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课题论文《浅谈低年级劳技课对培智儿童康复的作用》

标签:
课题研究 |
浅谈低年级劳技课对智障儿童康复的作用
【内容提要】
低年级智障儿童是正在成长的儿童,他们和正常儿童有一样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基础。在他们的教育过程中,应针对其智力特点表现出不同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教育。智障儿童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受损而智力低下,同时也导致身心发展的迟缓和各种功能的缺陷。智障儿童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身高、体重、骨骼之成长皆较差,其发展速度缓慢,且成熟也晚。在动作发展发展方面,他们的协调性、平衡性、敏捷性与体力同样表现稍差,尤其是那些中枢神经系统有损伤的中度弱智儿童,其动作的协调、步态、精细动作能力更是多有问题。在学习方面,智障儿童存在着认知发展缓慢、语言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迁移困难等缺陷,人格方面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固执、易受暗示等特点。智障儿童培养目标是“智障儿童能适应社会和康复,在社会和正常条件下劳动和生活”。因此,劳技教育教学应成为培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障碍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尤其低年级劳技课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初步掌握劳动技能、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自立于社会打下基础。劳动技能课有助于矫正智障儿童生理缺陷,有助于智障儿童高级心理发展、有助于发展和形成智障学生个性心理,有助于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因此对智障儿童的劳技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智障儿童最有效的康复训练。
【关键词】
低年级
如何通过劳技教学达到矫正智障儿童生理缺陷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而达到康复目的呢?笔者认为通过以下三个模式对智障儿童达到康复训练的作用。
一、课堂教学模式对低年级智障儿童康复作用
这一模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劳动技能课的介绍,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劳动技能的内容;通过教师教师的讲解、演示,明确每个环节的要点;通过教师亲自指导,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相应的劳动技能;同时通过教师创设与所学劳动技能相关的活动验证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感知——明理——实践——导行”的目的。
记得二年级一班一节劳技课上,课题是“拖地”(老师根据学生实际自己编排的教学内容),王菲老师通过讲解及课件出示拖地的全过程后,没有提问学生是否学会。因为九个学生中多数吐字不清晰,理解力也可想而知了,老师让学生排队直接拿拖把操作,开始学生拖地时东拖一下,西抹一下,后来老师在旁边指导、示范,一节课下来,九个学生中7个学会了如何把地拖干净。拖地对于正常学生来说很容易,可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就是难事,通过劳技课教师的讲解及课件示范过程,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接着教师示范到学生的操作,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拖地的感念,更锻炼了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对于智障学生而言,掌握一定劳动技能是必备的生活技能,这也是他们将来生存的必要技能之一。
二、生产劳动模式(劳动实践)对低年级智障儿童康复的作用
所谓生产劳动模式就是在实际劳动过程中学习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用于简单的生产劳动技能的教学,即劳动实践。尤其对低年级培智学生而言,通过劳动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通过简单劳动实践可以开发智障儿童的智力
劳动实践在智障儿童的认知及概念形成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由于劳动实际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环境及对象是最直接、真实的东西,也就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基本概念的形成。当智障儿童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时,就会接触到许多的工具,如水桶,盆子,拖把、抹布、花盆等,在接触中,智障儿童逐渐对这些工具产生印象,头脑中明白这是桶,那是盆子等,经过反复使用这些工具后就会形成了“桶”和“盆”印象,接着对这些工具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慢慢地就会明白这些工具的用途,这样日复一日概念就形成了,比起单纯的课上讲解显得通俗易懂。
(1)劳动实践能完成许多在课堂上无法用语言表达或亲身感受的东西。如我们老师给学生上“种花”这节课时,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去体会,想象种花的过程,可想而知对这些智障儿童来说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即使教师的描述很真切学生也不会有亲临其境的感受,但如果通过实践操作,指导学生种花,用真实的情境和场面,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这样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种花的过程,种花也是培养学生一种情趣和基本生活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很容易记住,同时在活动中对学生精细动作、粗大动作也起到一定训练作用。
(2)劳动实践使智障儿童善于动脑、勤于思考,会促进学生心理过程发展及思维和想像力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容易形成正确的事物表象,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知识。通过实践让学生能实际的感知物体的各种不同的行状、色彩、性质等多方面的特征,形成正确的表象。如,教学“擦黑板”一课时,对于较高处写的字,学生大多是够不着擦的,这是老师就让学生想办法,故意装出不知道怎么办的样子。学生尝试,有的踮起脚跟,但还是够不着,老师鼓励学生说,谁能够着把黑板字擦了,就奖励谁一根香蕉,这时就有学生想到端个小凳子,但却恐高,不敢站上去,最后在老师的帮扶下问题便解决了,这一简单的搬凳擦黑板的动作,却是孩子动脑思考的结果。当困难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也会去思考、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学生的用脑了,就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这样的过程是动脑思考的结果,是心理活动的作用,因此劳动实践对于低年级智障儿童来说是促进大脑发展、手、眼等协调运动的必经途径。
智障儿童大部分都存在感官方面的障碍(体质或机能方面)如,理解力、观察力低下等,这些障碍的存在,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但是通过劳动实践可以帮助智障儿童补偿这些功能的缺陷。我们人体机能的功能几乎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丧失的功能也可以得到恢复,有缺陷的功能可以得到补偿。在劳动实践中,几乎所有的感觉器官都会积极参与,且各器官之间彼此要经常反复的协作与配合,在实践中能使智障儿童的各种器官得到锻炼,使其功能水平不断提高,使器官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而协调完成各种活动。
三、家校结合模式对低年级智障儿童康复的作用
家校结合模式就是指学校和家庭联合起来进行劳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学校劳动实践活动是有限的,而大多数实践是在家庭和社会上完成的。对于低年级智障学生而言,过多的依赖于家长的指导来完成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很好利用家庭实践活动来补偿学生的生理缺陷,尤其是智力缺陷。
我校二年级两个班劳技课教师,每天都几乎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更多是布置的是劳动实践方面。如,二年级一班王老师经常给学生布置回去叠被子、洗菜、洗碗、烧水及用筷子夹黄豆等,且要求家长将学生的劳动过程拍摄下来发到班级微信群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家长也乐意配合,一学期下来,家长都反映孩子会做很多事了,学生在校也更加开心了。
【参考文献】
1、刘全礼主编《实用培智学校教学法》第312页“培智学校的劳技教学”,东北师范出版社出版。
2、丁勇主编《特殊儿童生活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浅谈低年级劳技课对智障儿童康复的作用
学 校:蓝田县特殊教育学校
姓 名:王会宁
电 话:13891433772
Q
日 期:2018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