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衡水故城县村庄来历--原军屯、西半屯、瓦子庄公社

(2016-10-04 18:54:11)
标签:

历史

分类: 历史及传说

西半屯公社(0点)故城县南半部,距县府19.6公里,总面积36.4平方公里。

西半屯——据传,此村原名八里庄,因村子一条大街形似半璧,故改为半璧屯,后改璧为壁,又称南半壁屯。1925年以沟为界,分为东西两屯,沟西为西半屯。耕地2502亩,83年村民1303人。

东半屯——沟东为东半屯。距公社正东偏南0.8公里,耕地1596亩,83年村民919人。

董洪屯——据传,明朝崇祯16年(1643年),姓董的移民定居于此,因此村离徐洪屯很近,故名董洪屯。距公社正北偏东3.6公里,耕地1616亩,83年村民166人。

徐洪屯——据传,明朝末年,此村村名洪关里,后徐姓增多,故改名徐洪屯。距公社正北偏东3.6公里,耕地与上村伙用,83年村民348人。

李洪屯——据李氏家谱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兵乱后此村只剩下一名叫李洪的人,故名李洪屯。距公社正北偏东3.4公里,耕地1967亩,83年村民766人。

于洪屯——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姓于的军户在此定居,因邻村皆叫洪屯故名为于洪屯。距公社东北偏北3.5公里,耕地1488亩,83年村民488人。

盐厂——据传,明朝,此地盐碱地多,后迁民定居于此,以滤盐为业,故定村名为盐厂。距公社西北2.6公里,耕地3822亩,83年村民966人。

牛庄——据传,明朝永乐年间,牛氏迁此定居,故名牛庄。距公社正北偏西2公里,耕地957亩,83年村民393人。

辛庄——据传,明朝永乐23年(1423年),姓杨的移民迁此,在牛庄东立一小村,定名新庄,后改为辛庄。距公社正北偏西2公里,耕地与牛庄伙用,83年村民93人。

双屯——据查,因村北有两个风积而成的土丘,俗称双冢,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山西移民迁此定居遂取名双冢屯,简称双屯。距公社正北偏东2.2公里,耕地2629亩,83年村民1185人。

前赵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赵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取村名赵家庄。后又在村前建起一村分为前、后赵庄。距公社东北偏北1.6公里,耕地762亩,83年村民357人。

后赵庄——居北的称后赵庄。距公社东北偏北1.9公里,耕地666亩,83年村民329人。

时庙——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姓时的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此处有一菩萨庙,冠以姓氏定村名时庙。距公社东北3.2公里,耕地1213亩,83年村民540人。

万庄——据传,元朝末年此村叫姜家洼,永乐年间,姜氏渐少,又有姓万的迁居于皮,家族渐旺,遂废姜家洼而改名万庄。距公社正南偏东0.6公里,耕地1339亩,83年村民615人。

于庄——据于氏家谱记载,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于德水从山东登州莱阳县迁此定居取村名于庄,1982年更名南于庄。距公社正东偏北2.3公里,耕地1688亩,83年村民836人。

天水屯——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从山东、山西迁民定居,因离运河近故定村名截河头,有人认为不吉利,遂改名天水屯。距公社正东偏北3公里,耕地787亩,83年村民643人。

何刘屯——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何刘两个军户定居于此,故以姓氏定村名为何刘屯。距公社正西偏南2.9公里,耕地6438亩,83年村民2681人

南召——据传,明朝永乐(1403年),居民迁此后,传说此处地下有九缸十八窑银子,人们为召来财运,故定村名南召村。距公社西南偏南1.4公里,耕地1738亩,83年村民889人。

随庄——据随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1403年),随氏兄弟三人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得名随庄。距公社东南偏北2.4公里,耕地2348亩,83年村民1093人。

瓦子庄公社(0点)故城县西南部,距县府21公里,总面积45.1平方公里。

瓦子庄——因此村地势低洼,周围各村水流汇集此处积存,明朝初期山西移民来此定居,故名洼子庄,1949年前后,改名为瓦子庄。耕地2742亩,83年村民1092人。

郑儒林——据传,明朝初期,一户姓郑的在此定居。延续多年渐成村落,文化发达,读书人多,故定村名郑儒林。距公社正北偏西4.8公里,耕地1158亩,83年村民461人。

牟儒林——据传,明朝初期,一姓牟的迁民居此,因慕郑儒林文化发达,遂起名牟儒林。距公社西北偏北4.3公里,耕地779亩,83年村民317人。

树儒林——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姓树的一家定居于此,为树儒林。距公社西北偏北4.4公里,耕地599亩,83年村民260人。

