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曲》教学设计及点评
(2014-01-16 10:08:24)分类: 课例点评 |
一、学
二、课例名称:《思乡曲》
三、执教教师: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滨河小学
四、指导教师: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研室
五、课
六、年
七、教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
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以故乡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从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编创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聆听《思乡曲》,记忆音乐主题,对比感知乐曲乐段,创编演唱《思乡曲》主题,并进行相关音乐活动。
∮知识与技能:感受《思乡曲》风格特点,体验音乐在速度、节奏、情绪上的变化,并能够以自己的感受做编创歌词的练习,从中领悟思乡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进入高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拓展,体验感受和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影响学生。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采用图片朗诵视听创编相结合进行,培养学生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关注对音乐艺术想像及创造实践能力,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体验音乐的美感。就五年级三班来说,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领悟能力,视谱能力也较强,但对于欣赏课的音乐表现能力稍弱,应在本节课中采用更为有效生动的教学方式,全员参与,突出特色,积极进行音乐实践与创造活动,使学生的情感表达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教学内容分析:
作品的风格 |
《思乡曲》用小提琴演奏,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乐曲主题优美而舒缓,第二乐段运用三次变奏,使感情表达逐渐高涨,音乐显得明朗而温暖。 |
特色的乐思 |
1.2.3
6 22 1.6 | 5 3. |5356 3.2|1 61 2|
2. 5
|
教学价值及 相关的背景 |
小提琴曲《思乡曲》是我国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马思聪所作。该曲是马思聪创作于1937年的管弦乐曲《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后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乐曲的主题直接采用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流畅,柔和,速度缓慢,倾诉出魂牵梦萦的乡思和缕缕不断的忧伤。 |
依据一下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一是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第五课名叫《故乡》,是以感受表达对故乡的爱为主线编排的曲目,旨在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是如何表达“思乡”这一题材的。本课对前一课表现的“家”的题材的学习是一种延伸,对今后延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的体现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及“加强实践与创造”是一种很好的铺垫作用。二是依据教材主题结构的特点。第一课时我将首选《思乡曲》。因为这首乐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马思聪先生所作的一首广为流传的乐曲。是表现“思乡”题材的上乘之作。听这首乐曲,眼前仿佛就会出现一位身在他乡的游子欲回家乡却不能回来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深深的爱恋,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课进一步学习“故乡”题材的音乐,理解表现赞美家乡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依据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我设计用创设情境法。
依据课标中“重视音乐实践”的理念,我设计用对比聆听法。
依据课标中“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我设计用启发式教学法来准备完成填词环节试唱。
(六)、教学手段:
主线捕捉:聆听《思乡曲》从第一乐段入手:感受如泣如诉的旋律,感知音乐形象,哼唱记忆主题旋律,揭示课题,简介作者;第二乐段,重点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进一步体会、表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往事温暖的回忆。聆听第三乐段,明晰乐曲结构,感受作者思乡之情的挥之不去,久久回荡。
整合资源:本课设计以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及《故乡的小路》聆听感受活动为导入,通过《思乡曲》不同层次和要求的聆听,既让学生对乐曲本身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又获得了感知把握音乐要素的能力。最后,再落脚到《思乡曲》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创编歌词表现活动,既让学生有对音乐要素更深入的实践,又更好的表达了“思乡”这一主题。
九、教学流程:
活动 |
教学内容 |
活动一:听辨导入。 |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 生欣赏图片,引入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感知不同音乐情绪所表现的对家乡的热爱心情。 3. 谈话导入:从音乐中感受美丽的故乡 |
活动二:聆听《思乡曲》主题 |
1.聆听主题,生体会乐曲所带来的忧伤悲凉的感受。 2. 再听主题,听辨乐曲的演奏乐器。 3. 又听主题,学生记忆模唱主题旋律,随音乐划旋律线,体会依次下降的波浪形旋律,柔和的色彩,缓慢的速度所倾诉的思乡之情。 4.一名学生用小提琴现场演奏乐曲主题,学生模仿并模唱。 5. 揭示课题,简介作者马思聪及乐曲创作背景。 |
活动三:聆听《思乡曲》三个变奏 |
1.
