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数学教研组总结

分类: 校本研训管理制度、计划总结 |
聚焦项目化学习,践行新课标理念
——永中二小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2023.01)
本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根据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工作和我校教科室教学科研工作的计划,确定了教研课题为《聚焦项目化学习,践行新课标理念》,以阅读《项目化学习》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为切入点,着重于项目化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业设计等方面的实践研究。经过全体数学老师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本学期的工作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搭项目化支架,促学习自主发生
本学期教研周汇报课的课题为四年级的一节《认识条形统计图》,在一次次的研讨、磨课中,每位成员发挥团队精神,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展示了教师的团队能力。教研组成员聚焦项目化,合力帮助青年教师钻研教材,集体研讨,试课评课,多次修改,力求精益求精,让三位老师在教研周活动中展现精彩。
经历多次磨课,“搭项目化支架,促学习自主发生”——数学教研周活动专场于2022年11月16日中午拉开序幕,陈子豪老师和四(2)班的小朋友一起为我们演绎了项目化引领下的,数学统计与应用领域的别具一格的数学课。




陈子豪老师从人工降雨的现实问题切入,激发学生统计天气的需要,在发现“晴多雨少”的实际情况后,在“怎样更直观的展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的驱动性问题中,引导孩子们将统计结果“在呈现方式上”逐步优化,让“条形统计图”在重重呼唤中跃然纸上。微视频讲解绘制条形统计图的要素、“统计用水量”的情景创设应对旱情、校园水资源浪费的触目惊心、节约用水的环保教育无声传递……陈老师以“旱情”问题为主线将课堂丝滑推进,不仅让新知学习在“需要”中自主发生,更在“发现旱情—应对旱情”的项目化学习中,把孩子们推到了抗旱第一线,也让数学回归到生活。
周建存老师在多教材的对比中解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问题—研究—改进—实践”为主线展示了本次数学教研组的磨课过程,包括“情境素材的创设”、“新知建构的深化”、“拓展练习的提升”等方面。最后,由张素平老师对本次展示课进行了评价。张老师指出这是一节关注现实问题的课:它从现实情境中凝聚了统计问题;这是一节关注统计概念的课:它从层层对比中提炼了统计特征;这是一节关注数据意识的课:它从制图技能走向了读图能力。

本次教研周展示,是我们数学组在项目化研究道路上的迈出的第一步,作为第一次尝试,我们有做的不足的地方,我们也会继续抱持数学人钻研的精神,砥砺前行,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理论知识,与时俱进的展开教研,让学生成为真正会学习的人。
二、聚焦项目化学习,践行新课标理念
本学期教研组多次组织大家共同学习《项目化学习》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我们通过参与线上研讨活动,线下自主阅读完成摘记等方式,系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的落地实施,帮助教师们全面了解、精准把握新课标的实质和主要变化。
严蒙蒙:数学项目化学习就是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要充分研读教材知识点,提炼出和实际生活结合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陈子豪:在教学小数乘法时,要尽可能多地用多元表征:1.计数器2.赋予数实际含义(元角分)3.积的变化规律4.将小数乘法理解成计数单位与个数的乘积。如0.8×12可以解释成8个0.1×12,那就是(8×12)个0.1即9.6。
姜舒丹:数学项目化学习是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数学项目化学习具有情境的真实性、任务的挑战性、过程的完整性、成果的创造性等特征。通过有效的数学项目化学习教学策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凸显数学学科思维。
王朝鑫:数学课程新课程标准提出“模型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的体现,黄老师以三上《倍的认识》为例阐述了模型意识的重要性,从建立模型到到应用模型的过程,让学生有了模型思想。除了乘法模型外,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模型意识也处处可见,例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等。培养学生所具有的建模思维,可以将其对数学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自身创新能力。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课堂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并且建立轻松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使其掌握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应用数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张素平:学习 学习 一直在学习的路上,项目化学习 新课标学习,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夏建红:项目式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感受和理解数学,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通过PBL数学学习使学生与真实世界相关。
姜霄娜:认真学习新课标,追根溯源。认真理解每个知识点的根本意义,并以此来评价学生,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形式,尽自己所能减轻学生的负担。
周建存:在数字项目式学习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因此,学生作为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会因为兴趣爱好,或是心理因素而积极地投入进来,从最初的调查到探讨,期间的设计开发,直至最终形成成果,学生都作为第一责任人。
张明莲:项目教学设计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其中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创设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最终要以学生完成项目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我们更要关注过程。
季静静:数学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项目化学习则是现代教育教学中重要的学习模式,大单元视角下的数学项目化学习能够打通知识的纵向联结,统整知识的横向运用,基于学生真实的情境需求,启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大单元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要求以数学核心素养为纲领,对内容进行优化与重组,数学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思维与设计提出了挑战。通过数学项目化学生们也更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做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也在此过程中习得问题解决、策、创见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张以贴:新课标指出:在小学“数与代数”领域,要让学生感悟数的概念的一致性,体会数运算的一致性。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教学才能做到“一致性”呢。比如,可以从计数单位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整数乘法、分数乘法在计算方法上的一致性和可迁移性,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数学模型思想。
张红:项目化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研究数学,应用数学,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我们还应提倡多元评价,从多方面更完整评价学生。
涂微芳:通过数学项目化学生们也更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做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也在此过程中习得问题解决、策、创见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曹慧青:项目化学习的学习目标是一是掌握知识和概念,二是运用知识和能力,三培养成功技能。首先要提供学习的脚手架,持续性的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规划方案,最后解决问题。
聚焦项目化学习,践行新课标理念,任重而道远,是我们每位一线老师要学习研讨的方向,我们数学组每位教师都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心上好每一堂数学课,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接轨项目化前沿,提升团队实践能力
在“项目化”相关研究大热的今天,很多专家都在以此为主题大力研究,有各类成果课、论文、课题……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如何能快速的提升团队成员对“项目化”的认识也是这个学期教研组的工作的重点。本学期,数学组以教研员工作室的教科研活动为主要风向标,佐以上述的理论阅读和实践研究,校验效果明显。
因为疫情的原因,本学期的区级研修都是线上进行,数学组秉着不落一次学习机会的劲儿,以“学习-交流-总结”的模式开展了多次线上学习。
例如开学初,我们线上观摩了几节较为成熟的“项目化”课堂:杨雯茹老师的《我是时间规划师》、周赛赛老师的《一亿有多大》。这两堂课都是以学生的暑假实践研究为操作积累,是以学生展示为主的汇报课,通过杨敏老师的讲座《项目驱动,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我们了解了两节课只是整个“项目化”课程的其中两节课,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项目化”课堂的高度整合性、系列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让“项目化”的概念比较具体的进入了老师们的脑海里。
在后续的线上学习中,我们一次又一次更新了对“项目化”的理解,当然,光理论理解还是不够的,项目化学习更需要的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做好备课预课等相关工作,从整体的战略角度去做义工教课的合理规划,确保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在我们的课程设计下去体验项目化式的学习模式,更有效率地完成学习,综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学生们学习素养的培养,更要密切联系项目化学习背后的知识观……这无疑对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