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教学设计及点评
(2014-01-16 10:15:07)分类: 课例点评 |
教 案 首 页
执教:松庄小学
课题 |
杨柳青 |
课型 |
综合课 |
教学 课时 |
第一课时 |
授课 时间 |
3 .17 |
||
教学 目标 |
1、情感目标:感受江苏民歌语言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激发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知识技能目标: (1)学习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2)通过聆听、感受、表现等手段感知方言在民歌风格形成中的作用。
|
||||||||
《杨柳青》五声宫调式。1=c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用活泼诙谐的扬州方言演唱歌曲,感受扬州民歌的地方特色。 难点;一字多音处的准确演唱和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
||||||||
学习起点预测 |
学生以前也听过民歌,但没有用方言体验过民歌。所以这节主要引导学生用方言演唱,感受扬州民歌的地方特色。 |
||||||||
学习困难预测 |
除了用方言演唱困难外,还有一字多音处不易唱准。 |
||||||||
教学 具准备 |
多媒体,录音机,磁带 |
||||||||
板书 设计 |
杨柳青
|
||||||||
呈现 现象 |
1.在歌唱教学中附点节奏的乐句孩子们没唱准. 2.在伴奏处,由于强弱引导不当,导致打击乐伴奏不太符合作品情绪. |
||||||||
归因 分析 |
1.
2. |
||||||||
改进 措施 |
1、对于每一节歌曲都要做到自己先理解透彻,每个细节都考虑在内,知识方面的内容如果不确定学生能够运用自如,就单独摘出来强调一下,引起学生的重视. 2、在日后的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乐曲的伴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作为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伴奏与作品表现的关系,从而达到增色的效果。 |
||||||||
教 案 续
页(第 一
步骤 |
教学流程 |
课堂调控 |
||
导入 |
一、聆听谈话导入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音乐,你来认真听一听,听听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能听明白它的演唱内容吗?(课件播放音乐 《拔根芦柴花》) 生:认真聆听后回答:没听懂. 师:因为它是用方言演唱的歌曲。那么它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还是舒缓的? 生:欢快的。 师:音乐的节奏是宽松的,还是紧凑的? 生:紧凑的。 师:音乐的旋律是跳跃的,还是平稳的? 生:跳跃的。 师:对,这首乐曲就是用方言演唱的,情绪欢快,节奏紧凑,旋律跳跃的有名的江苏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是不是很特别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扬州民歌,让我们好好感受一下民歌的魅力。 |
导入的音乐如果播放一段能起到作用的话,可以节约时间。 读方言时间用的太长,可以迅速解决掉。 |
||
重 难 点 突 破 |
二.聆听,体验,学唱歌曲《杨柳青》 1、师:看大屏幕,我们先来用扬州方言读一读歌词中的典型词及相关词语(课件出示:方言),扬州方言没有zh, ch,sh全部读z c s,所以学唱时一定要注意哦。 生:读词(按照方言的拼音提示) 【设计意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解决扬州方言的发音之难点,为学唱歌曲铺垫。) 2、聆听教师有感情的范唱歌曲 思考:从歌词内容上看,它是一首表现什么主题的歌曲? 生:劳动歌曲。 3、聆听录音范唱,找一找歌曲中的衬词。 生:小括号里的都是衬词。 师:很好,衬词,不表示具体意思,但烘托气氛。没有了衬词歌曲显得呆板。老师唱唱,你听听。 4、聆听录音范唱,找一字多音。 师:那么我们再来聆听一遍,找出歌中一字多音有几处?试着唱一唱。 生:聆听并找出一字多音处,“点、水、苗、柳、叶”等处。 师:一字多音它使歌曲变的更加委婉动听。 三、学唱歌曲。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张口默唱歌词。 2、轻声唱给同桌听听。 3、师生接龙演唱。 师解决难点,课件出示:衬词,一字多音 4、完整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反复带着问题聆听和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更好的感受.体验.学唱歌曲。
三. 1.引导学生在衬词处自由创编劳动动作。 师:你们唱的真好,因为这是一首劳动歌曲,我们能不能给它编创一些劳动动作呢?小组讨论,一会比比看,谁编的动作好,就采用谁的。 生:讨论,编动作。 师:请小组来示范一下你们的动作,其它同学给他们演唱。 生:一起学动作。 2.给歌曲配伴奏。 师:孩子们,你们表演的可真好,要不我们再给歌曲润润色,加点伴奏使它听起来更饱满、丰富些,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在歌曲相同小节处(1
1 生:练习。
师:有乐器的同学用乐器,没有乐器的同学用手拍击节奏x x 生:全体一起伴奏。 师:我们把歌曲完整的表演唱一遍,好吗? 生:加动作,加伴奏完整演唱。 【设计意图】使学生多面地理解,体验,表现歌曲。 |
|||
四.拓展欣赏歌曲。(课件:拓展) 1.欣赏歌曲《杨柳叶子青》,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和伴奏方式。(课件播放独唱版,合唱版)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两首歌曲是《杨柳青》的原版,名叫《杨柳叶子青》。你听到第一首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生)有伴奏独唱。 (师)第二首的演唱形式又是怎样的? (生)无伴奏的合唱。 2.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这首歌曲。 (师)你们听的真认真,知道什么叫合唱吗? (生)许多人一起唱。 (师)不对,许多人一起唱叫齐唱。许多人一起唱两个以上声部(包括两个)的歌曲叫合唱。 (生)恍然大悟。 (师)我们今天唱的这首《杨柳青》是齐唱曲,还有许多演唱形式,轮唱,领唱合唱等,以后我们一起体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唱唱这首好听的歌曲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去欣赏歌曲,并让学生将新学的音乐知识运用于《杨柳青》的歌曲表现中去,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使本堂课的主题得以突现,体现了音乐性。 |
拓展处可以让学生学一下独唱版的最后一句,充分体验歌曲。 |
|
||
五.小结。 |
|
|||
课后评析:教研室
总体来说,这节课很成功,该有的音乐体验孩子们都有获得,从知识技能上看,歌曲的演唱也比较准确,尤其孩子们能够那样愉快地和着音乐尽情歌唱、表演、伴奏,确实令人感动,这正是我们音乐教学所追求的——让孩子喜欢音乐并乐于表现音乐。下面就几点做一交流分享:
1、课上得好得益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及教师的努力。在前期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认真研读了教材,并从自身做起首先让音乐作品感染了自己,找准了作品的风格特色及形成原因,这样就做到了有的放矢,重难点突破解决到位,采用手段形象直观有效。其次,作为一名农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那么亲切自然,组织能力那么突出,张弛有度,同时能够想方设法进行资源的整合,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的需求,这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希望。
2、从专业角度讲,本节课上的充满了音乐性,课上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音乐体验,通过聆听,感受,表演,对比欣赏等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了江苏民歌的语言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能够运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激发培养了学生对江苏民歌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迫切的想唱唱自己家乡的民歌,这正是我们音乐学科的情感功能的体现。
当然,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师对作品中的特色节奏(1 1
2、作为音乐教师,对音乐一定要有敏感性,有些问题在课前没有预设到但是并不代表课上肯定不会出现,所以要随时保持对学生表现的关注,及时发现并迅速解决问题。这节课上,附点节奏的地方孩子们没有唱准,但教师没有纠正指导,课后交流原因是没注意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既然你没有听到、捕捉到问题,自然也就谈不到纠正指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