李儒林——据传,明朝初期以姓氏定村名李儒林。距公社西北偏北4.4公里,耕地950亩,83年村民440人。

书村——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此地人大都染疫绝迹,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定居,因受附近儒林的影响,注重文化,读书人多,故得村名书村。距公社正北偏西3.8公里,耕地2563亩,83年村民792人。

后孝兰——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燕王扫北时,官兵横扫乡村,此村一人丧母,兵马进村照常办丧事,孝子之心,感动官兵,使此村人免遭洗劫,遂起名孝子拦村,后简称孝兰村,清初村南又立一村,为便于区分,此为后孝兰村。距公社正北偏东3.1公里,耕地939亩,83年村民392人。

前孝兰——据传,元朝至正27年(1367年),此地居住的赵王两姓,分为东西两村,东为安乐村,西为寨门村,明朝期间,两村联为一体,羡慕寓孝子之心孝兰村,称前孝兰。距公社东北偏东2.8公里,耕地1668亩,83年村民565人。

康庄——据传,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康氏自山东莱阳迁此定居,定村名康庄。距公社东北偏北3.1公里,耕地1982亩,83年村民545人。

西里屯——据传,明朝永乐(1403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柳的在此定居,因此村在武城县境西边定村名西柳屯,民国时期建十乡为一里制,遂改名为西里屯。距公社正西偏北3.6公里,耕地2876亩,83年村民1209人。

庄科——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此村瘟疫流行人迹灭绝,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定居。因村内有水坑一个故名庄坑儿,后雅化为庄科,1982年改为北庄科。距公社西北2.7公里,耕地2172亩,83年村民719人。

臧庄——据传,明朝永乐(1404年),从山东莱阳迁来姓臧的定居于此,故名臧庄。距公社西北偏北2.5公里,耕地597亩,83年村民188人。

北梁庄——据传,明朝永乐(1404年),梁氏从山东莱阳迁来,定村名梁庄为区分本乡之南梁庄,此称北梁庄。距公社西北偏北2.3公里,耕地530亩,83年村民183人。

付庄——据传,清朝初期,从庄科迁来姓傅的定居于此定村名傅庄,后改付庄。距公社西北偏北1.2公里,耕地1251亩,83年村民474人。

姚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疫病流行,此村只有两户姓姚的幸存,故以姓氏定村名姚庄。距公社西北偏北2.1公里,耕地1683亩,83年村民526人。

南小屯——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山西移民迁此居住,因户少村小,得名小屯,1982年改为南小屯。距公社东北1公里,耕地2000亩,83年村民658人。

西高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疫病流行该村只有高姓一人幸存,故名高庄,1982年改称西高庄。距公社东北偏北1.7公里,耕地976亩,83年村民248人。

湖心寺——据此村明朝碑文记载,该村原名孙疃寺,系孙疃二家立寺之意,因村地势低洼,邻村水流倾泻此地,常年积水,形成天然湖泊,唯寺院中玉皇殿,娘娘宫,通明殿矗立水中,至1930年,遂更名湖心寺。距公社东北3.2公里,耕地2250亩,83年村民772人。

乔家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此村定名王庄,后疫病流行,此村只有一姓乔的幸免于难,定名乔庄,1982年更名为乔家庄。距公社东北偏南3.6公里,耕地1070亩,83年村民319人。

西桥——据传,明朝永乐(1403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定居于此。村东有一水沟,乡民建一木桥,故定村名桥上村,后分为东西桥上村,此为西桥村。距公社正西3.9公里,耕地1387亩,83年村民700人。

东桥——此为东桥村。距公社正西3.5公里,耕地1398亩,83年村民724人。

十八里——此村距原武城县城18里,故得村名十八里庄。距公社西南偏北1.8公里,耕地840亩,83年村民328人。

范庄——据范氏祖谱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范朝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此,以姓氏定村名范庄。距公社西南1.6公里,耕地888亩,83年村民375人。

姜庄——据传,明朝洪武25年(1392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姓姜的定居,故名姜庄。距公社西南1.2公里,耕地1123亩,83年村民404人。

李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李氏迁此立庄,取名李庄,1982年更名西李庄。距公社正西0.7公里,耕地814亩,83年村民291人。

孙庄——据传,明朝洪武25年(1392年),孙氏从山东莱阳县迁此立庄,名孙庄。距公社正东偏北1.6公里,耕地4016亩,83年村民1081人。

南梁庄——据传,明朝永乐(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梁氏三兄弟定居于此,以姓氏定名为梁庄,为区分同乡的北梁庄改称南梁庄。距公社正南偏西1.9公里,耕地774亩,83年村民407人。

