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作文素材》:不是吃素的
(2023-06-04 12:09:02)
一日在一家小面馆吃面,忽闻身后一阵躁动,邻座两名男子不知何因吵了起来,一名男子作势大叫:“我可不是吃素的!”另外一位不肯示弱:“我也不是吃素的!”一时剑拔弩张、互不相让,但也遵守“君子之德”,动口不动手,像两个赌气的孩童。
我忍不住偷笑,竟分了神:不是吃素的,那吃什么呢?肯定是吃荤。既吃荤那就是食肉动物了,比如狮子、老虎等等。食肉动物大多凶猛、暴戾,不是好欺负的,一旦面对挑衅,必然不肯低头,要一战到底。如果对方是吃素的,那就不是对手了,吃素的就是长颈鹿、羚羊等食草动物,谁高谁下不言自明。当然,吃素的也可能是出家人,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有各种戒律,更不会轻易与人发生纷争。
古代皇帝在举行祭祀大典时,会供奉大好的牛羊猪肉,祭典完成后,将沾带了祖宗庇佑和福气的肉拿出来进行分食,叫“散福”。这种仪式由来已久,早在宋朝陆游《入蜀记》中记载:“招头盖三老之长,顾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众人。”得到胙肉的人往往是皇帝身边的大臣、侍卫,以及阿哥们。地位越尊崇,分到的肉越多。
其实,胙肉的味道一言难尽,只是把肉块用白水简单煮了一下,没有放任何调料,可能也没有煮熟。分到胙肉的臣子们可谓是既喜又悲,实在难以下咽啊。因此不少人想出了一些办法,让侍卫准备“每位中型暖盅一只,酱褐色手纸,切成豆腐干大小”,这样吃起来有味道,也好下咽。
说到胙肉,不得不提到孔子。孔子之所以云游诸国,广收弟子,并因此名扬天下,就与胙肉有关。有一次,鲁定公举行祭典,孔子参加祭典归来,一直等到晚上,也没有等到鲁定公赏赐的胙肉。孔子很生气,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遂束装去鲁”。
由此看来,胙肉的味道好坏倒在其次,因为它不单单是一块肉,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从这个方面来说,“不是吃素的”也意味着地位尊贵,有身份,有背景,是“不好惹”的主儿。
说完了“不是吃素的”,来说说“吃素的”。说到吃素,很容易想到青菜、白粥之类苦行僧般的餐食,但很多宣扬“吃素”的人眼里的素食完全不是这样的。大多素菜常用荤菜名,笋做的“素虾”,豆腐做的“素鸡”,油皮做的“素鸭”,把土豆切条穿在油条段中间,油炸后裹了糖醋汁,叫“素排骨”……虽然食材不见荤腥,但为了做出荤菜的口感,不免重油重盐,还要加大把调料,并不能算真“素”。
《红楼梦》里的贾府一贯讲究排场,饮食极其奢华,其中也有几道素菜,例如茄鲞、豆腐皮包子、油盐炒枸杞芽儿、燕窝粥等,要么食材珍贵、要么做法繁琐,终究与“素”字相违和。倒是我家邻居二奶奶,从未刻意吃斋,偶尔也食荤腥,但素习清淡、简洁之饮食,尤其偏爱“糊涂面”——以玉米面汤为底,加入芝麻叶或者晒干的菠菜,再放杂面条煮熟,最后加一点盐调味。就这么一碗糊涂面,二奶奶吃了一辈子都没吃腻。这可能才是真正的“素”,就像二奶奶的为人,善良、厚道、仁慈,活得从容透彻。
说回小面馆里的两名男子,僵持片刻之后,其中一人忽然笑了,另外一人也跟着笑,接着各自坐下,继续吃碗里的面。幸好面还未坨,依然根根分明,大块的牛肉连着筋,泛着诱人的光泽,大口送入嘴里,整个人都满足了——咱都不是吃素的,吃饱喝足,还有什么值得生气的事呢?
《意林·作文素材》202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