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行》译注(十七)

(2014-06-29 22:42:34)
标签:

文化

《儒行》译注(十七)

【原文】

    17“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翻译】

   “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宏大量是仁的应用,谦逊待人是仁的技能,礼节是仁的外表,言谈是仁的文采,歌乐是仁的和谐,分财散物是仁的施与。儒者都兼有这八种美德,尚且不敢说已经做到仁了。他们的尊重谦让就是这样的。

【注释】

    温良者,仁之本也

   〔温良〕温和善良。温,温和(<性情、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良,善良(心地纯洁,没有恶意)。

   〔者〕与后句句末的“也”字一起构成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者,……也”,其中“者”表提顿,“也”表判断,判断句翻译成“……是……”。

   〔仁〕仁德,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之〕结构助词,的。

   〔本〕根本。仁、义、礼、智、信为五常,而仁为五常之本;好比春夏秋冬为四时,而春为四时之初。春季从正月开始,仁德的修养从温和善良开始。温和善良如春风,春风使万物发生,温和善良使人向善,因此说“温良者,仁之本也”。

   〔也〕与前句句末的“者”字一起构成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者,……也”,其中“者”表提顿,“也”表判断,判断句翻译成“……是……”。

    敬慎者,仁之地也

   〔敬慎〕恭敬谨慎。敬,恭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慎,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地〕基础,实践。大地是万物赖以存在和生长之处,若无大地,万物都无处存在。儒者的言行,在于严谨和慎重,即谨言慎行。言而无信、信口开河、虚伪欺诈,谈不到仁德;言而无行、轻浮妄行、胡作非为,更谈不到仁德。孔子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周易·系辞上传》)所谓“敬慎”,需要内心不放纵自己的言行。

    宽裕者,仁之作也

   〔宽裕〕宽宏大量。宽,宽宏,度量大。裕,宽宏。

   〔作〕动作,应用。熊十力先生说:“宽则不迫而恒安,裕则有余而不匮。”所谓“宽则不迫”,所说的是,宽容地对待一切,不将个人之意强加于任何人,即使是善意也不强加于人;对于他人的过错能够理解并宽容地对待,即使是对于罪犯也不会失去仁心。如此才能永恒地安心。所谓“裕则有余”,所说的是,儒者有充裕的道德修养,可以持忠行恕。孔子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如此才能仁德永无间断穷尽。儒者心中无芥蒂、明心见性,由此而能明辨是非善恶,能理解他人之心,能知时知世。因为有浑厚之德,所以能效法天地的无私覆载。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孙接者,仁之能也

   〔孙(xùn)接〕谦逊地接人待物。孙,通“逊”,谦逊。接,接人待物。

   〔能〕技能。待人接物上要谦逊辞让,若无谦逊辞让,虽然有礼,也只是徒有其形式,而不能说有礼之实。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朱子解释说:“让者,礼之实也。何有,言不难也。言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四书章句集注》)治国平天下不能无礼,个人的修养更需要“约我以礼”。儒者的谦逊辞让,正因为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不是装模作样,不会心存不平之气。所谓“孙接者,仁之能也”,不是说把谦逊辞让作为一种技能,而是说谦逊辞让就好比是儒者的技能,因为有技能未必是儒者。

    礼节者,仁之貌也

   〔礼节〕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

   〔貌〕外貌,外表,外在体现。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是个人行为,他人可见可知;“勿”则是对自己的要求,他人难见难知;“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以礼自节”。虽然可以号召他人“以礼自节”,却不是要用礼去节制他人;“以礼自节”不是把主要工夫花费在外在礼貌上,而是要把主要精力应用在内在的真诚与仁德上。

    言谈者,仁之文也

   〔言谈〕包括作文和说话两个方面。

   〔文〕文采,文饰。言谈包括作文和说话,是仁德的文理显现。《正义》说“言语谈说是仁儒之文章”,“文”是指人生来就具备的“文理”,即“至诚”的“本心”、“至善”的“本性”;“章”是指“文理”的彰显,只要“文理”不被遮蔽、磨损,“文理”就会自然显现。

    歌乐者,仁之和也

   〔歌乐(yuè)〕歌舞(或:诗歌)音乐。

   〔和〕和悦。歌舞(或:诗歌)与音乐的和谐来自人的内心和谐,和谐的歌舞(或:诗歌)与音乐又能调节人的内心而达到和谐。

    分散者,仁之施也

   〔分散〕分散财物赈济贫穷。

   〔施〕恩施,施舍。仁德还体现于不私自蓄积资财,而能够分散资财。《礼记·曲礼上》中说“临财毋苟得”,因此,儒者“见得思义”而不贪财。《礼记·大学》中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因此,儒者不得位时“以财发身”;得位时则使庶民得到应该得到的安乐和利益。熊十力先生《读经示要》中说:“财者,物所资以活命。财有限也,而资生者无穷。己蓄之多,则天下有丧其生者矣。故散财振物,仁道之大者也。……然儒者言治,必均天下之财。”

    儒皆兼而有之

   〔皆〕都。

   〔兼而有之〕兼有这八种美德。之,代词,代上文八种美德。

    犹且不敢言仁也

   〔犹且〕尚且。

   〔言〕说。儒者“自卑而尊人”,谦逊而守礼,因此,即使是具备了所有的仁德,仍然不敢自称为仁。圣贤君子所重视的是道德仁义,而永远不自傲。不以年龄自傲,不以富贵自傲,不以技能自傲,也不以德行自傲,因此,儒者真诚笃敬地学习圣贤君子之道,但永远不以圣贤君子自居。熊十力先生《读经示要》说:“儒者之学,仁学也,故儒者百行,总归于仁。……又复应知,发心求仁,亦可谓仁人。仁德全显,乃云圣人。圣人只是充仁之量,非异仁而别有道也。”

    其尊让有如此者

   〔其〕代词,他们的,代儒者。

   〔尊让〕尊重谦让。尊,尊重。让,谦让。

   〔如此〕这样。

   〔者〕代词,可译为“的”。

                                      甲午年六月初三(2014年6月2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