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朋友讲给我这样一个事情:
他的一个亲戚的孩子上小学,在班里第三名。他的父亲让他把前两名:王小二,张小五,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每天看这两个人的人名,每天看。并培养了他的一个信念:铭记他们,打败他们,消灭他们。孩子的全部生活目标,就是把他俩干掉。他就由第三名上升到第一名。
家长要这么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真是太危险了。试想,谁要给他当“一把手”,生命安全肯定就要成问题。不是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吗?中国大陆就出了好几个这样案例。南方有一个“三把手”,县里县委班子要改选。“一把手”离休,“二把手”准备接班。他是“三把手”,就雇黑社会把“二把手”干掉,结果犯了法,走上了歧途。孩子如果生活在这种气氛中,家长把孩子注意力引导到这么狭隘的方向的话,麻烦可就太大了。有句英文谚语说“In front of you is Mr.Zhang”,在你前面永远有个老张。你和别人比谁有钱,总有比你钱多的人;比学问,总有比你学问大的人;比权利,总有比你权利大的人。一个人要是一天只想和人家攀比的话,这辈子真是太痛苦了。孩子一旦形成这样的思考模式,自我价值也永远建立不起来。
那么,除非你最后变成希特勒。传说,希特勒到医院去作访问演讲:“嗨!我是希特勒,我的力量敢与上帝相比。”这时,过来一个精神病人:“是啊,是啊,我刚进来时,和你一样。”那麻烦就大了。
生活在讽刺中,孩子学会了害羞。假如家里有人嘲讽、讽刺,孩子就学会了害羞。
生活在嫉妒中,孩子就学会了嫉妒。
生活在耻辱中,孩子就有了负罪感。一个人被负罪感深深地折磨着活着,终生都不可能创造性地工作。如果一个愚昧的人,成天都活在罪恶感中的话,他就不可能平静地生活。假如家长被人侮辱,让周围人耻笑,然后他自己就会有负罪感。
生活在鼓励中产生了自信;生活在忍耐中产生了韧性;生活在表扬中产生了感激;生活在接受中产生了感恩;生活在认可中学会了自爱;生活在分享中学会了慷慨;生活在诚实正直中学会了公正;生活在真诚中,学会了心情平静地生活;生活在安全中,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会感受到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这个世界真美好。你愿意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绝对要认真地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