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老年》:一辆自行车承载的幸福
(2024-01-30 15:24:50)
老房子拆迁改造,我赶回老家收拾东西。其实也没有什么东西好收拾,老房子已经多年未住人,该拿走的早就拿走了,剩下的要么是搬不走的,要么就是不要的,可以断定,都没有什么价值。直到我看见院墙跟放着的一辆自行车。
这是一辆老式的“二八”自行车,放在西边院墙根用石棉瓦搭起来的棚子底下。刚买来自行车的第一天,它就被安放在了这里。那年我大概五六岁,姐姐大我两岁,父母每次带我们出门基本都是步行。短距离的话还好,稍微走远一点,我和姐姐就开始嚷嚷没力气,实在走不动。父母没办法,只好一个抱着,一个背着,到家时累得疲惫不堪。有时候父亲想带我们去距离较远的地方玩耍,却常常因为我们的“偷懒”而作罢。
一天,父亲一大早就出了门,临近中午时才回来。我和姐姐在院子里玩耍,突然听到一阵清脆的车铃声,转头一看,父亲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站在门口。我和姐姐惊喜地大叫起来,一起朝父亲跑去。自行车真漂亮呀,光滑的轮毂,挺直的横梁,坚固的车座……在阳光下,整辆自行车都发着光。
我和姐姐围着自行车转过来转过去,摇摇车把,摸摸后座,转了一圈又一圈,怎么看都看不够,怎么看都高兴。听到动静,邻居小伙伴也都跑过来,聚拢在自行车旁边,我和姐姐则变成了忠诚的守卫,只许小伙伴看,不许小伙伴摸。在小伙伴羡慕的眼神中,我和姐姐神气极了。
自行车放在哪里?这成了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放院子里肯定不行,风吹日晒的,变旧生锈了怎么办?”父亲双手护着自行车,心疼地说。母亲也摇头:“放屋里也不行呀,根本腾不出地方来。”我们一家四口住在两间房里,一个灶台就占了三分之一的地方,还要挤进两张床、一个衣柜以及必要的生活物品,实在是没有多余的空间了。
“在这里搭个车棚吧!”父亲一拍脑袋,指着西院墙的墙角说。说干就干,父亲顾不上吃午饭,就又跑了出去。父亲买回来几块石棉瓦,又从后山砍了几根粗壮的木头,开始搭建车棚。我和姐姐跑前忙后,帮父亲递铁条和工具,母亲给父亲煮了一碗鸡蛋疙瘩汤,让他补充能量后再干。就这样,父亲用一下午的时间就搭期了一个简易的车棚。自行车有了避风的“港湾”,我们一家人也有了出行的工具。
自行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扩大了我们的生活半径。以前父母只是带我们在村庄周边玩,而有了自行车后,父亲会骑上自行车,带我们去镇子上玩,去县城里逛。父亲骑车,姐姐坐在前面的横梁上,母亲抱着我坐在后座。那辆“二八”自行车就像一艘小船,载着我们全家人平稳地前行,同时留下一路的欢歌笑语。
在那辆自行车上,我曾被颠簸得在母亲怀里睡着,梦里却舒适又安详;曾兴奋地站在后座上替父亲指挥方向,雄赳赳、气昂昂,像一名凯旋的将军;曾趴在父亲后背上数着路旁的电线杆,数着数着忘了,又重头开始数;曾在下雨天,躲在父亲宽大的雨衣下,看着路上的地面,猜测车骑到了哪里;还曾和姐姐一起,把腿从横梁下跨过去,使劲儿蹬着车蹬子,一次次摔得鼻青脸肿,直到我们也能骑着车在乡间小路上自由飞驰。
时光荏苒,光阴漫漶,这辆“二八”自行车已经变旧、生锈,甚至无法再正常行驶。但它所承载的那些无数往事与幸福啊,却恍如昨日,轻轻一触碰,便依依重来。就像父母当年给予我们的爱与温暖一样,将我们重重包围,始终不曾离开。
《南疆老年》202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