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2020-07-05 10:55:27)分类: 高徒悟道 |
登鹳雀楼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
齐读诗题,登——鹳雀楼。(读出节奏)
(二)多种方式读课文
1、师范读,学生指着字听清每一个字的读音。
2、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除了想一想老师刚才是怎么读的以外,能用上拼读拼音认字就更好了。比如,里)
3、反馈:你刚才通过拼读识字认识了哪个生字宝宝?
3、优生范读(正音,拼读正音)
4、读诗读得好,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来。师配乐范读(老师读得好不好啊?好在哪里?注意节奏和停顿)
5、生练读
5、师生合作读
6、声音低高读
7、生齐读(配乐)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1、老师教读(黄河、千里、一层楼、目、更、入)
2、齐读生字(带拼音)
3、生组词(入、千、里、目)
4、打乱顺序抽读生字或开火车
师:学习了生字,我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5、当年,王之涣也和我们一样,登上了鹳雀楼,看着眼前的美景,他不由地吟出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我们一起读一读,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诗歌中把刚才学过的生字读准,读出节奏。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1、师(做远眺姿势):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站在鹳雀楼最顶层,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2、王之涣也登上了鹳雀楼的顶端,他看到了什么呢?
指导读诗,齐背
(五)写字
1、观察入和人的区别,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书写一个,检查后再写一个,
2、观察目和日的区别,目组词。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书写一个,检查后再写一个
3、展示评价
(六)拓展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古代的文人们总是喜欢游览名山大川,登高望远,吟诗作对。我国有四大名楼,除了我们今天学习的鹳雀楼,还有岳阳楼、滕王阁和黄鹤楼,在这些名胜古迹,都留下了古代文人不朽的诗作。希望感兴趣的孩子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能用拼读的方式自己学会这些诗作就更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