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通实验学校
中通实验学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507
  • 关注人气: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组第九次教研活动

(2024-01-22 18:44:16)
分类: 科学教研组

温州中通国际学校校本研训活动记录表第9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科学组  

项目名称

公开课

项目负责人

 

柯云峰

活动时间

2024/1/4

活动地点

3 4

活动主题

八年级公开课

主讲人

吴林洁、苏丽华

参加对象签到

柯云峰、叶圭茂、张歆利、苏丽华、舒迎、高晓明、吴林洁 、朱正云、赵苏俊、叶润斌、何继都、仇钊、张璋

申请学时

 

 

一、活动安排

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1 4日下午科学组公开课,安排如下:

 

开课时间

地点

开课老师

开课内容

下午第2

八(3

吴林洁

 溶液复习课

下午第3

八(2

苏丽华

 浮力图像

二、活动过程

1.     吴林洁公开课

【知识与技能】

1. 应用溶解度的概念。

2. 了解溶解度的类型。

3. 理解溶解度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 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2. 参与小组的出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2. 激发科学兴趣。

3. 培养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科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溶解度的定义。

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本次课堂主要的以讲授法贯穿始终。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叙述或描述教学内容和学习的有关信息,如溶解度的定义;同时,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加以解析、解释和论证,如完善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对本堂课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如课堂小结部分。

讨论法

    本课的重点“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由学生围绕此目的相互研讨,最后每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此问题。

练习法

借助一道题目总结溶解度的相关知识时;最后,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辅助学生巩固本堂课所学。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老师:

同学们好,上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

温度、溶剂的种类和质量

老师:

那我如果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需要满足的条件除了温度和溶剂以外,还需要的是,

学生:

不能再继续溶解。

老师: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把不能再继续溶解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溶解性是用来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物理量,这个溶解能力在我们具体实验过程中,我们是通过比较什么得出来的呢?

学生:

所溶解的质量。

老师:

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同的,这是一种由实验而得的模糊的感性的认识。那么,我如何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呢?

借助回顾旧知,引出“溶解度”

讲授新科

1.溶解度的概念

老师:

这里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溶解度。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28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溶解度的定义。

老师and学生:

溶解度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这里的溶剂通常指水。

溶解度越大,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强。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这个定义体现了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的温度是条件,100g的溶剂是标准,饱和状态是溶液状态,质量单位是:g

那我如果说在20下,100g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解了25g氯化钠,那在这个条件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25g。这句话对吗?

学生:

不对,因为标准是溶剂而不是溶液。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并通过问答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

讲授新课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老师:

那看来同学们对溶解度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想请同学们观看下面这幅图片,你们能归纳出关于溶解度的哪些结论。

学生:

(1)  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溶解度。

(2)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老师:

那同学们归纳的究竟对不对呢,我们来一一验证一下。

哎,确实表格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不同。而且也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增大。

但是老师还找到了这张图片。我们发现,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除此之外还有铬酸钙,其可用作用作无机防锈颜料。但是为有毒物质,使用时要多加小心。

那其实我们的结论还需要再完善一下,应该再增大而增大的前面加上:大部分物质,并考虑个别固体物质的特殊性。

那我们发现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波动范围还是很大的,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不到1g,而刚刚看到了蔗糖却达到了200g。那为了更简便的描述物质的溶解度,我们根据物质在20的溶解能力物质的溶解度分为4类。溶解度在10g以上的物质,一般称为溶物质;溶解度在1-10g的物质称为溶物质;0.01-1g称为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物质称为溶物质。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28页,看到表1-6常见物质的溶解度,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学生:

易溶物质有:氯化钠、蔗糖、氯化铵、硝酸钾

微溶物质有:氢氧化钙

老师:

    很好,完成的又快又准确。

通过读图让学生归纳总结固体溶解度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并完善

讲授新课

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老师:

刚刚我们讨论了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气体物质的溶解性。烧开水大家平时都经历过吧,随着温度的升高,沸腾前会出现气泡,想一想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思考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老师:

对,同学们推断的很正确。这个规律对于所有的气体来说都是没有特例的。因为当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容易自水面逸出,溶解度自然而然也就小了。

我们以氧气为例,看一下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老师这里特别标红了气压。这是因为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与气压相关,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那这一部分的知识,同学们在后续中将会了解。

 

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经过小组总结气体溶解度的规律

课堂练习

老师:

最后我们用一道题目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

学生:

D

老师:

为什么呢?

同学:(自由回答)

老师:

很好,能看出来这位同学在解题的时候,紧扣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练习法检验学生溶解度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老师:

最后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

我们在上节课定性学习物质溶解性的条件下,走向了能定量描述的溶解度,并且了解了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物质的质量。

同时归纳总结了溶解度的两条规律。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个别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对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小结,巩固学习成果

作业布置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1.请同学尝试配置一杯饱和的食盐水,并计算溶度。

2.自主预习第三课时,“溶液的配制”。

好,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科学组第九次教研活动

 

八、教学反思

    可增加与溶解度的相关实例,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2.苏丽华公开课

3.评课

 

 

 

 

 

过程确定

                教研处负责人签字:郑笑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