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父亲的起点
(2025-03-30 15:29:44)
父亲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在我住的小区当保安。父亲不住这里,他喜欢自己住了大半辈子的乡下院子——“透气,舒服”。空闲的时候,还能到菜园子里转一转,给园子里的蔬菜浇水、施肥,体验耕耘的充实,收获丰收的喜悦。村里的农田早就被征用,这是身为农民的父亲剩下的为数不多的重温农耕之乐的机会。
早年,父亲高中毕业后,到一家工厂上班。虽然是最普通的车间工,但在爷爷看来,这份工作收入稳定,而且不用风吹日晒,比自己种田要强多了。在“三班倒”的工作之余,父亲也会帮爷爷干一些农活。“门里出身,自会三分”,加上爷爷的示范教导,没多久,锄地、拔草、浇水、施肥、割麦子、种玉米等活计,父亲便都能够拿得下。
幸好父亲勤快又肯学,工厂倒闭后,父亲才能迅速接过爷爷手里的锄头,开始打理庄稼。如此“无缝衔接”极大地缓解了父亲失业的难过和焦虑,看着庄稼一天天生长,这种肉眼可见的变化很容易让人产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成就感。爷爷已经老了,干不了重体力活,但帮父亲打打下手,做做技术指导还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就这样,父亲他们爷俩互相配合,种了几年庄稼,虽没攒下多少钱,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足够了。
村里的农田被征用后,父亲又失业了。“那就再想办法呗,咱有手有脚的,还能没饭吃?”或许是已经到了年过不惑的年龄,或许是为了让家人安心,这一次,父亲表现得沉稳、豁达。他和乡亲们一起,去城里当起了“农民工”。父亲干过装卸工,也给装修队打过杂,还卖过一段时间菜。他干时间最长的应该就是建筑工了。
建筑工很考验体力,好在父亲通过多年锻炼,练就了一身的力气。别看他年龄不小了,和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比起来,一点都不差。父亲力气大,饭量也大,一顿能吃两大碗面条。为了给家里多寄一些钱,父亲吃饭从不讲究,吃饱就行。有时实在馋了,就买上一斤猪头肉,就着两个烧饼,吃得津津有味。父亲告诉我,有位美食家吃遍天下美食,认为最好吃的还是芝麻烙饼夹热猪头肉。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笑得很满足,仿佛他也吃遍了天下美食,仿佛他正吃着的是真的是人间极致的美味。
父亲老了,不再适合干重体力活。身为子女,我们也有能力让父亲好好休息,安享晚年。父亲却不同意,他说自己忙惯了,一闲下来就浑身难受。就像家里那辆老旧的自行车,看起来摇摇晃晃,但骑起来仍很顺溜,若是闲置一段时间不骑,怕是就要彻底罢工了。见父亲执意坚持,我们也不好再拒绝,可父亲都这么大年纪了,能干什么呢?
“有手有脚的,还能找不到活干?”父亲的语气像多年前一样沉稳、笃定。果然,没过多长时间,父亲就来到了我住的小区当保安。他自己看到招聘信息后,打了电话,参加了面试,最后被录用,并没有让我帮忙。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父亲干得很起劲儿,和邻居们的关系比我熟络得多。提到我们父子时,大家习惯说我“这是老乔的儿子”,几乎很少有人介绍“这是小乔的父亲”。
一次回家,走到小区门口,父亲正和一个邻居闲聊。邻居人到中年失业,备受打击,抱怨自己一下回到了起点。父亲笑起来:“其实,啥是失业?不就是换一份工作嘛。咱有手有脚的,还能过不下去?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是起点。”
父亲说得没错,失去一份工作是起点,找到一份新工作也是起点。在父亲的人生中,有无数起点,也有无数新的可能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