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柳青》教学设计及点评

(2014-01-16 10:15:07)
分类: 课例点评

教 案 首 页

执教:松庄小学    王丽丽

 

课题

杨柳青

课型

综合课

教学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

时间

3 .17

教学

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江苏民歌语言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激发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知识技能目标:

1)学习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2)通过聆听、感受、表现等手段感知方言在民歌风格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

结构图

《杨柳青》五声宫调式。1=c  2/4    |   1   |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用活泼诙谐的扬州方言演唱歌曲,感受扬州民歌的地方特色。

难点;一字多音处的准确演唱和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分析

学习起点预测

学生以前也听过民歌,但没有用方言体验过民歌。所以这节主要引导学生用方言演唱,感受扬州民歌的地方特色。

学习困难预测

除了用方言演唱困难外,还有一字多音处不易唱准。

教学

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磁带   钢琴

板书

设计

 

杨柳青

 

     1=C  2/4                              江苏民歌

 

 

       风格的形成:  方言    衬词    一字多音

 

         

 

反思

呈现

现象

 

1.在歌唱教学中附点节奏的乐句孩子们没唱准.

 

 

2.在伴奏处,由于强弱引导不当,导致打击乐伴奏不太符合作品情绪.

归因

分析

 

1.      附点节奏没唱准,原因是教师对此处关注不够,只关注了歌曲整体演唱的感觉,听辨学生是否唱会方言了,而没有意识到附点节奏没有唱准,所以没有及时纠正。

2.      打击乐伴奏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理解乐曲没有到位,导致伴奏与作品情绪有些不吻合。

改进

措施

 

1、对于每一节歌曲都要做到自己先理解透彻,每个细节都考虑在内,知识方面的内容如果不确定学生能够运用自如,就单独摘出来强调一下,引起学生的重视.

 

2、在日后的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乐曲的伴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作为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伴奏与作品表现的关系,从而达到增色的效果。

教 案 续 页(第 一  课时)

 

步骤

教学流程

课堂调控

导入

一、聆听谈话导入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音乐,你来认真听一听,听听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能听明白它的演唱内容吗?(课件播放音乐 《拔根芦柴花》)

生:认真聆听后回答:没听懂.

师:因为它是用方言演唱的歌曲。那么它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还是舒缓的?

生:欢快的。

师:音乐的节奏是宽松的,还是紧凑的?

生:紧凑的。

师:音乐的旋律是跳跃的,还是平稳的?

生:跳跃的。

师:对,这首乐曲就是用方言演唱的,情绪欢快,节奏紧凑,旋律跳跃的有名的江苏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是不是很特别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扬州民歌,让我们好好感受一下民歌的魅力。

 

导入的音乐如果播放一段能起到作用的话,可以节约时间。

 

 

 

 

 

 

 

 

 

 

 

 

 

 

 

 

 

读方言时间用的太长,可以迅速解决掉。

 

 

 

 

 

 

 

 

 

 

 

 

 

 

 

 

 

 

 

 

 

 

 

 

 

 

 

 

 

 

 

 

 

 (1 1  1 0)处的伴奏可指导轻巧的进行,表现出歌曲轻松、诙谐的感觉。

 

 

 

 

 

 

 

二.聆听,体验,学唱歌曲《杨柳青》

1、师:看大屏幕,我们先来用扬州方言读一读歌词中的典型词及相关词语(课件出示:方言),扬州方言没有zh, ch,sh全部读z c s,所以学唱时一定要注意哦。

生:读词(按照方言的拼音提示)

【设计意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解决扬州方言的发音之难点,为学唱歌曲铺垫。)

2、聆听教师有感情的范唱歌曲

思考:从歌词内容上看,它是一首表现什么主题的歌曲?

