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2023-12-06 18:29:37)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教研组

温州市中通国际学校初中部

   

 

    科:    语文                               

    级:    九年级                           

 

    题:  且论辛弃疾之“愁”                        

 

  人:   诸葛苏晓                              

                     

备课组长:   邵灿萍                              

 

参加教师:   杨诒涵、胡景成、诸葛苏晓                            

                                                

    间:   20231128日                             


集体备课教案

且论辛弃疾之“愁”》课题                   语文学科组

 

11  28

执教人

诸葛苏晓

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

辅备人

年级   备课组老师:邵灿萍、杨诒涵、胡景成、诸葛苏晓

 

且论辛弃疾之“愁”

 

 

学习目标

1. 通过关键词句分析辛词“愁”之具体内容,体会辛弃疾的报国之志、家国之恨。

2. 通过自然景象、场景描写和古典事象探究辛词“愁”之表现方式,把握辛弃疾抒情写志的写作技法。

3. 通过辛词“愁”之具体内容与表现手法,深刻领悟稼轩词境界深远、风格豪放的特点,读懂辛弃疾的伟大。

 

 

教学重点

1. 通过关键词句分析辛词“愁”之具体内容,体会辛弃疾的报国之志、家国之恨。

2. 通过自然景象、场景描写和古典事象探究辛词“愁”之表现方式,把握辛弃疾抒情写志的写作技法。

 

 

 

教学难点

3. 通过辛词“愁”之具体内容与表现手法,深刻领悟稼轩词境界深远、风格豪放的特点,读懂辛弃疾的伟大。

 

 

学习策略

6人一小组,8分钟充分讨论并上台分享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且论辛弃疾之“愁”

学习目标

1. 通过关键词句分析辛词“愁”之具体内容,体会辛弃疾的报国之志、家国之恨。(重点)

2. 通过自然景象、场景描写和古典事象探究辛词“愁”之表现方式,把握辛弃疾抒情写志的写作技法。(重点)

3. 通过辛词“愁”之具体内容与表现手法,深刻领悟稼轩词境界深远、风格豪放的特点,读懂辛弃疾的伟大。(难点)

课上学习任务

环节一:追忆少年,登临觅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层楼:高楼强(qing):竭力、尽力

1、齐读此词,说说“少年”和“而今”的心境有何不同?

环节二:记述当下,无处诉愁

【任务一】:自由朗读以下三首稼轩词,思考词人经历了哪些“愁滋味”,几首词之间的“愁滋味”有何异同?请结合多首词谈谈。

一、《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神州:此处指中原地区。年少万兜鍪(móu):指孙权年轻时就统帅千军万马。坐断:占据

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任务二:追溯创作背景,你是否对辛弃疾的“愁滋味”有了更深理解?

                                                                                      

                                                                                      

                                                                                      

环节三:研读揣摩,写作技法

【任务一】:辛弃疾写“愁”与众不同,愁中却有“豪放”之风格,他是如何写出豪放的?请探究并用表格进行梳理。

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总结一:                                                                                

                                                                                      

                                                                                        

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总结二:                                                                                 

                                                                                      

                                                                                          

环节四:归纳主旨,总结升华

“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汁液。”                                                ——梁衡《把栏杆拍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明议题,自由读,感知辛词之“愁”

(一)明议题:且论辛弃疾之“愁”

教师导语:登高生愁,举目是愁。“愁思”灌注“愁肠”,却无毁誉得失之“愁怨”;“愁绪”萦绕“愁怀”,但无宦海浮沉之“愁苦”,他所“愁”是何?今天,让我们走进稼轩词,且论辛弃疾之愁。(投影课题:且论辛弃疾之“愁”)

 

(二)自由读:感知辛弃疾之“愁”

 

1. 教师提问: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从“少年不识”到“而今识尽”,从“强说愁”到“不说愁”。以下三首稼轩词有无“说愁”?如果有,是何愁?朗读后请用以下句式交流你的感受。(投影)

 

我从“        ”这句读出辛弃疾之“愁”,他愁          。(愁之内容或愁之原因)

 

2.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稼轩词之“愁”。

 

3.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预设答案示例如下:

1)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两句读出辛弃疾之“愁”,他愁“时光不待,壮志难伸”;

2)从“何处望神州”一句读出辛弃疾之“愁”,他愁山河破碎;

