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幅画》教案
(2016-05-22 15:11:04)教案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教学策略 |
1、赏析古代部落和现代建筑壁画,了解三维地画、纳斯卡地画等表现形式,感受画面之大,设计之巧。 |
赏析古代部落和现代建筑壁画 |
2、通过对比、讨论、赏析等活动,体会大型画面的内涵美和形式美;师生间有效沟通,尝试体验不同的绘画工具,并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表现主题。 |
能画出“地图”的示意性,追求“地图”的趣味性 |
3、在合作学习、体验活动中,感受自由表达的快乐。 |
感受自由表达的快乐 |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整开画纸若干、水粉笔及水粉颜料。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及石、布等部分手工材料。
五、课时安排
一、
师:画面中的狮子突然从窗户里跳出来,老师非常紧张,吓得眼睛都不敢睁开来。可是,这个人为什么还笑呢?(展示3D图片局部)
师小结:这是3D画,可以画在地上或者墙壁上,主要是通过光线和位置,使人产生错觉。看,画家叔叔正在作画呢。(视频:德国艺术家街头创作三维地画)
(展示3D图片整体)人站在画面里就像真的站在悬崖边上一样,好逼真啊!与悬崖相比,人显得非常渺小,这真是“好大一幅画”。(出示课题:好大一幅画)
设计意图:让3D地画通过多媒体进入课堂,一改过去“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单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受。学生兴趣增浓了,学习也投入了。学生对“好大一幅画”有新的体认,既形象又不枯燥,并能深刻地记住与了解这些内容,为拓展思路、展开奇思妙想埋下伏笔。
二、尝试练习
板块一:
1.
(1)各地岩画、壁画
①古代中国:生活在美丽大草原的牧民们,把自己的生活都记录在岩石上。在房子的内外活动着很多牧民,左边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动物。整幅画面线条简洁,很明白地记录着祖先的生活,这些内容画在大大的岩石上。
(2)纳斯卡地画:猜猜看,这张画是画在哪里的呢?有多大呢?
两千多年前的南美洲高原上出现了这种巨大的画,被称为纳斯卡地画,飞机在空中瞰视才能看清它的全貌。
老师小结:原始社会的劳动人民,为了加强交流,为了一种情感的寄托,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创造了很多壁画和岩画,内容非常丰富,有人物、动物、劳动场面等。
2.
这是飞机航拍的麦田,我们称之为“麦田怪圈”它是在麦田或农田上,把农作物压平而产生出的几何图案。很多人认为这是外星人的杰作。(视频:麦田怪圈)
设计意图:通过乘坐时空列车游览的游戏,带着孩子们欣赏古今中外的岩画壁画,让孩子们在视频观看中,进行对比、讨论,了解画面之大、设计之巧,对大型画面绘制有感性的认识。丰富的画面欣赏刺激着孩子的感官,使他们体会到那份情感的震撼。
板块二:初步创作
板块三:微视频示范
1.播放《艺术创想》截取视频,进一步了解画面之大,初步感知绘画材料的多样性。
2.欣赏多种材料表现的大型画面,例如鹅卵石、贴纸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克服了课堂上不能实时进行现场大型示范的弊端,增强了创作的感性认知。
板块四:完成创作(20分钟)
1.讨论表现内容与表现方法。
(1)表现内容:自然风光、神话故事、校园生活、动物乐园等。
(2)讨论怎样构图才能使画面既巨大又巧妙有趣?
(3)讨论用什么工具表现才能使画面容易出效果并具有震撼力。
2.作业要求:小组合作进行“好大一幅画”的创作。将纸展开在地面上或贴在墙上进行创作。
设计意图:小组学习应注意到小组成员间的对等性,培养他们相互交往合作的技能和意识。所以,只要搭配得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有了这样的合作平台,不仅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而且能生动有效地将小组活动开展下去。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设计
1.在整开画纸上描绘,要求画面统一完整。
2.用合适的材料进行绘画、手工,也可结合两种方法。
3.大胆表现,边画边想,随时调整。
★请注意倾听小伙伴的意见
六、教后反思
本课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料,让儿童欣赏古代各民族岩画、壁画和现代巨幅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巨幅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组织画面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其毅力,培养学生绘画兴趣,让学生享受绘画和活动的快乐。
本课教学以时空列车为载体,首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了古代岩画和壁画,通过欣赏,总结了古代岩画和壁画的特点及表现内容;紧接着时空列车带我们穿越到现代,学生通过赏析,感悟到现代巨大画面的不同表现形式;然后指导学生第一次尝试在整开画纸上作画,而且又是小组合作,他们玩得不亦乐乎!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较高,学生的愉悦感也很强,体会到“玩”的乐趣,但如下问题还需注意: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