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迁移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英语习得的影响(一)
(2022-10-06 10:05:13)一、引言
上世纪40、50年代,美国语言学界掀起了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的研究热潮。该迁移属于“跨语言影响”,指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对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影响,而该影响源于目标语言与已习得的其他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由于多数学者研究的是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所以语言迁移成了母语迁移的代名词(唐承贤,2003)。虽然语言学家对母语迁移持不同观点,但多数学者持支持性态度。他们认为,当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言(第二语言)时,会不断地将新知与旧知联系在一起。Lado(1957)曾在《跨文化语言》一书中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与母语相似的知识点容易习得,而与母语不同的,则不易习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母语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二外)英语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母语迁移的概述和小学中年级学生英语笔语语料的分析,探讨他们在使用英语陈述句的肯定结构时母语的“正向迁移”(促进)作用,以及他们在书写英语字母和使用名词单复数、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不定冠词时母语的“负向迁移”(干扰)问题。
二、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first language/L1 transfer),指学习者自身的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该影响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1)“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即母语的“促进”(facilitation)作用。该迁移是指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相似之处会促进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使学习者加速通过中介语(interlanguage) [1]中的某些发展序列。例如,中国人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学会英语陈述句的肯定结构:I want a red apple,因为表达相同意义的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一样,即“我想要一个红色的苹果” 。(2)“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即“干扰”(interference)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1997)。母语干扰的结果是,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明显出现错误,并且犯错误的时间会延长。如果在此期间,学习者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与强化,这种错误会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一直持续。因此,母语干扰是二语学习者必须要面对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