缟羝山.平缝山
中次六经缟羝山[1]之首,曰平缝之山[2]。南望伊洛,东望榖城之山[3],无草木,无水[4],多沙石[5]。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6],名曰骄虫[7],是为螫虫[8],实惟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9]。
注释:[1]缟羝山:指鹤甸山脉。
[2]平缝山:读蚍蜉山,也称邙岭。今为邙岭乡。
[3]榖城山:指巩城山。即青龙山。
[4]无草木无水:游牧部落的部落氏族。这里应解读为游牧部落地区。
[5]沙石:指外来氏族。
[6]有神焉,人而二首:有一个氏族,是定居的牧族。二首,读勒属,指牧族。
[7]骄虫:指北方移民。这里仍用音译表达为缴绰。
[8]螫(shi)虫:指草原移民。
[9]蜂蜜之庐其祠之雄鸡禳而勿杀:密山(哈密)西部迁徙的匈奴部落的乌孙戎。庐,读洛,指西部;雄鸡,指匈奴部落;禳,指乌孙戎,即哈萨克族。
译文:中部第六山系是鹤甸山脉,最东边的地区叫邙岭。那里南望伊河和洛河,东望巩城山,是游牧部落地区,住着外来氏族。有一个氏族,是定居的牧族,名叫缴绰,也是草原移民,实际是密山西部迁徙的匈奴部落的乌孙戎。
http://s15/mw690/004hzaXuty71W98IT708e&690中山经 (六)" TITLE="《山海经》濮语解读——第五卷 中山经 (六)" />
今日缴绰的哈萨克族
缟羝山
西十里,曰缟羝之山[1],无草木[2],多金玉[3]。
注释:[1]缟羝山:指鹤甸山。在河南孟津县白鹤镇至会盟镇。会盟镇在周之前称白鹤。
[2]无草木:游牧部落地区。
[3]金玉:指贾夷。
译文:由邙岭往西十里,是鹤甸山,是游牧部落地区,住着贾姓氏族。
廆山
又西十里,曰廆山[1],其阴多㻬琈之玉[2],其西有谷,名曰雚谷[3],其木多柳楮[4]。其中有鸟焉,状如山鸡而长尾[5],赤如丹火而青喙[6],名曰鸰【要鸟】[7],其名自呼,服之不眯[8]。交觞之水[9]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10];余随之水[11]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榖水[12]。
注释:[1]廆山:指古岭,今称古庄岭。在孟津县东北侧。实际介绍西面的孟津。
[2]㻬琈玉:指白滑庄夷,今称滑庄夷。
[3]雚谷:孟津县城古称雚国。
[4]柳楮:指瀍河氏族。柳,即流,读劳音,指河;楮、瀍谐音。
[5]山鸡而长尾:外部落的游牧夷。
[6]赤如丹火而青喙:犬戎牧羊族的东支系。
[7]鸰【要鸟】:指朝阳氏族。
[8]不眯:指密山氏族。
[9]交觞水:指瀍河水。
[10]洛:洛河。
[11]余随水:指长秋水。
[12]榖水:指古庄河。
译文:由鹤甸山往西十里,有座山叫古岭,山的北面住着滑庄氏族,西面有一个国家,管理氏族为瀍河氏族。这里有一群人,是外部落的犬戎,是犬戎牧羊族的东部支系,名叫朝阳氏,他们自己也这样称胡,是胡族的密山氏族。瀍河水从山的南面流出,向南流入洛河;长秋沟水从山的北面流出,向北流入古庄河。
瞻诸山
![《山海经》濮语解读——第五卷 <wbr>中山经 <wbr>(六) 《山海经》濮语解读——第五卷 <wbr>中山经 <wbr>(六)]()
又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1],其阳多金[2],其阴多文石[3]。㴬水[4]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少水[5]出其阴,而北流注于榖水[6]。
注释:[1]瞻诸山:指正村山,也读正园山。瞻诸,指美丽家园。正,为音译。
