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俗文化并不俗,民俗文化有大雅

(2022-04-07 05:51:47)


 民俗文化并不俗,民俗文化有大雅


疫情防控宅家期间,跟着学习强国学习,是理论学习提升文化素质的恰好机会。这两天一直跟着慕课学习民俗文化,大有裨益,特别感谢华中农业大学萧洪恩等老师的无偿奉献,通过22节课的理论系统学习,扭转了以前我对民俗文化的片面理解和认识,增加了现在我对民俗文化的感情,现将有关内容简单归纳梳理如下。

民俗是基于民众的存在性而形成的生生不息文化现象,随处都是,譬如口头民俗、物质民俗民间社会民俗、民间表演艺术等。民俗离不开民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就此意义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文化。荀子说过一句话:“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是说人的生命与其他的生命是不一样的,人的生命存在不同于其他有机体的生命存在。人既有自然生命这一生物体都具有的存在特征,又有人所特有的文化生命。这种文化生命就是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有机体的生命存在。

民俗文化指人们对自然、社会及人自身万千事象的领悟、创造及其成果。文化对象就是自然物体、个人生命体。它的构成要素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主体文化,即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本身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人的物质性的身体与精神性的思想、品德都是一种文化要素。二是行为文化,即人的社会行为或活动,例如衣食住行说唱等。三是成果文化,即我们的领悟、创造的一切成果,例如一声感叹,一首诗词、一篇文章等。

民俗是民众的文化存在,人人都在生活在民俗中,无论你是在庙堂还是在江湖,民俗就是通过人获得生命的形态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譬如,萧老师讲述了民俗对人及其行为的规范,讲了民俗的社会历史空间以及民俗中的地方性知识等,民俗对个人的影响和社会功能都非常之大。打个比喻,讲民俗的地域性特点时,萧老师说起东北十大怪: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在窗外,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十八姑娘叼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草坯房子篱笆寨,下晌睡觉头朝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等,就是这是东北特有的地理环境产生的生态智慧语言和生存智慧之道。

讲民俗特殊的地理空间特点时,有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情感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譬如南北差异:南米北面,南拳北腿,南道北儒、南柔北刚,南文北武等南方北方的差异性,以发现自己家乡的美。讲民俗的历史性特点时,说民俗的社会历史空间,用民俗考察历史,反映民俗的历史变迁,譬如缠足、闹房、哭嫁等等,还有新的民俗产生节日,如光棍节、风筝节、伏羊节等。所以,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学习,要进一步关注民俗,发现民俗,从民俗中发掘精神、发现品质,寻找实现自我建设中的动力。改变我们对民俗的态度,敢于善于迎接新的民俗,要勇于适应民俗的发展变化,要善于发掘民俗中的智慧,在民俗中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华文化有一个凸显特点就是将安身与安心作为一个统一的诉求,解决“天人合一”和谐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小则“独善其身”,以求问心无愧;中则“齐其家”“达其邻”;大则“兼善天下”“诉求平等”。譬如现在的疫情严重,人们的心理有恐慌和希望,注重衣食住行和生命健康就是对安身和安心的一种诉求。安生是民俗的第一个基本功能。安心是精神层面,安身是物质层面。饭养身,歌养心,仪式是为了放心。

期间,张良老师讲了祖先崇拜与民俗关系这一节也比较精彩,

我们的民俗信仰空间功利性与多元化表现,但祖先崇拜是先人和后人的精神连接纽带,清明节上坟烧纸祭祖拜先,就是通过祖先祭拜,进一步维系家族团结,表达后辈对先人的怀念情怀,害怕祖先惩罚后辈,祈求祖先保佑后代,这种祖先崇拜具有将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生命连接起来,具有类宗教意义、孝道文化信仰支撑和家族整合团结等三大特点。

还有一位老师给我们探讨了关于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问题时,说民间信仰是一种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元素,它有很多正功能,譬如心理调适和慰藉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控制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等。民间信仰也有些负功能,我们要吸其精华,弃起糟粕,譬如阻挠知识的进步以及迷信是民间信仰的极端状态等。

民俗民居民也体现着民俗文化与建筑文化的关系。譬如北方的四合院,东西南北四方,大门开在东南方,紫气东来,譬如《西厢记》的西厢就是北方女子居住的,符合自然特性,符合伦理礼仪,四合院就是北方文化的一种典型。而南方的六合堂也有民俗建筑文化的渊源。因为南方的文化讲究道家的文化。六合主要是东西南北四方和上下(天地)共六方,譬如西递古村有天井,天和地加四方共六方,简称“六合堂”。六合宇宙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格局。南方六合堂仍然吸收北方的四合院。所以,走进民居就走进了一方世界,让我们共同发现我们的民居精神,发现我们的民居境界 ,发现我们的民居之美,加强自我约束,遵照民俗,遵照民居,遵照民风。

