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故事的教育》读后感
(2024-02-29 10:13:12)不久前,我读完了王维审老师的《做有故事的教育》一书。书中,王老师强调,我们要努力地做一个会写故事的老师。王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如何在常规德育中巧妙地运用身边的真实故事和经典的名人故事,来达到启迪学生和家长心灵与思想的目的。关于此,我获益良多,也深感赞同。
开启书的扉页——自序,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老师提到的“奚奴温酒”的故事。故事看似浅显,却蕴含了一个经典的隐喻,即“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亦其专心致志而然”。诚然,每一个平凡而有意义的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某种道理或人生哲学。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老师的我们,若能巧妙地、适当地运用相关故事,来使学生获得内心和思想的成长,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工作了三年多的小学英语老师,我在日常工作中,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某次期末测试后,班级整体水平发挥得不是很好。于是乎,在讲评练习的时候,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要和学生强调做题时的态度问题——“要确保会做的题目一定做对,不会的题目要努力做对,认真对待每一次的练习机会。”几次强调过后,学生也就乏了,效果也不大;反而,我自己变得喋喋不休,像个话痨似的。但后来,有一次,我在晨会课上再次提到做题时的态度问题时,我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学生听了。
我告诉他们:08年,我参加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场考试——高考,十二年寒窗苦读,只为这临门一脚。但考完后,我便开始后悔;直至最后成绩出炉,填报志愿时,我愈加后悔。原因是:作为理科生的我,数学的附加题部分,我本可以拿到满分30分,却因为有一道题,在我解答出来后,却忘记把辅助线画上去了,直至试卷上交后,我都没有发觉。我只知道自己当时着急解题,想着做好后再把辅助线画上去也是一样的,可是我还是忘记了。后来,在各大高校录取分数一一公布后,我的心态和情绪彻底崩溃了。就是因为这小小的1分,我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从此陌路。这1分成为了我人生旅程中永远的抹不去的伤痛,每每想起,心中依旧久久不能平复。我无数次地想,如果当初我再细心一点,解题习惯再好一点,没有失去这1分的话,那么我的整个人生都将改写!可是人生没有回头路,过去的终将成为过往。
故事讲完后,我语重心长地和他们说道:“同学们,老师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你们听,并不是要宣扬所谓的‘唯分数论’,而是真正地希望,你们能把握好平时的每一次做题机会,认真地对待每一道你会做和不会做的题目,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这样,你才能尽量让自己在每一次的人生转折中不留遗憾,做到无悔自己的青春。因为未来已来,你们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
由己及人,适当地运用故事与学生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这也是故事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