[2]金:指曹岭氏族。岭读金音。
[3]文石:指泉氏族,这里指石泉氏族。
[4]㴬水:指羲水,即红土岭水。
[5]少水:少指小,濮语读刁。少水指刁水。
[6]榖水:指陈家河。已淹为黄河库区。陈读勾音,与榖谐音。
译文:由古岭往西三十里,有座山叫正村山,南面住着曹岭氏族,北面住着石泉氏族。羲水从山间流出,向南流入洛河;刁水从北面流出,向北流入陈家河。
娄涿山
又西三十里,曰娄涿之山[1],无草木[2],多金玉[3]。瞻水出于其阳[4],而东流注于洛;陂水[5]出于其音,而被流注于榖水[6],其中多茈石[7]、文石[8]。
注释:[1]娄涿山:指青要山。青要,濮语读阆竺,谐音娄涿。也称仁村山。
[2]无草木:游牧部落地区。
[3]金玉:指石门水氏族。
[4]瞻水:指石门水。
[5]陂水:指坡根水。这里指西坡根水,即罗沟水;而东坡根水为下河。
[6]榖水:指陈家河。已淹为黄河库区。
[7]茈石:指车氏族。
[8]文石:指水鱼氏族。
译文:由正村山往西三十里,有座山叫青要山,是游牧部落地区,住着石门水氏族。石门水从山的南面流出,向东流入洛河;坡根水从山的北面流出,向北流入陈家河,源头住着车氏族和水鱼氏族。
白石山
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1]。惠水[2]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3];涧水[4]出于其阴,北流注于榖水[5],其中国麋石[6]、栌丹[7]。
注释:[1]白石山:指柏树山。树,读石音。在河南义马市观音堂镇北面。
[2]惠水:指南洼河水。
[3]水玉:指奢咪夷,即梨树坡夷。梨,读奢咪。
[4]涧水:指涧底水。
[5]榖水:指铁线水。线,读给音,与榖谐音。
[6]麋石:指姑姑崖氏族。
[7]栌丹:指上镇氏族,今称上庄氏族。
译文:由青要山往西四十里,有座山叫柏树山。南洼水从山的南面流出,向南流入洛河,那里住着梨树坡氏族;涧底水从山的北面流出,向北流入铁线水,那里住着姑姑崖氏族和上庄氏族。
榖山
又西五十里,曰榖山[1],其上多榖,其下多桑[2]。爽水[3]出焉,而北流注于榖水,其中多碧绿[4]。
注释:[1]榖山:指函谷山。在河南宝灵县函谷关镇西南侧。
[2]桑:指凤坪氏族,谐音称稠桑氏族。
[3]爽水:指雷沟水。雷,读绍音,谐音称爽。
[4]碧绿:读沘鲁,指河边氏族。
译文:由柏树山往西五十里,有座山叫函谷山。西边住着函谷氏族,东边住着稠桑氏族。雷沟水从山间流出,向东北流入函谷河,那里住着河边氏族。
密山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1],其阳多玉[2],其阴多铁[3]。豪水[4]出焉,而南流注于洛[5],其中多旋龟[6],其状如鸟而鳖尾[7],其音如判木[8]。无草木。
注释:[1]密山:指神山,在河南宝灵县故县镇西北面,
[2]玉:读儒,指孔姓氏族。
[3]铁:按音译读桃,指钟姓氏族,此处仍称桃村氏族。
[4]豪水:读哈水,指芦苔水。芦,读哈音。并且向北流入黄河,汉语翻译有误。
[5]洛:这里指黄河。
[6]旋龟:读社给。指神祈氏族。
[7]鸟而鳖尾:僚族的河边夷。
[8]判木:读盘陌,指河岸上,今称盘东和盘西。
译文:由函谷山往西七十二里,有座山叫神山,山的南面住着孔姓氏族,北面住着桃村氏族。芦苔水从山间流出,向北流入黄河,河边住着神祈氏族,是僚族的河边夷,住在河岸上。这里是游牧部落地区。
长石山
又西百里,曰长石之山[1],无草木,多金玉[2]。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3],多竹[4]。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5],其中多鸣石[6]。
