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演化
(2022-10-19 04:29:15)
满族的古代来源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的北方肃慎。“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予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於是肃慎氏贡楛矢(箭杆),石弩(箭簇),其长尺有咫(一咫等于八寸)。”
北魏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原分众多部,粟末,伯咄,安车骨,弗涅,号室,黑水,白山等渐发展为著名七部。从事农业,种植粟,麦,穄(糜子)。养猪,富者多至数百口,也从事狩猎。北朝至隋时,多次朝贡。各部发展不平衡。粟末部居最南方,较先进,后建立渤海国。
渤海国,为唐时以靺鞨粟末部为主体,结合其他靺鞨诸部和部分高句骊所建政权。公元698年由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初称震国。唐玄宗时(713年),唐派崔忻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设置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
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使用汉文。唐玄宗以后,渤海经常派人到长安朝贡,请封号。多次派学生来京师太学学习,文化发达。农业产稻,粟,豆,麦。手工业品有布,紬(绸),陶器。最盛时辖境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上京龙泉府遗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渤海镇。冯梦龙《三言》中,《李太白醉草嚇蛮书》中就描述了渤海国与唐朝两者关系的故事。公元926年,渤海国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灭,改称东丹,以辽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
辽国称渤海等地靺鞨人为女真,残酷压迫和剥削女真人。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完颜旻),起兵反抗辽国统治,建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南),国号為‘金’,他指出:“辽以契丹(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易变坏,唯金不变不坏。”遂定国号‘金’。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先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等地。疆域东北到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西北到今蒙古国,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与西夏接界,南以秦岭,淮河与南宋接界。1234年在蒙古和南宋联合进攻下灭亡。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