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第四次教研活动
(2024-06-18 17:35:43)分类: 语文教研组 |
温州中通实验学校校本研训活动记录表第四次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第四次语文组教研活动 |
项目负责人 |
郑笑蓉 |
活动时间 |
5月17日 |
活动地点 |
二楼会议室 |
活动主题 |
九年级老师开课及二模质量分析 |
主讲人 |
教研组长
备课组长 |
参加对象签到 |
全体语文老师 |
申请学时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比读,悟诗情,感受苏轼的家国情怀和旷达胸襟。(教学重点) 2.仿写,品语言,赏析俗语入文的语言特点,感受苏轼的语言魅力(教学难点) 一、中考考点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史上蔚为壮观,继承和发扬诗词文化是我们当代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项考查也体现在我们的初中毕业水平能力测试中,其所占分值大,共有28分左右,其中古诗文默写8分(上下句填写四分,理解性默写4分),古诗词赏析4分左右,文言文阅读16分(重点实词、虚词、句子翻译、文章理解)。老师觉得古诗词赏析是我们备考复习中最重要的一块,也是最难的一个点。 古诗词鉴赏中考考点关注: 1.考察诗词的内容、情感、写法、语言等要点的准确理解 2.选项在细微处故意造成错误,或无中生有,或言过其实,或混淆是非,或张冠李戴,或望文生义,或歪曲事实等。
二、知作者 致敬诗神 姓名:苏轼(1037--1101) 字:子瞻 生活时代:北宋 词派:豪放词派 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辛:苏轼 苏黄:苏轼 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 、米芾 请同学们认真做好笔记(将你不知道的知识记录在课下注释处) 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宋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在中学课本中有五次涉及到苏轼的文章(四首词,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回顾一下,都有哪些?能背吗? 苏轼“诗、词、文”俱佳,但尤以“词”最为突出,故教材中选编了他的四首词,二首课内,二首课外。课外的以读记为主,课内的必须会赏析。 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八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外) 九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内) 九下:《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外) 三千多首古诗词 (苏轼还将明月视为自己的知己,曾为月写了500余首诗) 三、典例赏析 背景介绍: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词作内容: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上片望月问天,下片对月怀人。通过对中秋醉酒赏月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现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水调歌头》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下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结合词作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是作者的自我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宽慰,透露出积极乐观的情调,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与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异曲同工,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和心灵慰藉。 同学们,在刚才的题目中,我们分别是从炼字角度、手法角度、情感角度来赏析的,其实赏析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还可以从意象、内容、修辞、风格等角度来赏析。
B. 背景介绍: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作内容:词的上片描写出猎盛况,下片抒写胸中豪情。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抒发了作者渴望被朝廷重用,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1)“用典”含蓄而委婉,凝炼又耐人寻味,请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找出作者所用的典故,并说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亲射虎,看孙郎”是作者以孙权自比,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仕途失意,正值盛年,但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这是作者以魏尚自许,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这里“天狼”喻指侵扰西北的西夏军队,表达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决心。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千骑卷平冈”耐人寻味,请从炼字角度作简要分析。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千”字极言人数之多,可见出猎场面之宏大,气势之恢弘,“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富有动感,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这是一次人数众多、情绪高昂的狩猎,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四、对比赏析: 相同点:写作背景相同(都写于作者政治上失意,人生低谷之时),语言风格相同(都豪迈奔放,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同点:写作内容不同(《江城子》是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之作,《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情怀不同(《江城子》抒发作者渴望被朝廷重用,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水调歌头》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一种人生感悟,表现了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 五、知识迁移 像这样的比较还有很多: 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请简要解说。 解析:《望岳》的“望”:热情赞美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春望》的“望”:伤时、忧国、念家、悲己。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达的秋思有什么不同? 解析:《渔家傲·秋思》表达的“秋思”是身处边寒的征人之情:既有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有功业难成、有家难归的愁绪。《天净沙·秋思》表达的“秋思”是天涯论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羁旅之愁)。 小结:学会整合对比,会让赏析变得简洁而高效。 我们中学教材中课内古诗词35首,课外古诗词48首,同一作家、同一类型、同一风格、同一题材的都可以整合。 请同学们课后学着将教材古诗词进行比较整合赏析。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活动内容紧紧围绕“基于小结,精准教研”展开,从试卷命题到阅卷感受再回归到课堂教学,真正有效提高教学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
||
|
|
||
过程确定 |
每位语文组老师都充满热情,敢于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各备课组氛围良好,团结协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