生:劳动歌曲。

3、聆听录音范唱,找一找歌曲中的衬词。

生:小括号里的都是衬词。

师:很好,衬词,不表示具体意思,但烘托气氛。没有了衬词歌曲显得呆板。老师唱唱,你听听。

4、聆听录音范唱,找一字多音。

师:那么我们再来聆听一遍,找出歌中一字多音有几处?试着唱一唱。

生:聆听并找出一字多音处,“点、水、苗、柳、叶”等处。

师:一字多音它使歌曲变的更加委婉动听。

三、学唱歌曲。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张口默唱歌词。

2、轻声唱给同桌听听。

3、师生接龙演唱。

师解决难点,课件出示:衬词,一字多音

4、完整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反复带着问题聆听和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更好的感受.体验.学唱歌曲。

.  处理表现歌曲。

1.引导学生在衬词处自由创编劳动动作。

师:你们唱的真好,因为这是一首劳动歌曲,我们能不能给它编创一些劳动动作呢?小组讨论,一会比比看,谁编的动作好,就采用谁的。

生:讨论,编动作。

师:请小组来示范一下你们的动作,其它同学给他们演唱。

生:一起学动作。

2.给歌曲配伴奏。

师:孩子们,你们表演的可真好,要不我们再给歌曲润润色,加点伴奏使它听起来更饱满、丰富些,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在歌曲相同小节处(1 1  1 0)加入碰铃试试。

生:练习。

师:有乐器的同学用乐器,没有乐器的同学用手拍击节奏x x  x o我们一起试试。

生:全体一起伴奏。

师:我们把歌曲完整的表演唱一遍,好吗?

生:加动作,加伴奏完整演唱。

【设计意图】使学生多面地理解,体验,表现歌曲。

教学

 

拓展

.拓展欣赏歌曲。(课件:拓展)

1.欣赏歌曲《杨柳叶子青》,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和伴奏方式。(课件播放独唱版,合唱版)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两首歌曲是《杨柳青》的原版,名叫《杨柳叶子青》。你听到第一首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生)有伴奏独唱。

(师)第二首的演唱形式又是怎样的?

(生)无伴奏的合唱。

2.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这首歌曲。

(师)你们听的真认真,知道什么叫合唱吗?

(生)许多人一起唱。

(师)不对,许多人一起唱叫齐唱。许多人一起唱两个以上声部(包括两个)的歌曲叫合唱。

(生)恍然大悟。

(师)我们今天唱的这首《杨柳青》是齐唱曲,还有许多演唱形式,轮唱,领唱合唱等,以后我们一起体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唱唱这首好听的歌曲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去欣赏歌曲,并让学生将新学的音乐知识运用于《杨柳青》的歌曲表现中去,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使本堂课的主题得以突现,体现了音乐性。

 

 

 

 

 

拓展处可以让学生学一下独唱版的最后一句,充分体验歌曲。

 

总结

 

提升

 

.小结。

   (师)我们今天学的是江苏民歌,其实各地都有自己的民歌,作为山西人,你们知道吗,我们山西被誉为民歌之乡,说明我们的民歌非常多也非常美,课后我们都找找,下节课一起来唱一唱赞美我们家乡的民歌吧。

 

 

 

 

    

 

 

 

课后评析:教研室  连华

 

总体来说,这节课很成功,该有的音乐体验孩子们都有获得,从知识技能上看,歌曲的演唱也比较准确,尤其孩子们能够那样愉快地和着音乐尽情歌唱、表演、伴奏,确实令人感动,这正是我们音乐教学所追求的——让孩子喜欢音乐并乐于表现音乐。下面就几点做一交流分享:

1、课上得好得益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及教师的努力。在前期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认真研读了教材,并从自身做起首先让音乐作品感染了自己,找准了作品的风格特色及形成原因,这样就做到了有的放矢,重难点突破解决到位,采用手段形象直观有效。其次,作为一名农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那么亲切自然,组织能力那么突出,张弛有度,同时能够想方设法进行资源的整合,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的需求,这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希望。  

2、从专业角度讲,本节课上的充满了音乐性,课上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音乐体验,通过聆听,感受,表演,对比欣赏等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了江苏民歌的语言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能够运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激发培养了学生对江苏民歌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迫切的想唱唱自己家乡的民歌,这正是我们音乐学科的情感功能的体现。

当然,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师对作品中的特色节奏(1 1  1 0)理解不够准确,于是起了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的作用。比较符合作品情绪的操作建议可以是接龙唱谱、节奏处动作表现、打击乐参与、看教师指挥演唱等,最主要的是把力度分清楚,切不可颠倒。

2、作为音乐教师,对音乐一定要有敏感性,有些问题在课前没有预设到但是并不代表课上肯定不会出现,所以要随时保持对学生表现的关注,及时发现并迅速解决问题。这节课上,附点节奏的地方孩子们没有唱准,但教师没有纠正指导,课后交流原因是没注意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既然你没有听到、捕捉到问题,自然也就谈不到纠正指导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