离龙岩市325公里。这是驰骋在204省道上。省道、国道最大的缺陷是交通标志、标线不清晰,行驶中须关注导航和电子狗提醒,否则容易中标违章而被罚款。仅就此相比国外就应与以加强,北美所有道路、甚至农村乡镇道路、偏僻无人烟山区的管理都非常到位,体现了汽车文化的基础性底蕴、交通法规的深厚。

上图:204省道上的建宁县。建宁县是三明市下辖县,古为绥安县,唐乾元二年建镇,南唐中兴元年(958)置县,迄今有1055年的悠久历史,地处闽西北边陲,与江西省接壤,是福建省粮食主要产区和重点林区之一。

上图:泰宁溪穿城而过流向泰宁古城,最后汇入闽江。建宁南面的均口乡是闽江正源的源头。岸畔民居靓丽的身影倒映溪水,非常唯美。

上图:建宁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1931年7月曾经是第三次反"围剿"时的红军总部、闽赣省委机关驻地,红军五、九军团长征出发地之一。

上图:闽西山区一座靓丽的风景---建宁城郭

上图:204省道向南

上图:宁化县安宁镇。

上图:宁化、清流、归化三县这片区域曾经是红军闽西根据地,204省道向南便是龙岩、永定进入广东粤东,我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上图:老远就看到矗立在清流县灵台山之巅的定光大佛,据说共投资3亿余元开发建设。巨资建佛值得吗?

上图:大佛坐像基座高9米,坐像高36点99米,总高45点99米,据说是全国最大的定光大佛铜像。台阶中央四个斜坡层面上铺设的是花岗岩石材浮雕宗 教图腾,寓意四季平安,事事如意,图腾依次为古代青龙、苍龙、凤凰、麒麟,整体阐述了历年来的客家之路。定光佛的信仰主要分布在闽西的客家地区。

上图:福建连城县。这里有个景区称作冠豸山风景区,是客家人心中的神山,是文人骚客吟诗斗酒的之地。历朝历代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和楼台亭阁及书院等人文景观。时间充裕的游人可以前往欣赏。

上图:205国道

上图:205国道。进入上杭县地域,该县隶属于龙岩市。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置县,迄今已越千年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古田会议会址名扬国内,在建党、建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上图:76号高速公路古田收费站

上图:634县道。路旁标识牌显示距离古田会议会址不远了。

上图:为何要专程参观古田会议会址呢?从新兵初始至军官,古田会议决议是必修课,始终伴随我的军旅生涯,今日能够亲历那段历史以及重温古田会议决议,乃是三生有幸。

上图:634县道

上图:古田镇隶属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是率先成为全国革命老区第一个亿元镇。

上图:1929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井冈山进军赣南、闽西,在上杭古田成立苏维埃政权,当时古田属上杭县苏维埃政府所辖的北五区。

上图:古田镇是中国的革命圣地,1929年12月底,被誉为中国革命里程碑的古田会议在这里召开。

上图:进入景区,心趋若鹜,思绪早已回归初心,眼前浮动着如火如荼的军旅生活。

上图:按照导引牌指示,走向历史辉煌之处。

上图: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上图:望着丰收的田园和远山的新式农舍,感慨中国革命峥嵘岁月,多少仁人志士以鲜血挥洒出江山如此多娇的美丽家园。

上图:博客在古田会议会址

上图:进入会址瞻仰。古田会议会址原为廖氏宗祠,始建于1848年,砖木结构,带有庭院、前后厅和左右厢房。

上图:整座建筑美观,飞檐翘角,横梁、天花板上彩绘了龙凤呈祥图案以及三国演义故事,辛亥革命后改为一所小学。

上图:昔日的偏僻乡村,现在是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上图:晚上下榻龙岩市

上图:11月30日先行游览龙岩市标志性广场,人民广场周边是龙岩市机关、博物馆、人民会堂等地标建筑。

上图:龙岩市博物馆。没有想到闽南山区城市居然有这样宏伟开阔的大广场。

上图:广场面积超大,真乃气势恢宏。

上图:正前方是龙岩市机关办公楼

上图:“公正在”雕塑

上图:龙岩市地处闽西,闽西是福建省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漫长的客家人迁徙历史上,龙岩作为第一个府治行政机关而存在,所以被称为客家首府。

上图:龙岩是中国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长征出发地之一,七个县(市、区)均为中央苏区县,享有“二十年红旗不倒”赞誉。

