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应过程中PH突变曲线的认识(傅晓涛)
选项4第二章第二节 中和反应过程中PH突变曲线的认识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曾做过许多有益的尝试。
在高二(1)班,有按照课本上用0·1000mol/L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HCl溶液过程中PH变化。我首先取配好的0·1000mol/LHCl溶液20·00ml放在锥形瓶中,并在锥形瓶中放入指示剂酚酞,让学生观察溶液不变色,再用碱式滴定管装入配好的0·1000mol/LNaOH溶液,我在讲台上操作,当无色变为浅红色的一瞬间,我等到半分钟不变色,证明碱和酸完全反应。学生也看到指示剂的变化,知道碱和酸确实发生了化学变化,并且溶液酸碱性也变化。但如何认识PH在4——10之间是一个突变区间确无从了解。
到了高二(5)班,我采用PH计先测酸的PH大小,再在结束时再测溶液的PH值,其余步骤不变。学生认识比高二(1)班明显有提升,但一部分学生反应还是一知半解。
下课后,我又重新调整了教学方案。最后在高二(2)班上
中和反应,我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以及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先测实验前的PH值,再测指示剂变色后PH大小,然后再加一滴NaOH溶液后,再测此时溶液PH值为10。通过计算当VNaOH=19.96ml时(差一滴为20·00ml),溶液显酸性且PH=4;当VNaOH=20.00ml时溶液显中性,PH=7;当VNaOH=20.04ml时溶液显碱性,且PH=10。再在黑板上把PH值随加入NaOH的量的变化曲线画出来,学生既有实验的直观认识又有计算的数据认识,最后升华到图形的认识,整个认识过程从表面到内在,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学生对中和反应过程中PH突变范围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 中和反应过程中PH突变曲线的教学,认识到老师要磨课,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也使传授的知识更易被学生接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