3)从“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读出辛弃疾之“愁”,他愁时光流逝……

 

4. 教师点拨:

1)辛弃疾“愁”之内容概括:与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有关。

2)辛弃疾“愁”之句子特点:主旨句,末尾句,感叹句,疑问句。

 

 

 

 

教学环节二:细读,读懂辛弃疾“愁”之具体内容

 

教师过渡语:诗词大家叶嘉莹赞赏辛弃疾,认为他是比苏东坡更为伟大的词家,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细读,读出辛弃疾“愁”之具体内容,读懂辛弃疾“愁”之伟大。

 

(一)读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之“愁”

 

1. 交流讨论: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你从何处体会到辛词之“壮”?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点拨提示:忆壮景“八百里分麾下炙”;听壮歌“五十弦翻塞外声”;做壮事“沙场秋点兵”;有壮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生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

 

2. 教师提问:既是“赋壮词”,又何必末尾煞一句“可怜白发生”。一个感叹号,辛弃疾之“愁”是愁个人遭际还是愁国家命运?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自由发言。

2)理解支架:课外链接之背景材料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48岁的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力主抗金,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但遭到投降派的打击。此时,距21岁即参与抗金起义的辛弃疾,已失意闲居约27年之久,辛弃疾作此词是为酬和陈亮。

3)交流讨论:失意闲居27年之久的辛弃疾,“醉里”“梦回”,心心念念不忘何事?能否将词中 “了却君王天下事”改为“了却平生憾恨事”?说说你的理解。

4)归纳小结:辛弃疾之“愁”,起于个人遭际,又不止于个人遭际;追求生前身后名,又不止于个人名声。其愁始终与君王天下、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表现其强烈的报国之志。

(二)读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之“愁”

1. 交流讨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怀古词里,辛弃疾的三个追问有无隐含之“愁”,如果有,是何种“愁思”?

2. 学生发言:

1)“何处望神州”隐含对山河破碎、偏安苟且之“愁肠百结”;

2)“千古兴亡多少事”隐含对朝代更迭、怀古审今之“愁绪万端”;

3)“天下英雄谁敌手”隐含对志意难伸、山河不振之“愁恨难言”。

 

3. 归纳小结:辛弃疾之“愁”,不仅藏在词尾感叹句里,还藏在词前、词中、词后的追问中。其“愁”绪绵绵不断,导之欲显,呼之欲出,充分表呈辛弃疾的家国之恨。

 

(三)读懂《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之“愁”

 

1. 思考交流:这首即席寄兴之作以浪漫的诘问传递“愁”,“把酒问姮娥”,期许“斫去桂婆娑”。辛弃疾不仅表现“愁”,还追溯“愁”之源头。结合课文提示,说说你对辛弃疾之“愁”的理解。

 

2.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3. 归纳小结:辛弃疾之“愁”,同样通过追问得以呈现。白发横生为何?时光的流逝中,流露出扫荡北伐障碍的强烈渴望。

 

(四)追溯创作,读懂辛弃疾“愁”之伟大

 

1.

归结“愁”之内容,追溯创作时间,出示材料链接。

2.

时期 词作 愁之内容 创作时间及年龄

1174年(34岁)青年 太常引 时光流逝北伐被阻 任江东抚司参议官

1181-1192

41-52岁)壮年 丑奴儿 / 赋闲江西

1188年

48岁)壮年 破阵子 时光流逝壮志未酬 赋闲江西

1204-1205

63岁)老年 南乡子 时光流逝家国之恨 任镇江知府

 

1)提问:通过上表,你读出了哪些内容?

2)学生发言。

2. 归纳总结:辛弃疾无论赋闲,还是任上,他生命的每个时期都在感叹时光流逝的过程中念念不忘国家民族命运,他的““愁”内容深广,境界高远。这就是叶嘉莹欣赏辛词的真正原因,辛弃疾之伟大即在于此。他超越个人命运,虽失意于君,却始终不忘报国之志,坚守报国之心。

 

教学环节三:研读,探究辛弃疾“愁”之表现方式

教师过渡语:辛弃疾之“愁”,不仅通过词末尾的感叹句、词前中后的疑问句得以巧妙呈现,他还喜欢运用自然景象(场景描写)和古典事象抒写“愁怀”。辛弃疾写“愁”与众不同,写出“豪放”之风格,请完成以下两方面梳理,归纳其景象、用典特点。