上图: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上图:在洒满烈士鲜血的土地上,人们应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上图:圆形土楼是客家居民的典范,它就像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又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在冷战时期,它曾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我国的核反应堆。

上图:在各类土楼中,最令游客惊叹的就是当地人称为圆寨的圆形土楼 。

上图: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最具特色,其通风采光、抗台风地震、防卫功能比方楼好,赢得了许多中外专家学者、文人墨客精彩纷呈的赞颂。

上图:永定每一座作为单体的土楼都各自形成独特奇异的审美客体和艺术魅力。

上图: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上图:土楼最高层处设有瞭望台,以便了解敌情。土楼除防范外.还有防火、防震、防兽和通风采光等作用。而且冬暖夏凉,是一种特独的建筑。

上图:在各类土楼中,最令游客惊叹的就是当地人称为圆寨的圆形土楼 。

上图: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最具特色,其通风采光、抗台风地震、防卫功能比方楼好,赢得了许多中外专家学者、文人墨客精彩纷呈的赞颂。

上图:永定每一座作为单体的土楼都各自形成独特奇异的审美客体和艺术魅力。

上图: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上图:土楼最高层处设有瞭望台,以便了解敌情。土楼除防范外.还有防火、防震、防兽和通风采光等作用。而且冬暖夏凉,是一种特独的建筑。

上图:博客在永定初溪土楼群

上图: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呈现出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

上图:具有鲜明特色的居民建筑善庆楼,该楼约有110年历史;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共22间,是一座堂前向外周匝式的反围龙式建筑,其建筑结构在传统客家围龙屋建筑中别具一格;在粤东客家地区极为少见。

上图:登高观景点。初溪土楼群形成于13世纪初,依山而建,土楼与层层梯田构成壮丽景观,气势磅礴恢宏。

上图:俯瞰土楼群,四面青山环保,土楼各具特点,非常美观。

上图:下到山地,须亲自体验土楼魅力。

上图:大的土楼设置四处楼梯,底层相通且层层环廊通达,相互往来,十分方便。建筑材料为木制,防火是内在家族的重中之重。

上图:集善楼是徐氏三世祖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为永定现存圆楼中年代久远又结构特殊的一座。

上图:沿着石板路走向村子内部

上图:客家人祖祖辈辈集聚生活在这里。正前方那座方形土楼称作绳庆楼,正方形土楼民居,建于1799年,坐南朝北,占地1482平方米,土木结构,由内外2座正方形土楼组合而成。

上图:土楼前后左右空地均被开发利用

上图:集庆楼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上图:进入集庆楼

上图:集庆楼按底层每户从一楼到四楼各自安装楼梯,各层通道用木板隔开,七十二道楼梯把全楼分割成七十二个独立的单元。房间、楼梯、隔墙全用杉木材料构建,全靠邻隼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竟也穿越了近六个世纪的风霜雨雪,与厚达二米的生土墙一起依然挺立。

上图:楼道用模板铺就,圆形楼道一面墙板张贴着有关土楼起源的宣传画。

上图:

上图: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客居异地的客家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的自给自足,而土楼的结构及功能充分满足了这个小农经济的特色需要。楼内的水井、厨房、仓储、卧室、粮食加工房、柴火间、猪牛舍、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全家族人在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同时,又尽享几代同堂、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上图:集庆楼堪称初溪土楼群的代表,由经营纸业的徐姓人所建,建筑规模比周遭的要大得多。与别处土楼不同的是,楼内没有水井,只能从楼旁的河边打水,而且仅得一道大门,与其他土楼有3至4道大门不同。据我观察,处一楼有人居住外,楼上数层几乎人走楼空。

上图:土楼群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出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

上图:晚上下榻广东梅州市。梅州是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达700多万。
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而台湾500万客家人中,就有180万祖籍在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同时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上图:205国道路面柏油是新敷设的,行驶非常顺畅,而且车辆稀少,都扎堆到高速公路上。

上图:广东兴宁市隶属梅州市,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

上图:兴宁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历来比较发达,县城曾被誉为“小南京”,外地则有“无兴不成市”之说。

上图:广东龙川县隶属河源市,龙川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始置龙川县,是中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素有岭南古城之称。龙川县是客家古邑和始祖,龙川县通行客家语。

上图:出龙川县走G25高速公路

上图:G25高速公路

上图:广东河源市是地级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有着“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美称。车过河源市离家乡深圳不远了。
待续
前一篇:车轮下的长征---福建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