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究》结题申请,结题报告
(2022-05-31 07:52:03)附件1:
2021-2022学年度校级教育科研小课题结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
||
学校 (单位) |
蓝田县玉山镇前程小学 |
学科 |
小学语文 |
负责人 |
靳剑南 |
其他成员 |
支妮、刘盼 |
研究者 主要研 究成果 |
1.活跃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学生对古诗,字谜、歇后语、对联等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积累,产生浓厚兴趣。 2.利用班级图书柜实现了阅读资源共享,逐步养成写读书笔记习惯。 3.阅读、积累、写读书笔记;分享、交流、展示读写内容;读中悟、悟中学、学中仿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学生逐步有了参与意识。 4.资源共享、推荐阅读;写读书笔记;用笔记录生活;学生习作意识改变了,不畏惧习作了。 5.各成员习作指导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案例、论文;学生读书卡、优秀习作等。 |
||
教研组
意 |
|
||
教导处
意 |
|
||
学校
意 |
|
附件2:
2021-2022学年度校级教育科研小课题结题报告模板
主持人 |
靳剑南 |
所在单位 |
蓝田县玉山镇前程小学 |
|
参与成员 |
支妮、刘盼 |
|||
课题名称 |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
|||
结题 报告 摘要 |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一线教育教学中,怎样更好积累一定的文化常识,感受语文的魅力,热爱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阅读鉴赏的技巧,提升审美能力。研究怎样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一些文学性、趣味性强的展示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
结题报告 |
一、研究背景 1.学校的现实环境决定了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均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距还很大。我校为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学生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展示特长的平台不够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相对狭窄,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探究能力相对薄弱。环境原因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而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育活动来补齐学生的短板,让学生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2.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研究的重要性。 小学生有天真活力,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满足了心理的需求,才会获得生命的存在感和价值感。通过平时的相处发现,很多同学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只是缺少相关的平台,而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实践研究活动就解决了这一现实的需求。 3.语文学科的特点奠定了研究活动的可行性。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4.教育创新的要求决定了研究的迫切性。 “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行教育创新就需要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二、概念界定 中高年级:中年级,小学三四年级。高年级,小学五六年级。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等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与语文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课题研究价值
1. 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实践活动涉及范围较广,加之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有更多的可能了解和学习我国的文化,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学习祖先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和高度智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会依据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语言交际、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理解等方面得以发展与提升。
3. 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完善教育内容,改变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这样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自身的教学智慧也会有所增长。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在一定时间内,怎样更好积累一定的文化常识,感受语文的魅力,热爱传统文化。 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阅读鉴赏的技巧,提升审美能力。 3.研究怎样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一些文学性、趣味性强的展示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课题研究思路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申请立项——征集意见——制定开题报告——开展活动——反思总结——形成成果——成果推广 六、研究方法:调查法、实践法、合作法、反思法 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21年9月——2021年11月)
2.实施研究阶段(2021年12月——2022年2月)
3.总结阶段(2022年3月——2022年5月)归类、整理各类资料,完成结题报告。 八、研究分工 靳剑南:主要负责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所任年级资料收集整理。 支妮:所任年级资料收集整理。 刘盼:所任年级资料收集整理。 九、主要做法研究
4.开展课外读物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5.养成总结习惯。抓住具体课例共同研讨,归纳、梳理、提炼经验。记录研究中的新问题,再集思广益研究新策略,不断摸索,完成中期报告。 十、结果与取得成效 1.活跃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学生对古诗,字谜、歇后语、对联等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积累,产生浓厚兴趣。 2.利用班级图书柜实现了阅读资源共享,逐步养成写读书笔记习惯。 3.阅读、积累、写读书笔记;分享、交流、展示读写内容;读中悟、悟中学、学中仿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学生逐步有了参与意识。 4.资源共享、推荐阅读;写读书笔记;用笔记录生活;学生习作意识改变了,不畏惧习作了。 5.各成员习作指导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案例、论文;学生读书卡、优秀习作等。 十一、存在问题 1.由于学校事务杂,所以对于学生的小练笔未能及时进行点评、展示,因而持久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得不够。
3.我们的研究重点和突破口放在了阅读教学上,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阅读鉴赏的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如何选择新的切入点,开拓新的研究视野,整体思路不是太清晰,课题研究如何向纵深推进遭遇瓶颈。
|
|||
参考文献 |
1. 《新课程标准》2001版 2. 《课程的逻辑》钟启泉 3.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给语文老师的101条建议》费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