(一)自然景象(场面描写),展现辛弃疾视野之“豪放”

1. 教师投影如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2. 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答案示例如下:

自然景象(场景描写) 景象特点

《破阵子•为陈同甫》       挑灯看剑;吹角连营;沙场点兵 军事、壮事

《南乡子•登京口北》       满眼风光北固楼;不尽长江滚滚流 壮阔之景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见英武气

             

3. 师生归纳:辛弃疾之词的自然景象和场景描写,不囿于传统的花花草草,其视域广,聚焦军事、壮事、眼中有山河、长江壮阔之景,写景见英武之气,充分展现辛词视野之“豪放”。

 

(二)古典事象,流露辛弃疾胸襟之“豪放”

 

 1. 借助课下注释,读懂典故,归纳典故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古典事象 典故特点

《破阵子•为陈同甫》 八百里炙的卢马   

《南乡子•登京口北》 杜甫诗坐断东南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杜甫诗      

 

2. 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答案示例如下:

古典事象 典故特点

《破阵子•为陈同甫》 八百里炙的卢马    论输赢;帝王豪杰

《南乡子•登京口北》 杜甫诗坐断东南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沉郁之气;

帝王豪杰

《太常引•建康中秋》 杜甫诗       沉郁之气

      

3. 师生归纳:辛弃疾之词,选择古典事象,多为帝王豪杰之事,化用诗句,则为传递沉郁之气。典故特点充分流露出辛词胸襟之“豪放”。

1. 教师结语:辛弃疾之“愁”,无毁誉得失之“愁怨”,无宦海浮沉之“愁苦”,他所“愁”,始终聚焦于山河破碎、北伐受阻之现实,他的“愁”是时光流逝,报国无门,他自觉将个体生命熔铸于国家民族的命运中,他“愁”之具体内容,“愁”之表现形式,无一不呈现出辛词别具一格的特点:境界深远,风格豪放。

2. 王国维语:“幼安不可学也。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

 

【设计意图】教师归纳作结,课堂前后呼应。引用王国维语,深化课堂学习效果。

 

【预期效果】余味悠长,启迪深思。完成以“愁”为视角探究辛词,读懂辛弃疾之伟大,领悟稼轩词境界深远、风格豪放。

 

 

 

 

 

 

 

 

 

 

【预期效果】明确议题,整体感知稼轩词“愁”之内容。

 

 

 

 

 

 

 

【预期效果】可以再补充一些诗词内容,

 

 

 

 

 

 

 

 

 

 

 

 

 

 

 

 

 

 

 

 

 

 

 

 

 

 

 

 

 

 

 

 

 

 

 

 

 

 

 

 

 

 

 

 

 

 

 

 

 

【预期效果】读出辛词“愁”之具体内容,体会辛弃疾的报国之志、家国之恨,读懂辛弃疾的伟大。

 

 

 

 

 

 

 

 

 

 

 

 

 

 

 

 

 

 

 

 

 

 

 

【预期效果】探究出辛词“愁”之表现形式,深刻领悟辛词境界深远,风格豪放的特点。

教学环节四:归纳总结,且论辛弃疾之“愁”

 

 

 

 

 

 

 

 

 

 

 

 

 

 

 

 

 

 

更改意见】以九上稼轩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引入九下三首辛词学习,以“愁”为切入点,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辛词的题材内容。通过寻找“关键词句”,体验词人情感。

 

 

 

【附阅读材料】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更改意见】分别读懂三首词的“愁”,注意把握教学的详略处理。其中《破阵子》一词作重点品读,以末尾感叹句发首,探讨“赋壮词”、辩论愁之内容、链接背景材料及置换关键词句四个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读懂辛弃疾之愁。《南乡子》则指导学生通过品读三个追问读懂辛弃疾之“愁”。《太常引》是课外阅读古诗,课文解读详细,略作提示。最后统整四首词,链接创作时间及创作年龄,突破难点,指导学生读懂辛弃疾“愁”之伟大。

 

 

 

 

 

 

 

 

 

 

更改意见】通过梳理自然景象、场景描写与古典事象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视野、胸襟之“豪放”。

作业设计

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以课堂内容为支点,说明自己对“辛词之愁”的理解,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