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故城清欣
故城清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73
  • 关注人气: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衡水故城县村庄来历--原建国、要庄公社

(2016-10-04 18:56:36)
标签:

历史

分类: 历史及传说

建国公社(0点)故城县南半部,距县府22.8公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

建国——原名河西街,唐朝以后一直是武城的城关,据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原武城县县城运河西岸的观音街、石闸街、刘家街三个街市,统称河西街,1946年,将河西街划成建国、和平、民主三个自然村(取义是和平民主建国新阶段),此为建国村。耕地1438亩,村民1495人。

民主――1946年将河西街西部及郭家园子、宋家场、小辛庄几个居民点统一改为民主村。距公社正西0.2公里,耕地926亩,83年村民783人,其中回民6人。

和平――1946年将河西街分为三个村,此为和平村。距公社正北偏东0.4公里,耕地807亩,83年村民1117人,回民10人。

于古屯――据传,明燕王扫北时,此村有一姓于的姑娘躲在梁头上未被杀害,后来此村就以于姑娘屯为名,后简称于姑屯。距公社西北偏南6.2公里,耕地2065亩,83年村民1121人。

西冯――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冯王二氏迁此定居,以姓氏 定村名为冯王庄,后村落渐大,分成东西两村,此为西冯王庄。距公社西北偏南4.9公里,耕地805亩,83年村民440人。

东冯――此为东冯王庄。距公社西北偏南4.6公里,耕地1154亩,83年村民586人。

巩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有一巩氏在此开荒种地,后居民逐渐增多,仍为巩庄。距公社正北偏西2.4公里,耕地1885亩,83年村民964人。

姜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从山西迁来一户姓姜的定居,定村名姜庄,1982年改为姜家庄。距公社正北1.7公里,耕地860亩,83年村民605人。

马寺――据传,本村原名旧仙寺(因此村有一寺院而得名),明朝中期,因村里马姓多,遂改马寺。距公社正西偏北5.3公里,耕地1350亩,83年村民656人。

齐庄――据传,清朝初期,因齐姓居此,名齐庄,1982年更名为南齐庄。距公社正西偏北4.4公里,耕地875亩,83年村民345人。

孔辛庄――据传,明朝初期,此村名米新庄,清朝初期孔姓又多,遂改名孔新庄,又改为孔辛庄。距公社正西偏北4.5公里,耕地862亩,83年村民358人。

祖杨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从山西迁来祖、杨二姓,名祖杨庄。距公社正西3.8公里,耕地1550亩,83年村民660人。

霍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有一霍氏从山西迁来,定名霍庄。距公社正西偏北2.8公里,耕地1300亩,83年村民500人。

三里庄――离原县城三里,故名三里庄。距公社正西偏北2.3公里,耕地1600亩,83年村民698人。

马庄――据传,明朝末年,马姓在此居住,名马庄,1982年更名为河西马庄。距公社西北2.4公里,耕地2144亩,83年村民882人。

宋庄――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山东莱阳县宋同仁迁来定居,名宋庄,1982年更名为南宋庄。距公社西北偏南1.7公里,耕地682亩,83年村民267人。

二里庄――离原县衙二里地故名二里庄。距公社正北偏东1.6公里,耕地382亩,83年村民230人。

蔡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年),有一蔡氏定居,名蔡庄。距公社正北偏东1.3公里,耕地244亩,83年村民194人。

高庄――据本村现存钟文载,因姓高姓多故名高庄,1982年更名高家庄。距公社东北偏北1.3公里,耕地298亩,83年村民272人。

庞堂――据传,明朝中期,运河经常决口,为避水患,庞氏在此修筑关帝庙堂一座,人们遂称村名为庞堂。距公社东北偏北2.1公里,耕地825亩,83年村民711人。

宋唐庄――据传,明朝末年,有宋唐二家定居于此,村名宋唐庄。距公社正西偏南3.9公里,耕地2162亩,83年村民745人。

罗马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有罗、马二姓在此居住,村名罗马庄。距公社西南偏北3.8公里,耕地932亩,83年村民616人。

陈王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从山西迁来几户姓王的居住,村名王庄,1982年更名陈王庄。距公社西南偏北1.8公里,耕地745亩,83年村民462人。

陈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从山西迁来一陈氏在此定居,名陈庄。距公社西南偏南2公里,耕地595亩,83年村民509人。

刘辛庄(八户庄)――据刘氏家谱载,清光绪元年(1875年),刘氏来此定居,叫刘新庄,后改为刘辛庄,1982年更名为八户庄。距公社西南1.1公里,耕地320亩,83年村民263人。

褚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褚的来此定居,定名褚庄。距公社正南偏西1.6公里,耕地667亩,83年村民527人。

良尧——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姓梁的在此筑窑烧盆,定名梁家窑,后改为梁窑,现为良尧。距公社西南偏南0.7公里,耕地230亩,83年村民474人。

曹口——据查,隋炀帝开挖大运河后,一姓曹的在此摆渡谋生定村名曹家渡口,后遂改曹口。距公社正南偏西2.8公里,耕地1565亩,83年村民1832人。

要庄公社(0点)故城县南端,距县府28.3公里,总面积34.2平方公里。

要庄——据传,该村低洼易涝,人们希望太平无事,取名太平庄,后洪水将村冲毁,赵姓来此居住,改村名要庄,寓仍要太平之意。另据此村刘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虎、刘豹兄弟二人由山东莱州孤柳村迁来邑城(指武城老县城)西南要庄。此为刘氏定居要庄之始。耕地1829亩,83年村民823人。

