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了疫情,湿了清明
苏轼说:“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可是,这些天,本地疫情形势严峻,看到基层很多动人感人的场面,一些做核酸检测的“大白”们,他们真的很辛苦,一些基层社区志愿者、网格员、安全员、宣传员,他们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无闻,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心中涌起无数感恩感谢之情。淋过雨的人更懂得为别人撑伞。看到上海疫情更加严重,我省还派出支援队义无反顾,鼎力相助,与之同袍,佑我同胞,通过网络新媒体看到这些正能量的宣传,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更应该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实际,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又时一年青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如今疫情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像一股阴霾,笼罩在我们的周围,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不只野田荒冢里有愁,繁华都市里疫情防控之愁,愁更愁。何时才能了,疫情还清明。
我们常常说,人生不如意十八九,谁的人生一路坦途?谁又能无坚不摧?有时候,我们被生活里那些看似搞笑的事情捉弄过,也被那些觉得永远都战胜不了的困难折磨过。其实,人生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艰难,走出疫情的阴霾,自有克服困难的方法,那就是我们要有敢于面对现实,坚持动态清零,坚持预防为主,一遍两遍三四遍,直到你觉得它并不可怕。天总会亮,人都这样,都会周期性脆弱,会怀疑自己是否能挺过这段时间,会悲观地觉得自己不适,甚至想着反正自己做不到,干脆放弃躺平放倒算了。殊不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熬过去,你的内心就会变得坚韧强大和无所畏惧。
这个时候,我们呆在家里陪伴父母老婆孩子,做做家务,收拾收拾东西,看看书,看看相册,或者弹琴、书法、绘画等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安好,抑或在家里伺候伺候花草,都是很有意义的生活。想起一个 叫“留白”文艺词。留白本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指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了使整个作品画面与章法保持协调和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余地。此后,留白一词被频频用在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意思是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摒弃为了单纯追求GDP增长而急于求成,用各种产业或基建项目把城市填得满满当当的做法。城市应该保留一些田园、荒野、闲置地或生态保护区等“白地”,在于维系与增进城市的自然与生态属性,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特质得到显著增强,给后续更优质的发展机会提供预留空间,让城市未来发展拥有更多可能性。城市需要留白,人也需要留白。这段疫情防控期间呆在家里,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是给我们最好的留白机会吗?让我们暂别现代社会的高强度与高压力,让我们有时间停歇、停顿和缓冲,让我们的大脑放空与休息,用别的有趣的事卸载我们承受的压力与面临的不快。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留白不是躺平放倒,不是虚度光阴,更不是自甘堕落。留白充满着慢文化的智慧,留白秉持着“过犹不及”和“休养生息”的原则,主张“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致力于谋求各种结构性平衡。于城市而言,留白是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的平衡,是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平衡,是当下与未来的平衡;于个人而言,留白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事业、家庭、社交、运动、兴趣和娱乐的平衡,是身体与灵魂的平衡;于社会而言,留白是现代性(的后果)与抵抗现代性(的后果)的平衡,是快节奏、高压与慢生活、低压的平衡,是增长与发展的平衡。
利用一天半的时间在学习强国慕课里学习了《中国民俗文化的鉴赏》,颠覆和扭转了我以前对民俗文化的片面理解和认识。今天的清明节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的重要节日,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有“清生命之感,明生命之礼”的文化内涵,我们要在这段“留白”岁日里思考这一传统节日和文化精神内涵,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解决将安身与安心作为一个统一的诉求,小则“独善其身”,以求问心无愧,中则“齐其家”“达其邻”,大则“兼善天下”“诉求平等”。作为个人而言,吃、穿、住、行、安全都是安生、安身、安心。安生是民俗的第一个基本功能。安心是灵魂安放,属于精神层面,安身是身体健康存在,属于物质层面。饭养身,歌养心,仪式是为了放心。清明来临,我们的心怎么安放?让我们学会以爱告别,以爱相处,不忘先人历史,知道自己来处。读懂了清明,你就理解了人生的感恩、信念、情怀与祝愿。
苏轼说:“困人天气近清明。”时节转暖人易困,但愿我们能快速走出疫情的阴霾,解开疫情困住我们的手脚,到万紫千红的春天里,恣意踏青,享受春天的美丽。此时此刻,让我们燃起一盏新灯,树立一种信念,酒洒天地间,祈祷日月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