西张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年),张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得村名张庄,1982年更名西张庄。距公社正南1.4公里,耕地936亩,83年村民375人。

十二里庄——因距原县城12里,得名十二里庄。距公社正南偏东2.3公里,耕地2518亩,83年村民850人。

王洼——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王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称王庄,因村地势低洼,民惯称王洼。距公社东南偏南2.8公里,耕地664亩,83年村民245人。

西郭庄——据传,明朝初期郭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郭庄,又从山东莱阳迁来一户姓于的落户,建议合庄,以后又相继迁入李王二姓,称李王庄,三庄联为一体,群众共议定村名郭庄,1982年改名西郭庄。距公社东南2.8公里,耕地1505亩,83年村民531人。

军屯公社(0点)故城县西南部,距县城26.8公里,总面积31.3平方公里。

军屯——此处原为官府屯田之地,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官府派十二军户在此定居,故得村名军屯。耕地2581亩,83年村民1007人。

贾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年),一贾氏从山西迁此居住,得名贾庄。距公社正北偏西2.3公里,耕地2373亩,83年村民1052人。

军王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一王氏从山西迁此定居,当时此地属胡官大屯军户所辖,故定村名军王庄。距公社正北偏东1.9公里,耕地1256亩,83年村民527人。

牛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山西移民渐多,一牛氏居住于此,故定名牛庄。距公社正北偏东3.3公里,耕地2534亩,83年村民1131人。

胡官屯——据传,明朝永乐年,此处是明将胡大化之封地,后人们定居此处,得名胡官大屯,后将大字去掉,改为胡官屯。距公社东北2.4公里,耕地2297亩,83年村民990人。

刘行杖——据说,春秋时期一官人行车于此,车出故障,认为此地风水不好,遂称此为行障,后此一带村庄乡民为行障之名不吉利,故用刑杖作村名,明朝初年,此地疫病流行,村民绝迹,后有刘氏迁居于此,故定村名刘行杖村。后雅化为刘行杖。距公社正东偏北2公里,耕地2281亩,83年村民1004人。

高行杖——见上,因高氏迁入定村名高行杖。距公社东南偏北2.2公里,耕地1002亩,83年村民417人。

王行杖——见上,因王氏迁入定村名王行杖。距公社正东偏南2.5公里,耕地2443亩,83年村民972人。

大王里村——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山西移民迁此,自立一村。村庄在较大,又多王姓,故名大王立村,后又将改为,为大王里村。距公社正南偏东3.1公里,耕地1914亩,83年村民685人。

小王里村——据传,此村是大王里村的卫星村,故名小王里村。距公社正南2.8公里,耕地567亩,83年村民229人。

张里村——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一张氏从山西迁来此处定居,因此村附近有一大王里村,此村故名张里村。距公社正南偏西1.4公里,耕地948亩,83年村民332人。

徐里村——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有徐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因附近有一大王里村,此处故名徐里村。距公社正南1.4公里,耕地1709亩,83年村民800人。

丁里村——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有一丁氏从山西迁此定居,定村名丁庄。因附近几村皆叫里村,为呼应,此村又孜称丁里村。距公社正南偏东0.7公里,耕地840亩,83年村民455人。

赵里村――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有一赵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为呼应大王里村,遂定村名赵里村。距公社正南偏东1.1公里,耕地729亩,83年村民381人。

大辛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山西移民来此成村后名为大新庄,后将新改为辛,称大辛庄。距公社东南偏南2.4公里,耕地2951亩,83年村民971人。

小辛庄――此为小新庄,后改为小辛庄。距公社东南偏南2.8公里,耕地767亩,83年村民248人。

赵庙――据传,孔子弟子子游过此,后人为其建庙一座,叫子游庙(庙中碑至今尚存),后赵氏迁居,故名赵家庙,简称赵庙。距公社东南偏北3.1公里,耕地1518亩,83年村民546人。

刘庙——见上,东汉时期,刘氏定居后称刘庙。距公社东南偏北3.4公里,耕地1483亩,83年村民615人。

关庙――见上,东汉时期,关氏在此定居,称关庙。距公社东南偏北3.7公里,耕地760亩,83年村民280人。

杨寺――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此地有一寺院,一杨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名杨家寺,简称杨寺。距公社正东偏南3.9公里,耕地636亩,83年村民328人。

庄科――据传,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山西移民迁此,因此处有一大坑,人们惯称庄坑,雅化为庄科。距公社东南偏南4.2公里,耕地1498亩,83年村民505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