王同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叫王同治的定居于此,遂定名王同治庄,到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为避圣讳,改村名为王同庄。距公社西北偏北2.8公里,耕地1620亩,83年村民570人。

小商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商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名商庄,后分成大、小两个商庄,此为小商庄。距公社正冯偏西2.3公里,耕地2490亩,83年村民1012人。

大商庄――见上。距公社西北2.3公里,耕地1830亩,83年村民811人。

程村――据清朝道光鼻音铸钟文载,因此村三十户都姓程,故名程村。距公社正西偏北4.6公里,耕地3100亩,83年村民1219人。

位庄――据出土文物记载,早年此处有魏氏居住,得名魏庄,后简化为位庄。距公社西北偏南3.9公里,耕地955亩,83年村民338人。

吕华庄――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吕氏迁此居住在某尚书的一片林地,得名吕尚林,后迁民渐多,文化兴旺发达,故改吕尚林为吕化庄,后叫白为吕华庄。距公社正西北3.5公里,耕地1042亩,83年村民448人。

南张庄――据传,唐朝时,此处乃是沼泽之地,有位姓张的在此以打渔为生,始建张庄,1982年更名为南张庄。距公社正西偏北3.2公里,耕地817亩,83年村民237人。

郭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郭氏自山西迁来建村,名郭庄。距公社西北偏南2.5公里,耕地968亩,83年村民480人。

徐尧――据传,明朝初期,徐氏迁此后以烧窑为生,故名徐窑,现雅化为徐尧。距公社西北偏南2公里,耕地750亩,83年村民273人。

南高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两户姓高的迁居于此,定名高庄,1982年改为南高庄。距公社东北偏北1.9公里,耕地494亩,83年村民294人。

臧庄――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一户姓臧的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村名臧庄,1982年改为南臧庄。距公社东北偏南1.5公里,耕地724亩,83年村民298人。

小林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一姓林的居住于此,为区分于清河县的大林庄,此村故名小林庄。距公社西南偏北1.4公里,耕地958亩,83年村民654人。

石佛――据此村历史悠久,原名叫王泉村,后迁来居民,改名集贤村,唐朝时,村西建寺庙一座,供有石头佛像,寺庙叫石佛寺,村名也为石佛寺,后人们惯称石佛。距公社正南0.6公里,耕地2326亩,83年村民1203人。

徐店――据碑文记载,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有一徐姓者,名霸公,携其二子来此开店,父子三人皆武艺高强,霸公为人正直,以能压强人驰名各府州县,徐店也由此得名。距公社东南偏北1.5公里,耕地333亩,83年村民185人。

李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李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种田,名为李庄,1982年更为南李庄。距公社正东1.4公里,耕地432亩,83年村民262人。

王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从武城甲马营附近王庄迁一王氏在此定居,名王庄。1982更名为新王庄。距公社正东偏南.公里,耕地333亩,83年村民175人。

西刘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有姓刘的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老刘庄,1945年后因村附近有个东刘庄,此村改为西刘庄。距公社正东偏北1.7公里,耕地458亩,83年村民273人。

燕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移民定居,因此地低洼,燕子多筑巢于此,故名燕庄。距公社东南偏北2公里,耕地415亩,83年村民368人。

东刘庄--据传,此村原在今建国公社褚庄南大堤的拐弯处,村名杨庄,因遭飓风将村扫平,有部分姓刘的迁居于此,故取村名刘庄。日寇侵华时,改为集贤村,1945年后因村西有个刘庄,遂改为东刘庄。距公社正东偏北2公里,耕地409亩,83年村民225人。

南陈庄――据陈氏祖谱载,明朝初期,从山东青州府益都陈家沟迁此,名陈庄,1982年更名南陈庄距公社东南偏北2.2公里,耕地832亩,83年村民583人。

许口――据传,清朝同治年间(1862――2874年),由山东夏津县行来一户姓许的在此居住后,在运河上设一渡口,定村名许口。距公社东南偏北2.4公里,耕地780亩,83年村民630人。

姜圈――据传,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有一姓姜的定居于河圈里,定名姜圈。距公社正东偏南2.6公里,耕地440亩,83年村民604人。

水坡――据传,明朝初年,李庄\太合庄和水坡三村中横贯一条水道,闹水灾时李庄太合庄俱被冲毁,重建时都迁到水坡(村民羡慕水泊梁山而得名)。距公社正1.5公里,耕地1125亩,83年村民536人。

杨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因此地有一大片杨树林,故取名杨树村,后简化在杨庄。距公社正南偏东2.7公里,耕地961亩,83年村民566人。

树庄――据查,明朝末年,由本地树儒林搬来一户姓树的取名树庄。距公社正现偏东2.8公里,耕地312亩,83年村民282人。

草寺――据传,明朝燕王扫北后,此地人烟稀少,此村有一寺庙长满草,年来人们称此村为草寺。距公社东南偏南2.9公里,耕地750亩,83年村民737人。

辛堤――据传,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村西北筑一小堤,按天干方位,西北方向为辛,遂起名辛堤。距公社正南偏东4.5公里,耕地1132亩,83年村民1132人。

毛店――据传,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一户姓毛的在此开店,后来迁民增多,称此地为毛店。距公社正南偏东3.5公里,耕地2595亩,83年村民1381人。

叶庄——据传,该村原有刘氏居民,名刘庄,后刘氏绝户,明朝永乐(1403年),叶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故改名叶庄。距公社正现偏东3.8公里,耕地340亩,83年村民320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