生活中,我们追求雅俗共赏,还说大俗大雅,其实从民间歌曲到诗词歌赋,就是一个从俗到雅的历史瞬间,我们不要有任何的偏见。有人说民俗有点低,值得批判,还有人说民俗格局不高等认识。其实不是这样的 ,通过本系统民俗文化的学习,让我们懂得民俗并非和“雅”相对立。因为民俗是所有人的民俗,不分阶层,和精英文化互补融合。譬如竹枝词来源于三峡地区土家族的民歌,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还有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都透露出他们的民俗精神哲学。刘禹锡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的多好,就是刘禹锡在少数民族那里受到很多民俗文化给他的影响。“竹枝词”原本只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俗歌曲形式,用以言情则含思婉转,用以叙事则意境质朴,整个曲律清韵悠远、音调和谐,让人明朗欢快,是当地民众劳作之余的歌乐形式,人们成群结队,或于江边堤畔,或处山头旷野,吹笛击鼓,踏歌起舞,抒发内心之激情,驱散一天之疲惫,并给流放中的刘禹锡以极大的感染。因为他在那里有很深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才写出了那么美的“竹枝词”。例如他的一首《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样的境界和感悟非常好,读其诗,言其志,感其情,带给我们许多精神享受:山上的花、心中的人、面前的水、放飞的心,一起交织在一切,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场景。还有他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写得特别棒,春分时节,是歌郎还是心中的那个郎?“东边日出西边雨”写出了特殊季节的特殊场景,反映出人的特殊感情。最后一句“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即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把少女的迷惘、眷恋、忧虑、忐忑、希望和等待全部表现出来了。

你看,文人与民俗的互动、民众和精英互动、现实的生活方式和民众理想追求的互动,就构成了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俗也好,雅也罢,我们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要从民俗文化中发现美好愿望而后努力实现之,故,大家努力吧,升华吧,体验吧。

  萧老师讲到他的老师武大哲学家萧楚父从雪莱《寄月》翻译成一首词《菩萨蛮》,通过这一事例,讲述了中国民俗的世界化与世界民俗的中国化问题,旨在我们中国人坚定文化自信,像旗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要让我们中国优秀民俗走向世界。为此,我们要树立一种感情、一种责任、一种抱负,树立对优秀民俗的热爱和信心,这种感情就是对中国优秀民俗的热爱,这种责任就是对中国优秀民俗的宣传,这种抱负就是让中国优秀民俗世界化。所以,我们要保留我们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本根,做一个既能化世界,又能世界化的中国人。

南宋吴惟信有一首诗《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柳莺。”就是把民俗与节日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很强很大的教化力量,化民成俗、变教化俗关乎国家安危存亡,一点也不危言耸听,离开家乡生活之人,大都有一种情感归属、文化归宿、民族认同,如余光中的《乡愁》里的情感之深,我们读后深有感受,通过民俗发现民风的差异,达到顺民心、与民意、动民情、化民利的治国理政社会功效。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民俗节日,这些法定的民俗节日有普遍性、多样性、文化性。不同的民族过节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具有特殊的情感和信念。我们重视“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节日,但传统节日也是神圣的,也是政治认可的。这种传统节日中还体现着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工作,有修养,有休闲,也有率性而为的放松。民俗节日也可以成为社会管理的方式,通过深入民间,了解民众,理解民众,服务民众,管理社会,从而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

从生命的角度看民俗中的生命观关系,道家为盛。人们都崇拜福寿禄三星,其中老寿星也叫“南极老人”“老人星”,它是天体中“船底座星云”南极中最亮的一颗星。我们说老寿星是赋予长寿的意思,其实老寿星崇拜的根源在于民俗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包括人们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人生与财产安全等多方面的担忧。至于我们说的立德(道德操守)、立功(事功业绩)、立言(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三不朽”旨在追求身后之名。萧老师讲的老寿星与三不朽,实质上讲的是人的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的关系,老寿星是追求自然生命的长度,而“三不朽”是追求文化生命的长度。

我们知道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他对我们民俗历史文化产生的意义非常重大,从屈原的爱国精神来学民俗、看民俗,都能彰显屈原的民俗品格和精神塑造。我们过端午节,有人说是纪念伍子胥、重耳,还有说是纪念秋瑾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一定是屈原这个原因,因为,我们无论社会发展到哪儿,一定有自己的精神英雄。屈原名“平”,称自己为“灵均”“屈平”,他有伟大的理想,有橘树的品格,但屈原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楚国从盛转衰的一个过程,这是一种痛苦而纠结的心态,他非常看重自己的人品人格,“家贫出赤子,国难见忠贞,怨愤出诗人,痛苦育理论。”都体现在屈原身上。屈原为什么投河汨罗江?可能是他太看重自己的人格、品质的原因吧。

文明凝聚力量,文化成就辉煌。民俗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聚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它是一座巨大的宝库,通过两天的理论学习和消化理解,让我涨了知识,长了本事,提升了素养,懂得了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