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碳酸饮料--甜蜜背后的隐患

(2014-06-01 10:24:32)

碳酸饮料--甜蜜背后的隐患

 

http://s3/bmiddle/004guILBzy6Jkq2ANG232&690

 

    炎炎夏日,挥汗如雨,一瓶冰爽饮料下肚,那感觉,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倍儿爽”!目前超市货架上,各种饮料玲琅满目,夏季也是饮料销售的旺季。今天,咱就聊聊一直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碳酸饮料,那份冰爽畅快后的喜与忧。

 

什么是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俗称汽水,是充入二氧化碳气体的软饮料,其中包括日常汽水,如七喜、可乐、雪碧、苏打水等。在冷却和压力的环境下,二氧化碳易于溶入水中,形成碳酸,正是这种酸性物质导致了舌头的麻刺感。碳酸饮料以碳酸水为基础,往往需要加入蔗糖、香料进行调味。

 

 

    其实,碳酸饮料近些年之所以颇具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饮用量的问题,在食不过量的情况下,偶尔一瓶饮料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饮料代替白开水来补充身体对水分的需求,那就要带来一些问题了。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对身体的影响。

 

 

1.对骨骼的影响:磷酸导致骨质疏松

 

 

  碳酸饮料的成分大部分都含有磷酸,这种磷酸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骨骼,常喝碳酸饮料骨骼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因为人体对各种元素都是有要求的,大量磷酸的摄入就会影响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

 

  一旦钙缺失,对于处在生长过程中的少年儿童身体发育损害非常大。缺钙无疑意味着骨骼发育缓慢、骨质疏松。有资料显示,经常大量喝碳酸饮料的青少年发生骨折的危险是其他青少年的3倍。

 

  骨质疏松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健康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钙的吸收率逐渐下降,故中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特别是老年妇女。有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特别是奶及奶制品又摄入不足,非常容易引发骨质疏松。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碳酸饮料都含有磷酸。大量磷酸的摄入就会影响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从而影响到骨骼和牙齿。由于孕妇在怀孕期间容易缺钙,所以也应该尽量少喝碳酸饮料。

 

 

2.对牙齿的影响

 

 

  国科学家近日发现,碳酸饮料是腐蚀青少年牙齿的重要原因之一。

 

  报告称,常喝碳酸饮料会令12岁青少年齿质腐损的几率增加59%,令14岁青少年齿质腐损的几率增加220%。如果每天喝4杯以上的碳酸饮料,这两个年龄段孩子齿质腐损的可能性将分别增加252%和513%。在接受调查的1000名青少年中,12岁孩子饮用碳酸饮料的比例为76%,14岁孩子为92%。而在所有年龄段的被调查者中,有40%的人每天喝3杯以上的碳酸饮料。

 

  牙科协会科学顾问利兹·凯对此深表忧虑:尽管喝无糖碳酸饮料减少了糖分摄取,但这些饮料酸性仍然很强,也可能导致齿质腐损。《英国牙科杂志》刊登了这份研究报告。

 

二氧化碳气容量是碳酸饮料一个特征性指标,足够的二氧化碳气容量能使饮料保持一定的酸度,具有一定的杀菌和抑菌作用,并可通过蒸发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二氧化碳气容量达不到一定含量,就不能称为碳酸饮料。美国公众利益科学中心建议使用这样的警示语:美国政府建议您少喝(含糖)碳酸饮料,以预防体重增加、蛀牙和其他健康问题。或者为了保护您的腰围和牙齿,请考虑一下是喝饮料还是喝水。

 

 

3.引起肥胖

 

 

目前的研究证据已经可以肯定,多喝饮料会有效地促进肥胖。绝大多数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实验都表明,摄入甜饮料会促进体重的增加,而减少甜饮料摄入有利于体重控制。市场上常见的碳酸饮料,每瓶500ml为例,含糖量在45~65g左右,相当于方糖10~15块。试想,你能一口气吃下15块糖吗?你一定会说了,还不得“死,但是一瓶饮料喝下去,很轻松吃了这么多糖,长此以往怎么能不胖?

 

 

4.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有研究发现,每天喝一听以上含糖饮料的人,与几乎不喝甜饮料的人(每个月1听以下)相比,糖尿病的危险会翻番。更不可思议的是,即便喝甜饮料没有让人们增重,体重指数完全相同、每日摄入的能量也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仍然表现出促进糖尿病发生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了解,相信大家都比较清晰的认识了过量饮用碳酸饮料的危害,也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正确的选择不同身体状态下的饮品,如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水,可选择功能型饮料来补充体液的丢失,日常生活补水还是推荐以白开水为主,少量多次补充。

 

http://s2/mw690/004guILBzy6Jkq15W4F3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