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组第四次教研活动

(2022-11-23 15:16:59)
标签:

语文

分类: 语文教研组

温州中通国际学校校本研训活动记录表第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语文 

项目名称

第四次语文组教研活动

项目负责人

 

郑笑蓉

活动时间

1021

活动地点

 

二楼会议室

活动主题

2022年“聚焦新课标”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质量分析

主讲人

集体线上培训

教研组长

参加对象签到

倪珍珍老师请假,其余语文老师全部参加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01课堂实录:基于真是问题解决的文学作品阅读——以《在桃花峪看黄河》为例(温州实验中学 陈丽伟)

来自温州市实验中学的陈丽伟老师带来公开课《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文学作品阅读——以<</span>在桃花峪看黄河>为例》。首先,陈老师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者”,开启课堂学习之旅。紧接着,她呈现学生在课前阅读散文《在桃花峪看黄河》后产生的真实困惑。

在诸多阅读困惑中,学生“票选”出最能帮助自己深入理解散文的三个问题,从而为下一步聚焦与解决问题作准备。在此过程中,陈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在散文阅读中,可以关注文本内容的重复、矛盾、抒情等关键处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疑惑的解决才能找到独立思考的路径。

#02 基于问题解决的现代文教学初探(鹿城区教育教学研究院 郭传兴)

首先,郭老师由《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片段导入,指出教育的起点不是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而是学生要遇到和解决哪些问题,所以“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学生有效运用知识的问题解决能力”。依据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郭老师表示“问题探究”是指教师基于问题解决,利用学习资源,通过任务设计、跟进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

郭老师认为,不管是命题要求,还是教学建议,新课标都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深入思考探究,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掌握本学科或跨学科的主要概念和原理。

 

#03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古诗文教学建议(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 林品慧)

首先,林老师从历年中考卷入手,纵看温州市近三年中考卷,指出中考古诗文阅读试题以"高度结构化、概念化的探究性、综合性的学习单元"为单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与反思能力。这样的考查趋势提示当下课堂:学生要在梳理与探究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古诗文,这为古诗文的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紧接着,林老师选取了2022年浙江省其他地市具有代表性的三组中考古诗文阅读试题进行横向比较。金华卷呈现出明显的统整意识,既有相关语料之间的统整,也有同体裁同类意象的统整和跨体裁统一主题的统整;衢州卷虽只考查一篇语料,但是在题目中也体现出对古典情怀、意象、雅趣的统整,通过题组带领学生走向个人文学品味的体验;湖州卷统整名著阅读情境与真实生活情境,通过广泛地取材,将一组语料构成意义整体,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

通过纵看与横比2022年中考卷,林老师认为温州市中考古诗文阅读考查较早地迈出了单元整合的步子,并且在全省范围内,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此外,她还强调了古诗文阅读的考查趋势:

1.在大主题引领中,统整资源,形成单元。

2.在综合性考查中,设计任务,实现探究。

3.在教学评一体中,发展能力,测评素养。

……

#04 对新课标背景下“开放性”写作的思考(温州市实验中学 师延峰)

回顾20192022年的温州市中考作文题,师老师认为,2020笔记这一作文题指向交际语境,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完成任务。这一题,题目聚焦、要素明确,但未明晰写作的思维路径,导致话题与内容呈现辐射状,内容间多散点式,作文的开放性略有不足。

师老师指出,另三年的温州中考作文题则是开放性写作的重要范式,它们都在题目中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具体思维路径。

就此,师老师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建议:第一,平时教学要关注开放度;第二,打开的过程中要进行比较,寻找更适合学生的开放性模式与程度。

……

#05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中考趋向例谈(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阙银杏)

阙老师依据新课标,以“202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温州卷)”为例,讲解命题要求,分析相关试题,给予教学建议,为语文教师引航。

 

首先,从命题载体看,新课标指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因而,阙老师强调,教师不仅要重视“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今年的温州市中考试题呈现出以“问题解决”为目标,考查学生在解决复杂、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体现“做中学、用中学”的理念。

基于此,她表示语文教学需要改变教学思维,优化教学结构:第一,整体设计追求结构化,重视教学阶段的内在关联;第二,教学推进融合问题解决与学科内容的逻辑。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真正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备课,实施任务驱动,符合“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做事逻辑。

其次,从命题材料看,新课标指出“命题材料要能够启发学生调动既有的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供背景材料或知识支架”。

2022年温州卷则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创新使用语料,将情境、语料、题组整合为一个意义整体,命制一组具有逻辑关联的探究性、开放型、综合性试题,拓宽多元、复杂、立体化的文本空间,为考查学生鉴别信息、思辨阅读等素养提供了有效路径。因此,命题材料不仅是学生的阅读材料,也是题组的核心、解决问题的支架、思维的关联点。

阙老师强调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应真正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充分挖掘经典作品的价值。总之,教师应基于单元特质、学生学情等灵活选择、多样呈现“学习资源”。

再则,从任务设计看,新课标指出问题或任务是题目的主体部分。阙老师梳理总结了近些年温州市命题呈现出借助可视化工具梳理知识、指向高阶思维、指向核心概念、渗透自主构建意识的共性。她强调不管是命题还是日常教学,教师都需要提炼问题,以任务驱动学习,并给予一定支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建构知识与能力。

最后,阙老师勉励语文老师要真正理解学科素养,丰厚自身专业能力,让语文教学理性且充满“语文味”。

 语文组第四次教研活动


 

活动反思

与建议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学业水平检测风向标的引导下,语文教学更应关注素养立意,以新课标为纲,注重知识间的关联整合、重视情境创设与知识迁移运用、思维含量增加等,引导学生开展真正的深度学习。我们要对语文教学保持思索与期待,更需要锚定目标,关注教学评一致,切实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尝试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教学向生活开放,向情感开放,敞开一片自由天地,让孩子们充分享受语文世界。

 

 

过程确定

每位语文组老师都认真聆听,并仔细记录。能够对会议中的关键话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与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