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2019-12-15 09:14:26)分类: 高徒悟道 |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归宿、劲挺、荡漾、风雨同舟”等词语。能带着不同的阅读目的进行阅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为老人写颁奖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目的的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对老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能带着不同的阅读目的进行阅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出学生对老人的崇敬之情,写出颁奖辞。
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思考。
2.学生对“明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本课意在强化学生的这一阅读能力,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养成阅读思维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山西省地图,认识晋西北的位置。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图片和绿意盎然的山林图,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学习导航”,明确阅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准;思考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情况。
3.指名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小组合作,感悟改变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哪些段落描写的是十五年前晋西北的环境?哪些段落描写的是十五年后晋西北的环境?以及带来这种变化的原因的段落?
2.指名汇报。
3.小组合作,选择一个阅读任务,进行阅读讨论。(PPT分别出示二个部分的不同阅读任务)
3.小组展示,教师点拨。
预设:
(1)十几年后的环境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两个“全”字让人感受到了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体会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十几年前的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而坠。”(体会到大风肆虐,风沙四起)
点拨1: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环境的险恶。(大风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风吹沙起、逆吹牛马使倒行)。
出示《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资料。
点拨2:说说你对“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理解。
改变原因
老人创造了奇迹: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六百六十七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六十平方米,那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谈谈你的感受。(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凭一己之力,绿化面积竟如此广阔!)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了不起的奇迹!
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第3自然段)
点拨:说说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条件怎么样。(生活条件简陋,生活简朴、单调,吃住简单。)
四.再读课文,悟青山不老
1.这样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他原本可以享清福了,可为什么能放弃与儿女的团聚、放弃享清福的日子,而选择屋后的青山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呢?
2.指名交流。
(6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指名读,思考:“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2)“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老人真的能与山水永远同在吗?他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
(3)齐读句子。
3.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4.小结:只要老人的精神长存,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万古长青。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孩子们,这位老人叫马永顺,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资料介绍马永顺事迹,丰富人物形象)
六.随课微写,颁奖词
现在就让我们帮感动中国组委会,给马永顺,这位时代的楷模写一个颁奖词,传诵他的事迹,赞扬他的精神。
生练笔。
生互评。
师总结。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十五年前
风沙四起、大风肆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