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教案设计
(2022-05-31 07:50:5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赏识、脚力”等词语。
3. 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田忌赛马的故事,说说田忌获胜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赏识、脚力”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田忌赛马的故事,说说田忌获胜的原因。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到一个词:赛马(板书)。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预设:马场上奔腾的赛马,场下呐喊的场景······
同学们不仅阅历丰富,用词也是非常丰富得当。那你们知道:田忌赛马(板书)的故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经过。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输赢、出谋划策、推荐”等词语的读音。
(3)指导“赢”的写法和笔顺。
(4)课文写了齐国大将田忌跟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取得胜利。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田忌赛马为什么会获胜?孙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田忌有意改变赛马的顺序,最终取得胜利。
出示赛马对阵图,你发现了什么?(马匹的脚力相当,出场顺序一致)
如果让你来做,你会怎么赢得比赛?看来,大家都和田忌一样有智慧。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赛马的过程。
这样的赛马出场顺序,齐威王想到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齐威王好奇的问田忌)
预设二:孙膑田忌足智多谋。
出示孙膑相关资料(孙膑,战国中期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在魏国遭受陷害,遭受酷刑--挖去双膝,脸上刺字。后来被齐国人救走,齐国大将田忌用门客之礼接待了他)从这些资料,田忌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知恩图报、胸怀宽广)
理解“门客、赏识”,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门客、脚力、放心”等。
5.面对这样的比赛,孙膑有把握赢得比赛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预设三:胸有成竹、微微一笑。
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胸有成竹”,造句。
6.采用范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知道了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与齐威王赛马取得了胜利。那孙膑又是如何想到这一办法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六.板书
田忌赛马
田忌 识人善用
孙膑 足智多谋
16《田忌赛马》 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 通过课文别有情趣的语言文字,结合赛马对阵图,推想田忌为何这么安排。
3.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赛马对阵图,推想田忌为何这么安排。
2.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课件出示生词“胸有成竹、出谋划策、输赢”等。
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进行朗读,巩固生字词。
2.指名说说上节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互相补充
师总结: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与齐威王赛马取得了胜利。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习课文3-13小节
1. 出示任务:
(1)默读课文3-13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孙膑是如何想到改变赛马的出场顺序的?圈画相关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互学,取长补短。
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孙膑队田忌说
(1)这里孙膑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表情和语气?(自信、坚定)
(2)田忌是什么样的反应?(有些不明白、全听他的)
(3)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
孙膑以及胸有成竹,他是如何想出这个办法的?
预设二:经常观察赛马情况。
田忌经常同齐威王赛马
(1)当时的孙膑,发现了什么?(马的脚力相差不多,而且可以分成上中下三等)
(2)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孙膑,你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对阵图,结合比赛内容,说一说上中下三等马,为何不可以按照上中下顺序进行比赛(从刚才情形看,马的脚力相当,如果按照上中下的顺序进行比赛,胜算不大)。
(4)这时,孙膑想到了什么方法?怎么对阵?(让齐威王的上等马队田忌的下等马,中等马队上等马,下等马对中等马,这样的话,就能三局两胜)田忌在这个比赛中,态度有何变化?
预设三:不动声色--微微一笑--满意地笑了
(1)理解“不动声色”,此时他心理会想些什么?(我有孙膑地好计策,即使输了一局也无伤大雅)
(2)最后赢得比赛,田忌又会对孙膑说些什么呢?
(3)当齐威王知道是孙膑地计策后,他又会怎么想、怎么说?
(4)孙膑地身份又发生了怎样地变化?(门客--军师)
三、拓展。
历史上有很多运用计谋获胜地故事,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你还知道哪些?说一说。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知道了孙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在确定马地等级后巧妙地安排赛马出场顺序,顺利地赢得了比赛。希望大家向孙膑学习,爱观察爱思考,善于提升自己。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寻找你喜欢的历史故事,课间交流分享。
六.板书
田忌赛马
齐威王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16《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在《田忌赛马》这一课的教学中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田忌赛马》写的是古代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转败为胜的故事。第一场比赛,田忌三场都输了,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使齐威王转败为胜的关键的是孙膑。他通过仔细观察,看出大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齐威王骄傲轻敌,它们的比赛规则是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于是孙膑开动脑筋,想到了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使田忌反败为胜。文章结尾言简意骇,耐人寻味,启发我们做事须多动脑筋,广开思路,合理使用力量。这是对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进行培养,对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启蒙的很好的教材。
一、创设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到协同作用,同步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此,我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次赛马的情况,再学课文,摆一摆第二次赛马情况,要求用最简单的方法。再让学生思考,田忌为什么先出下等马?齐威王赢了第一场后,有可能赢得第二场的胜利吗?如果你是齐威王的话,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参与进去,进行求异思维。知道齐威王也是有可能赢的。设疑,为什么输了呢?引导学生学文,想象齐威王会得意洋洋地说些什么?
二、创造表达、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讨论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思维,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多处使用。例如解决课后第2题:读读下面的句子,再说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1)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2)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3)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三个句子体现了孙膑的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三句话的联系,教师可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果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得很多,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后,情况会怎样?再让学生讨论三句话之间的联系,学生及时交换看法,相互启发,便很快地说出: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同时发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正是有了这样的发现,孙膑作出了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便可以转败为胜的准确判断。学生在讨论中解决了问题,又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
三、创设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到协同作用,同步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田忌赛马》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两次赛马的出场顺序,了解现场赛马情况。我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用卡片制作表示田忌和齐威王的三匹不同等级的“马”。在学习第一段和第三段时,再让学生在自己的桌子上排列“马”的对阵情况,然后又叫几个学生到黑板前面边演示边讲解。这样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轻松有趣地明白了两次比赛马的出场顺序,体会到孙膑的足智多谋。
四、指导比较分析,启发求异思维。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导学《田忌赛马》第四段时,为了帮助学生懂得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对两次赛马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次田忌齐威王第二次田忌齐威王
(斗力)(败)上-上(胜)(斗智)(败)下-上(胜)
(败)中-中(胜)(胜)上-中(败)
(败)下-下(胜)(胜)中-下(败)
学生经过比较分析,便很快地说出田忌转败为胜是因为在孙膑的指导下,改变了马的出场顺序,终于以胜两场输一场的战绩获胜。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拓宽训练,启发他们思考:除了这种出顺序田忌能取胜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取得胜利?让学生试着排其它顺序。学生很快地排出另两种对阵方法:
田忌齐威王田忌齐威王
(败)上--上(胜)(败)中--上(胜)
(败)下--中(胜)(胜)上--中(败)
(胜)中--下(败)(败)下--下(胜)
结果:1 :2 结果:1 :2
学生很快又说出从以上排法可以看出,除了第二次比赛的顺序餐,其他顺序田忌都不能取胜。教师再进一步拓宽训练,问道:“假如齐威王也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田忌要采取什么办法才能保持不败?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
总之,实施主体教育,主要途径是在课堂教学,关键所在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具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