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行》译注(十六)
【原文】
16“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翻译】
“儒者之间志趣相合,法则相同,营求道义,方法相同;与朋友的级别地位同等就都高兴,级别地位互有上下也不彼此厌弃;久不相见听到关于对方的流言蜚语,绝不相信;他们的行为本乎方正,建立于道义之上。与自己志趣相同的,就进一步交往;与自己志趣不同的,就退避疏远。他们交朋友的态度就是这样的。
【注释】
儒有合志同方
〔有〕与“无”相对。
〔合志〕志趣相合。
〔同方〕法则相同。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儒者交结朋友的时候,不是因为利益相同,而应该是有相同的志向,要遵循同样的法则。什么相同的志向?志于仁而已。什么相同的法则?效法天地之道、遵循圣贤君子之道而已。
营道同术
〔营道〕营求道义。
〔同术〕方法相同。术,方法,途径。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因此,儒者学习共同的经典而有共同的道艺,用道德礼义(文)作为同样的法术。
并立则乐
〔并立〕与朋友的级别地位同等。
〔则〕就。
〔乐(lè)〕高兴。
相下不厌
〔相下〕级别地位有高有低。
〔厌〕厌弃。儒者的朋友和其他人的朋友一样,也有分工不同,有职位高下之分,但是,儒者对待朋友却更严格。能够有与自己级别地位相同的朋友,儒者自然会感到快乐;当朋友的级别地位高于自己或者低于自己的时候,儒者绝不厌弃朋友。因为儒者所要坚持的是道义,在交结朋友方面,绝不根据贫富、贵贱而有所区别。
久不相见
〔久〕长时间地。
闻流言不信
〔闻〕听到。
〔流言〕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话)。
〔信〕相信。儒者之间,所重在于信任。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独立特行的人,不容易被众人理解,还会遭遇到很多误解,甚至被攻击、被排斥,因此,在朋友长期未能相见的时候,听到对朋友的流言蜚语,轻易地相信,那就是没有信任,更进一步来说,那是没有定性。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孟子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不如此,则难以避免毁谤和离间。
其行本方立义
〔其〕代词,他们的,代儒者。
〔行〕行为。
〔本〕根本。
〔方〕方正。儒者的品行,不是矫柔造作,更不是虚伪狡诈,而是发自内心,是来自平时的修养。所谓“本方”,是内心方正,坚持原则,儒者因此而能做到“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
〔立〕建立。
〔义〕道义。所谓“立义”,是立身处事都心存仁义,儒者因此而能做到“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
同而进
〔同〕相同。
〔而〕就。
〔进〕进一步。
不同而退
〔退〕退避疏远。《易》中说:“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儒者需要知道如何进退。所谓“同而进,不同而退”,从结交朋友方面而言,是在朋友的言行在符合道义的时候,协同并进,互相帮助;在朋友的言行在道义上出现不同而无法协调的时候,仍然守持正道,但引身而退避,不恶语相向,不攻击干扰。
其交友有如此者
〔交友〕结交朋友。
〔如此〕这样。
〔者〕代词,可译为“的”。
甲午年六月初三(2014年6月2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