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RAQ技术简介
(2016-12-30 11:36:38)
标签:
itraqsilac蛋白质组学 |
分类: 科研 |
1.iTRAQ背景介绍
1994年,Marc Wilkins在Siena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会议上最早提出了蛋白质组(proteome)概念,并于1995年7月的Electrophoresis杂志上发表。随着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生物质谱技术的出现,蛋白质组学技术取得飞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对一个细胞或组织的蛋白质进行定性研究,而是着眼于蛋白质量的研究,于是蛋白质组学概念就被提出,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蛋白质组本质上指的是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的修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蛋白质组学是一门以全面的蛋白质性质研究为基础,在蛋白质水平对疾病机理、细胞模式、功能联系等方面进行探索的科学。目前最新的iTRAQ蛋白定量分析技术在此基础上被提出,并被得到广泛应用。
蛋白组学中的方法一直在不断提高。基于高度敏感性和精确性的串联质谱方法,不需要凝胶,就可以获得相对和绝对定量的蛋白质结果。iTRAQ和iCAT是这些新进展中的两大主力,但是,新技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进。
iTRAQ技术是由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pplied Biosystems Incorporation,ABI)2004年开发的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是一种新的、功能强大的可同时对四种样品进行绝对和相对定量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iTRAQ试剂的基础上。
2.iTRAQ的原理
iTRAQ的检测可以做这样的比喻,蛋白被打成肽段后,被平均的铺在了一个有384个孔的平板上,然后机器会从每个孔中选取浓度在前5名的蛋白进行鉴定和比对,所以,如果假设每个一个样本中有100个蛋白,他们的浓度均为1%,那么得到的结果就是蛋白的得分低,但是鉴定的蛋白数量会很多,可以达到90以上;如果一个样本中有100个蛋白,有3个蛋白的含量分别为30、20、10、其他的97钟蛋白为剩下的50%,那么这三种蛋白的得分高,但是鉴定出的蛋白数量会比较少,也许只有50或者60个。因为一些高丰度的蛋白会大量分部在上述的小孔中,抑制了其他蛋白的检出效果。
3.iTRAQ的主要优势
①高通量
一次性定性和定量该样本的总蛋白,不用像双向电泳(2DE)或DIGE要逐个斑点做鉴定;2DE可分离1500-2500个斑点(并且可能很多斑点对应
②对样本类型无限制
任何类型的样本均可做,当然数据库越全、鉴定到的蛋白种类越多;对于罕见物种,可提供转录组数据来检索,更容易找到有意义的蛋白。
③加了数据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一次上机的样本数高达8个,如果样本数多于8个,还可以在每次上机时设置内参,每个样本先跟内参比较,再相互比较(排除操作、环境和仪器误差),从而实现多组样本间的差异蛋白分析。
④结果直观、分析灵活
直接得到蛋白的定性和相对定量信息,可利用统计学方法快速筛选出各个组别的差异蛋白;能更好的结合基因组或转录组的数据,十分有利于后续研究。
4.iTRAQ与其他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区别是什么?
双向电泳是最早、最经典的蛋白质组技术,适用于大部分样本,只是对强酸或强碱性蛋白,以及分子量太大或太小的蛋白质分离效果不好;另外由于各个样本需要单独跑胶,很难避免操作误差对结果的影响,可能导致定量不准确;但是双向电泳的服务价格相对便宜,可以用于样本差异的初步筛选;
DIGE在双向电泳基础上做了改进,引入了荧光标记物和内标,可以使定量更加准确;但该技术也是依据蛋白的等电点和分子量分离,因此对强酸或强碱性蛋白,以及分子量太大或太小的蛋白质分离效果也不好。
iTRAQ、TMT、label-free和SILAC都是利用液质联用技术来寻找差异蛋白。其中,iTRAQ和TMT的原理和检测方法基本一致,只是使用了不同的标记物;TMT有10种标记物,可对多达10种不同样本进行分析,但是由于其标记物的质量数非常相近,因此必须使用超高分辨率的质谱才可以满足检测,这也必然会导致信号干扰更多,可能会影响定量的准确性;label-free是非标记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由于没有标记物,其定量需要依赖于操作和质谱仪的稳定性,该技术鉴定到的蛋白数目会少于iTRAQ技术,并且定量的准确性较差,优势是服务费用较低;SILAC是基于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细胞培养技术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利用不同的同位素培养基来培养不同组别的细胞,达到体内标记的目的,其定量准确性要比其他蛋白质组学技术更高;但是由于缺乏合适的同位素培养基,该方法基本只能用于可传代的哺乳动物细胞系。
从定量准确性、应用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