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爷爷的安慰
(2024-01-30 15:27:27)
听父亲说,他原来有一个哥哥,十几岁的时候因一场意外去世了。那时父亲才五六岁,还不太懂事,只知道没有人再带着他去掏鸟窝、捉泥鳅,满世界疯玩,也没有人在他被欺负时,站出来替他喝退那些欺负他的捣蛋鬼。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些陪伴或者说庇护似乎可轻可重——拥有的时候确实很重要,可如果失去,也可以习惯,甚至在几个月后就完全淡忘,好像只是在梦里存在过一样。
对于父母来说,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那是在他们心上硬生生地剜掉一块肉,伤口可能永远无法痊愈。那段时间,奶奶先是昏厥了几次,醒来后便没日没夜地哭,不吃饭,也不睡觉,就呆呆地坐着流眼泪,要么絮絮叨叨地念一些关于大儿子的事情。有人时说,没人时也说,几乎濒临精神失常的状态。幸亏爷爷足够坚强,他没有倒下,张罗着处理了大儿子的后事,接着操持一日三餐,照顾小儿子吃完后,再耐着性子哄奶奶吃饭,还要去田里干活。庄稼可耽误不得,一耽误就是整整一季。
只要一有空闲,爷爷就硬拉着奶奶出门逛。他说,人不能总是闷在家里,没病也要闷出病来。爷爷带奶奶看春天嫩绿的树叶,看盛放的野花,看田野里欣欣向荣的庄稼。爷爷指着在枝头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对奶奶说:“这些小东西都活得这么乐呵,咱有手有脚,不比它们强?”
对于爷爷的劝导,奶奶的表情很木然,一副充耳不闻的样子。爷爷没有放弃,他知道奶奶一定听进去了,只是还需要时间去消化。他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说,眼前看到的一切事物都能成为爷爷拿来安慰奶奶的素材。
一次农忙时节,爷爷去田里干活,中午匆忙赶回来做饭。其实爷爷带俩馒头和一壶水就能当午饭,但他不放心奶奶和小儿子,怕奶奶不知道做饭、吃饭。果然,奶奶靠在床头,心灰意懒地看着墙角发呆,小儿子尿湿了裤子,坐在地上哭闹,炉子里的火也灭了,屋子里清冷一片。
一身疲惫的爷爷给小儿子换了裤子,又找来柴火点着炉子,特意去集市买了肉,炖了满满一锅。当满屋子飘起肉香时,爷爷给奶奶和小儿子各盛了一碗,笑着说:“有滋有味的,这才像过日子嘛。”然后,爷爷又看着奶奶说:“菊香,你说对不对?”
时间慢慢过去,奶奶逐渐恢复了正常,伤心仍旧伤心,但可以像往常一样操持家务,脸上偶尔也会出现久违的笑容。那天,奶奶烙了韭菜盒子——她已经很久没有做过韭菜盒子了,因为这是大儿子最喜欢吃的食物。看到爷爷脸上出现不解和担忧的神色,奶奶解释说:“我看山韭菜长得很旺,就割了一把,这个时节是山韭菜最鲜美的时候,错过就没有了。可惜我们的大儿子吃不到这种美味了。”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数,别想不开,活着的人要好好过下去。”爷爷盯着韭菜盒子,说出这么一句话。奶奶意识到自己又触景生情,不想再次陷入情绪的漩涡,忙递给爷爷一个韭菜盒子,说:“快趁热吃吧,凉了不好吃。我又没说想不开,你说什么活不活的。”“好,不说,不说!”爷爷接过韭菜盒子,大口吃起来。
许多年后,父亲成了家,比他小几岁的妹妹也结婚生子,一大家人常常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十分热闹。有次爷爷无意中说:“要是你们大哥在,那就更热闹了。”说完看着远处,默默地流下眼泪。
直到那时,大家才明白,一直以来,大儿子就是爷爷心里最深的痛,可面对脆弱的家人,他只能选择坚强,选择乐观,他的不动神色背后藏着多少心酸和泪水,只有他自己知道啊。而那些他曾经安慰奶奶的话,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安慰呢?正是靠着那些各种方式的自我暗示和鼓励,爷爷才让自己走出丧子之痛,并努力带领一家人过得幸福、快乐。
《品读》202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