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年级社会集体备课

(2023-12-09 15:10:23)
分类: 社思教研组

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科组  九年级社会法治

 

12 8

执教人

九年级社会备课组

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

辅备人

年级   备课组老师:付玉、王智蓉、郑慧慧

 

    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二战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对国际秩序变动的影响。

2.联系第14课所学的一战后国际秩序,回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双重影响,了解法西斯主义兴起的背景,并通过阅读分析书本第101页“史料阅读”,概括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主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性危机,认识法西斯主义对外扩张的实质,从而了解法西斯主义的性质、特征。(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4.通过对绥靖政策相关研究成果的学习,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知道二战爆发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5.借助教材地图,梳理二战由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时间轴,了解同盟国家的协同作战,通过对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相关图片、档案材料的史料辨析,认识中国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并了解回忆录类史料的特点和价值。(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6.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树立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通过认识雅尔塔体系影响的双重作用和英法美苏战后情况史料阅读,认识到二战后美苏两极新格局,了解二战前后国际秩序的变化。(素养目标: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二)课标要求分析:要求从国际秩序变动角度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源于国际秩序的失衡,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形成了一个新的以美苏两极力量为主的国际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原有秩序的破坏,建构了一个新的国际秩序。

教学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法西斯主义的性质

联系新课标

学生能够有效提取信息,总结法西斯主义主张,从而了解法西斯主义的性质和特征,可以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教学难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国际秩序的形成

 

学生未深入探讨过法西斯主义的性质特征,对绥靖政策概念理解模糊,对二战过程中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协同作战了解不深,未深入了解雅尔塔体系后形成的战后国际秩序即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

学习策略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

针对重难点展开

本课教学设计以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相关内容为支点,串联起本课重要知识点,学生从当时的英国首相、二战亲历者丘吉尔的角度来了解二战时期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将学生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并侧重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利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使学生了解到回忆录这类史料的特点和价值,并对史料进行辨析,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预习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呈现材料:他们(德国和日本)大规模的重整军备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企图挑战现状的惟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从而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全球力量布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并思考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眼中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情形?

教师:那到底是一种怎样具体的变动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呈现丘吉尔人物图片

教师:丘吉尔是二战时期英国的首相、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三巨头之一,凭借这样的政治身份,他得以在政治最高点,俯瞰这二十余年来的世界格局变动,今天我们就跟着丘吉尔来看这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局部战争

教师配合地图,带领学生梳理时间线。

教师:德军采取对英国进行空战,然而并没有如意想的顺利,不列颠之战德国被击毁的飞机数远远超过了英国,德国空中闪电战失败。

呈现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片段:“英国人民怎样单独坚守堡垒直至过去半盲的人们做好一半的准备”

教师:丘吉尔赞扬了英国人民的坚守,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单独坚守”,丘吉尔认为英国是当时抗击法西斯势力的唯一力量,可真相是如此吗?

呈现中国抗日战争相关图片史料

【材料五】抗日战争开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立即挺进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到1938年10月一共在华北创建了六个大块抗日根据地,在华中创建了四块抗日根据地。1938年,解放区战场抗击了日本在华兵力的58.8%,1939年,达到62%。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五个统计材料》

教师:1931年,中国人民就开始了与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量的日军,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教师:这些图片和档案材料也证实丘吉尔二战回忆录对这段历史的记述有所偏颇。

教师介绍回忆录的史料价值和局限

教师:德国攻击英国失败后,将矛头又转向了在东方的苏联。至此,德国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中。

(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呈现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片段:就在此时,我清楚美国这场战争已经绝对加入了,且会战斗到底。

教师提问:是什么事件使丘吉尔会有如此的判断呢?

教师讲授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过程。

(三)全球战争

教师展示二战转折、反攻、结束三个阶段的重要战役形势图。

(一)残酷的战争

呈现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片段:7月16日总统和我分别在柏林巡视一周。城内只是断垣残壁,一片混乱……他们憔悴的面容和褴褛的衣服使我深受感动。随后我们走进了总理官邸,在残破的走廊和厅堂里走了好一阵。

教师在回忆录材料的基础上呈现“战争所带来的惨烈损失和伤痛”的相关图片材料。

(二)重建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

老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回答雅尔塔体系的具体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利弊。

(三)-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对比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欧洲全球霸权的破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历史》

教师总结二战前后国际格局由以欧洲为中心到美苏两极,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国际秩序发生了重大变化,完成了对欧洲全球霸权的破坏。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具有的双重性虽然平息了战争,但是依旧无法消弭各个国家间存在的矛盾,正可谓雨消云散,而风不止,在雅尔塔体系下的国际秩序又将如何发展,走向何方呢?

提前给定学生本节课的关键线索即“世界格局的变动”,并设计从丘吉尔的角度来看世界格局的变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补充构成雅尔塔体系的四次重要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引导学生关注四次会议参与的主要国家,并结合丘吉尔回忆录及关雅尔塔体系国际力量对比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当时国际力量的对比形势。

呈现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片段: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教师结合罗斯福的“世界蓝图”和材料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雅尔塔体系的弊端。

作业设计

1书面作业:《作业本》对应部分;2拓展作业:寻找二战中的英雄人物,制作人物周刊

板书设计

九年级社会集体备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