注释:[1]长石山:读丘舍山,指婆合山。在陕西大荔县。
[2]金玉:指邓姓氏族。这里指邓庄夷。
[3]共谷:指吏国,今称荔国,今陕西大荔县。
[4]竹:读则,指铁姓氏族。
[5]洛:洛河。共水实际向东南流入洛河。
[6]鸣石:指埝头氏族。埝、粘,读么,谐音鸣。
译文:由神山往西一百里,有座山叫婆合山,是游牧部落地区,住着邓庄氏族。山的西面有一个国家,叫荔国,住着铁姓氏族。荔水从那里流出,向东南流入洛河,河边住着念头氏族。
傅山
有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1],无草木,多瑶碧[2]。厌染之水[3]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4],其中多人鱼[5]。其西有林[6]焉,名曰墦冢[7]。榖水[8]出焉,而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珚玉[9]。
注释:[1]傅山:上官山。上官,濮语读鲁乌、立乌,谐音莲湖。濮语乌、湖不分,又演变成富音。今称富平县。
[2]瑶碧:指洛瑶碧,即石川河。这里指石川河氏族。
[3]厌染水:指迤惹水,即迤镇水。石川河之阳指北面。
[4]洛:指石川河。
[5]人鱼:指集镇夷。这里指迤镇夷。
[6]林:指令,即定居点。也称聚落。
[7]墦冢:指苇村。今谐音称忽周村。
[8]榖水:指交水,
[9]珚夷:指石川夷。
译文:由婆合山往西一百四十里,有座山叫上官山,是游牧部落地区,住着石川河氏族。迤镇水发源于北面,向南流入石川河,河边住着迤镇夷。西边有一个聚落,名叫忽周村。交水从那边流出,向东流入石川河,河边住着石川夷。
橐山
有西五十里,曰橐山[1],其木多樗[2],多備木[3],其阳多金玉[4],其阴多铁[5],多萧[6]。橐水[7]出焉,而北流注于河[8]。其中多脩辟之鱼[9],状如黾而白喙[10],其音如鸱[11],食之已白癣[12]。
注释:[1]橐山:读棠山,指泥山。在陕西耀州,今谐音称铜川。
[2]樗:指崔姓氏族。
[3]備木:指爷氏土目。今称耀氏土目。
[4]金玉:指丁沟氏族。
[5]铁:读棠,指泥阳氏族。
[6]萧:指孝氏族。这个姓氏是赫胥氏的代称,以其夜祭习俗如枭的行为而得名,枭、肖、萧、孝由是。
[7]橐水:指泥河水。实际为南流,北应指贝。
[8]河:指孝河,濮语称孝沘、脩沘。
[9]脩辟鱼:指孝河夷。
[10]黾而白喙:五台山支系。黾,指五。指耀州的五台山。
[11]鸱:指东边。
[12]食之已白癣:古老的博羲夷。
译文:由上官山往西北五十里,有座山叫泥山,那里的管理氏族是崔氏和爷氏,南面住着丁沟氏族,北面住着泥阳氏族和孝氏族。泥河水从山间流出,向南流入孝河。这里住着孝河夷,是五台山支系,住在东边,是古老的博羲夷。
常烝山
又西九十里,常烝之山[1],无草木,多垩[2]。潐水[3]出焉,而北流注于河[4],其中多苍玉[5]。菑水[6]出焉,而北流注于河[7]。
注释:[1]常烝山:指造铁山。常烝,读撮则,指造铁。今称铁王山和照金山。
[2]垩:汶的变音,指甘泉氏族。
[3]潐水:楚水的变音,指凉水。实际向南流,北指贝,表示南方。
[4]河:指清水河氏族。
[5]苍玉:读楚夷,指凉水夷。
[6]菑水:指簸箕水。实际向南流,北指贝。
[7]河:指泾河。
译文:由泥山往西北九十里,有座山叫造铁山,是游牧部落地区,住着甘泉氏族。凉水从山间流出,向南流入清水河,河边住着凉水夷。簸箕水从山间流出,向南流入泾河。
夸父山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1]。其木多椶枏[2],多竹箭[3]。其兽多㸲牛[4]、羬羊[5],其鸟多鷩[6]。其阴多玉[7],其阳多铁[8]。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9],是广员三百里[10],其中多马[11]。湖水[12]出焉,而北流注于河[13],其中多珚玉[14]。