学生欣赏聆听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的演奏视频。 3. 在教师指导下哼唱第二部分高潮部分曲调,再次对比感受。
|
活动四:聆听《思乡曲》第三部分 |
1.学生继续欣赏第三部分的视频。感知主题在高音区的再现,又回到了无尽的思乡的忧伤之中。
3. 小结:音乐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
活动五:音乐拓展,创编《思乡曲》主题歌词
|
1. 景诗曲合一,师引生朗诵余光中的小诗《乡愁》,激发学生表现“思乡”主题的欲望和进一步探索学习的兴趣。 2. 又听主题,学生尝试填词演唱,表达对家乡哀婉浓重的思乡情感。 3.教师小结,学生在对音乐所表达的家乡情感无限眷恋中结束本课。 |
十、课后反思:
《思乡曲》是我国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作品,乐曲感人至深,是表现思乡题材的上乘作品。
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一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乐曲的情绪特点。所以我首先重视导入环节:以图画引歌曲,以歌曲说情绪,对比感知同样是表现故乡题材的作品,因为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情绪,为下面进入主题听辨打好基础。
二是要以聆听活动为主线。聆听活动的设计很重要。由于《思乡曲》乐曲较长,如果在一开始就完整听,会让学生失去有效注意是时间,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效果。所以对主题和特色乐思的把握尤为重要。对主题来讲,不光要记忆要模唱,还要“以小见大”,从中挖掘音乐要素在音乐中起到的作用,体会音乐情绪。我也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划旋律线,现场学生的小提琴演奏,学生模仿等,不光提升了学习兴趣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对乐曲的三个变奏的听辨是教学的难点。我设计用了“音乐会”的形式,恰当的提出了要求,抓住了学生聆听的胃口。从学生的表现上来看,他们不仅能听出三个变奏与主题的不同情绪,还能试图去理解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与音乐本身产生共鸣。
三是大胆进行创编活动。乐曲看似只是欣赏,但教师要给学生的是以音乐学科为基点,通过欣赏把握音乐文化的主线,完成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加入歌词的创作,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主题表达自己深刻的理解,教学中学生热情洋溢的创编,优美押韵的歌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的发挥,让我感动。最后出示原谱视唱,也为本节课画上完美的句号。相信下一节的音乐故乡之旅会更精彩。
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比如可适当调整教学形式,增加一些小组活动的环节。在今后教学中再改进尝试。
十一:课例点评:
本课的执教教师司智杰老师是我区一直在课改一线,非常有经验的一位教师,曾获得省、市、区的“教学能手”等光荣称号。她曾代表我区参加省录像课比赛时讲过《思乡曲》。但到这次比赛又进行了多次研讨。从试讲修改中,我们看到了她不断反思进步的过程,感受很深。从这节课来说,我看到了她做的几个比较扎实成功的地方,这也是课改以来一直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成功一:用音乐的方式描述音乐
我们知道,音乐欣赏课不是很好讲,有深度,有广度。讲多了,用语言去解释音乐,游离于音乐之外;不讲呢,又不能很好去把握基本的音乐要素与知识技能,学生没有所得。什么方式是好的呢?就是想方设法的使学生通过“听”在音乐中找答案。我们看司老师的《思乡曲》,导课首先采用了图画音乐相结合的方式,紧抓音乐要素,对比聆听感知不同情绪的音乐所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接下来对乐曲主题的听辩也不是老师对学生说音乐,解释乐曲是什么,而是通过不断的感受,层层深入的聆听,从音乐本身的节奏、速度、旋律中感受乐曲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不断的获得“用音乐去描述音乐”的宝贵经验!
成功二:听见 听进 听懂
音乐的灵魂是“听”。“听见”最简单,谁都能在音乐课上听见音响;“听进”就要求教师有目的的组织学生用不同方法静听;而“听懂”则是能从音乐中有所获得,有所感悟,并能恰当的实践和表达。我觉得本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于能引导学生有“听见听进 听懂”的过程。一开始的导入环节是“听见”的过程,从中初步铺垫对音乐要素的把握和对音乐情绪的理解;接下来的主题听辨是“听进”的过程,引导学生对主题有较好的记忆理解,也同时为下面的创作打好基础。在欣赏完“视频音乐会”之后,学生有了“听懂”的过程,他们在不断的感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乐曲,是音乐怎样的改变就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理解。于是,在听懂之后,学生自然而然的对主题有了创作的欲望,不仅巩固了欣赏感受,也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由此,学生对音乐所到来的美感逐步获得。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相信司老师会更加努力用有效的方式讲好每一节音乐课,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学生也为自己带来音乐的无尽享受,做个“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