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指南》颁布以来,一直是幼师人手必备的工作手册,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都曾苦背《指南》,把每个年龄段的目标背得滚瓜烂熟,但当需要对幼儿进行观察时,却又显得无从下手,需要一条一条的对照着,不仅耗时长也显得不够专业。在当下“去小学化”的背景下,如何运用《指南》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呢?结合自己背诵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进行理解性记忆,从而起到真正的观察辅助作用。
首先,我们要对《指南》中各领域的目标进行分解,一方面将其转化为若干个小要求,即幼儿会出现的典型行为;另一方面对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表现,横向地对比典型性行为,比较幼儿的同一典型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其次我们要认识到《指南》中每个目标下的典型性行为的具体描述是对该目标下“代表性的、重要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举例,但这并不代表幼儿在该目标下只有这些行为表现,因此这就需要老师们发散思维,对每个目标下的典型行为进行细化,学会举一反三。
听起来可能会有些绕,那接下来,我们以社会领域中的“目标1 愿意与人交往”和“目标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为例,从上述两点入手,和大家一同领会《指南》精神。 目标1
进行关键词的提取后为:
当然,“目标1”除了《指南》中例举的“幼儿需要学会与小朋友、长辈、他人交往”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的角度进行思维联想:
(1)这里的“人”除了是熟悉的人外,还可以有谁呢?
(2)“交往的内容”除了幼儿的主要活动外,还可以有哪些呢?
目标2
同样我们先将“目标2”进行分解,可以分为“相处、友好相处”两种典型表现,其中相处包括“如何加入游戏、玩玩具的水平”;“友好相处”主要为“发生冲突时的处理方式、如何与比自己小的朋友相处”,横向比较幼儿的同一表现在不同年龄段的要求:
进行关键词的提取后为:
除了上述常见的加入游戏、一起玩玩具、处理冲突、对待弱小之外,同伴之间还可以有哪些相处内容,也需要老师们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思考,进而转化成相应的活动内容。
记住“将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为若干个小要求,然后将每个小要求与各个目标下的行为表现相匹配”,这样子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行为特征就很明显了,同时学会横向比较,这样每个幼儿同一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应当达到怎样一个状态也就很好掌握了。《指南》中还有其他的目标描述,希望对大家的理解和记忆有所帮助。
西安市鄠邑区第二幼儿园 麻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