注释:[1]夸父山:本应解读为北胡山,但其他相关的叙述中没有游牧和胡的概念,在此按北极解读为北部落山。在陕西彬县义门镇和北极镇。
[2]椶枏:指贵族。
[3]竹箭:指旺京氏族。今称旺安氏族。
[4]㸲牛:指弥家河氏族。㸲,指弥;牛,指河。
[5]羬羊:指东秦氏族。这个记录说明,早期的秦是在甘肃地区。
[6]鷩:读憋,指沟老头氏族。憋,指老。
[7]玉:指玉子氏族。今称南玉子氏族。
[8]铁:指计氏族。
[9]桃林:指中府,即政治中心,今称福托,两个概念读音相同。桃,指中,读妥;林,指府。
[10]广原三百里:指北夷所的都城。
[11]马:指目,即管理氏族。
[12]湖水:指师家河水。师读湖音。
[13]河:指泾河。
[14]珚玉:指阎夷。
译文:由造铁山往西北九十里,有座山叫北部落山,管理氏族为贵族和旺京氏族。这里还住着弥家河氏族、东秦氏族、沟老头氏族。南面住着南玉子氏族,北面住着计氏族。南面有一个府,名叫中府,是北夷部落的都城,住着管理氏族。师水从山间流出,向南流入泾河,河边住着阎夷。
阳华山
又西九十里,曰阳华之山[1]。其阳多金玉[2],其阴多青雄黄[3],其草多藷藇[4],多苦辛[5],其状如橚[6],其实如瓜[7],其味酸甘[8],食之已虐[9]。杨水[10]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11],其中多人鱼[12]。门水[13]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14],其中多玄䃤[5]。【纟昔】姑之水[16]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门水,其上多铜[17]。门水出于河,七百九十里入洛水[18]。
凡缟羝山之首,自平缝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岳在其中[19],以六月祭之,如诸岳之祠法,则天下安宁。
注释:[1]阳华山:指阳泉山,在甘肃平凉市泾川县城。
[2]金玉:指丁氏族。
[3]青雄黄:指东贤氏族,今将东演变为端,称端贤氏族。
[4]藷藇:指肃慎夷。
[5]苦辛:指古兴氏族,今称嘎仙氏族。汉语指夏兴国氏族。
[6]橚:指肃慎族。
[7]瓜:指古兴氏。
[8]其味酸甘:且维索嘎,泾川城的古名。
[9]已虐:指游牧夷。本为狩猎夷,南迁后转为游牧业。
[10]杨水:指杨家崖水,简称杨水。
[11]洛:指黑河。氐羌语称黑为纳,谐音洛。
[12]人鱼:指狼儿咀夷。人,是濮语狼的读音。
[13]门水:泾河的泾川段称门水。
[14]河:指蒲河。
[15]玄䃤:指盖氏肃慎,又称盖郭氏。
[16]【纟昔】姑水:指乳川河。今谐音称汭河。
[17]铜:指中村氏族,今称同中村氏族。
[18]洛水:实际指渭河。
[19]岳在其中:冢在青要山。岳,指冢;其中,指青涿,是娄着的音意混译。
译文:由北部落山往西九十里,有座山叫阳泉山。山的南面住着丁姓氏族,北面住着东贤氏族,住着肃慎夷,住着古兴氏,是肃慎的古兴氏,住在且维索嘎,是古老的游牧夷。杨水从山间流出,向南流入黑河,河边住着狼儿咀夷。门水从这里流出,向东北流入蒲河,河边住着盖郭氏。汭水从山的南面流出,向东流入门水,汭水的西边住着同中氏族。门水汇入蒲河后,经过七百九十里水路汇入渭水。
综观鹤甸山系,从邙岭至阳泉山,共计十四座山,延绵七百九十里。青要山为宗山,在六月祭祀,祭祀方法与其他的宗山相同,是这个山系的大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