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假如说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的话,还需要述圣子思子写一本《中庸》来阐述这么简单的道理吗?
显然“中庸”两个字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么肤浅……
古人所谓的“中”究竟指的是什么?
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所作的《中庸》共有三十三章,每一章都很短。在这篇文章中,子思子用最浅显的文字,来描述心性的“体”和“用”,彰显出了历代圣贤的圣德。
我们先大略解释一下“中”跟“庸”的意思
“中”是心性的体,也就是心性的基本常态,或说是心性的静态,就是心性气机未动时的本然样貌。那什么样叫做动呢?一有人为的好恶,那个气机就动了。
在《中庸证释》里有段文字,举证给各位:“性之所见于外者,谓之德。”性是在里面的事,但也总有一些表现,表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上。如果他的“性”维护得很纯粹,表现出来我们就说他真是有德性!
“性之所存于内者,谓之中。”那么性还没有动的时候,还没有发现出来,可他的性依然很纯粹,我们应该给它另外一个名字来区别,这个时候就称它为“中”。这就是“中”,讲得就是心性的基本常态。
在《性命奎旨》里面有这么一段:“中也者,非中间之中,乃虚空之中。”
这个中不是中间的中,不是两个人在吵架,把他们的意见折中的“中”,不是这个中。乃虚空之中,就是虚空的体。
什么叫虚空?就是没有人为的好恶、没有人为的造作、没有一点污染在上面的时候,我们称为“虚空”。虚空,就是本貌的意思,是正正当当的那个本貌,叫做虚空之中。
那么我举这两段是要让各位了解说,“中”这个字在古人的定义里面其实就不简单,不是我们现在的人所了解中间的“中”,把它折中。
“庸”是什么呢?
“庸”是讲心性的用,什么是用?动起来的应用。“中”是讲未动的体,还没动的时候,还没有变化的时候,它本来的样貌,那个基本常态我们叫做“中”。
可心性总不能只是挂在那里都没用,它用起来、动起来的时候,应该是个什么样貌?我们顺着那个动态,还可以成用、可以成事;还可以成就我们的心性;还可以利益未来的苍生就叫做“庸”。
也就是说“心性”在气机动态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气机的实相,没有一点点人为好恶的助长或压制去干扰它,顺它的动态而能用于日常而不生一点的罣碍,我们叫做“庸”。
庸这个字,平庸的“庸”,平常的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或动或静、或顺或逆的每一刻下都能应用,在心性或动或静下也能应用,能够顺着外在的静、内在的静,成其用。
能够对己对人有所贡献叫做成其用,这个才叫做“庸”。
这个“庸”字用得非常好,因为它让我们了解道不能离开生活,才叫做“道”;它让我们避免离开生活,踏入尚玄好奇的错误路径。
子思子特别取了一个“庸”字,既可以表现它是动态的应用,又可以表现它必定与日常生活是不能脱节的。
河图,告诉你我“中”究竟是什么?
“中庸”两个字在中华古文化的《河图》里面:一六在北;二七在南;三八在东;四九在西;五跟十是居于中。
河图就是心性的体,心性未动时里面气的运行方式就是河图。河图讲得就是心性的体,也就是中庸的“中”,我们的性体、道体。
河图里面的中五,五跟十它主持在里面,十其实是两个五。“五”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它有不偏不倚的阳(白点)跟不偏不倚的一对阴(黑点)主持其中,所以道不失其正。
虽未动,但是它已经非常正,这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河图视为道的体。静态的时候气机如何流行的样貌,也就是中庸的“中”。
“洛书”让我们懂得如何去“用”
中华古文化里还有一个《洛书》,非常精深的。《洛书》就是心性的用,心性未动时的常态我们叫做体,动起来之后必定是有改变,改变之后气机流行样貌就准备拿来用,是心性的用,也就是“中”的用,就是中庸的“庸”。
《洛书》的中间那个五还在,但那一对十不在了,不是不在,它实际上是散于四方,就是用在四方,可是仍不失其正,所以才叫做“庸”。
好比《洛书》的北是一,然后它的南就是九,九加一就是十。那十不就两个五吗?中间的两个五虽然不见了,可是散在北跟南,两个一对之后这个气就和了。
譬喻说东北是八,西南是二,二加八就是十。十是多少呢?也就是两个五,这两个五也就是不偏不倚的意思,虽然散于四面八方,可是相对的两个数加起来都是十。
也就是河图中间的那个十不见了,跑到对角相和的时候都是十。也就是说,实际上那个十是还在,就表示说虽然变化了、应用了,可是有一个东西它不变的。
虽然已经在用了,可是它依然可以成事,那个五跟十其实还在,它依然正正当当与大道是同体的。所以才叫做“庸”。
“中庸”是彰显了心性的体跟用,心性的“体”“用”就是气机不论在静态或动态中、在已变或未变前,它都不离实相。
从我们观照内在心性来说,能够顺这个气机的动静来修成我们的心,来圆满我们的性,来办好外在的事情,能成心、能成性、能成事,这个就是中庸的“体”跟“用”。
中庸的功夫,其实从佛家来讲,就是所谓明心见性的智慧,如何运用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的当下,也就是子思子所说的“中庸”。《中庸》的用意其实是非常的深,攸关于修行,其实是非常高深的境界。
但因为他的用字很浅,反而被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给轻视了。甚至有时候连修心、修性修了数十年的人,也非常看轻《中庸》这篇文章,没有办法得到里面的精髓,这就是中华文化“执中精一”的心法之所以造成失传的主因。
——内容出自《张庆祥讲中庸》
本公众号文章均为原创,如果转载,请注明出自“黄庭书院”张庆祥讲师著作。
本文整理自《张庆祥讲中庸》第一集。
重新认识“中”和“庸”
编者按
假如说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的话,还需要述圣子思子写一本《中庸》来阐述这么简单的道理吗?
显然“中庸”两个字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么肤浅……
古人所谓的“中”究竟指的是什么?
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所作的《中庸》共有三十三章,每一章都很短。在这篇文章中,子思子用最浅显的文字,来描述心性的“体”和“用”,彰显出了历代圣贤的圣德。
我们先大略解释一下“中”跟“庸”的意思
“中”是心性的体,也就是心性的基本常态,或说是心性的静态,就是心性气机未动时的本然样貌。那什么样叫做动呢?一有人为的好恶,那个气机就动了。
在《中庸证释》里有段文字,举证给各位:“性之所见于外者,谓之德。”性是在里面的事,但也总有一些表现,表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上。如果他的“性”维护得很纯粹,表现出来我们就说他真是有德性!
“性之所存于内者,谓之中。”那么性还没有动的时候,还没有发现出来,可他的性依然很纯粹,我们应该给它另外一个名字来区别,这个时候就称它为“中”。这就是“中”,讲得就是心性的基本常态。
在《性命奎旨》里面有这么一段:“中也者,非中间之中,乃虚空之中。”
这个中不是中间的中,不是两个人在吵架,把他们的意见折中的“中”,不是这个中。乃虚空之中,就是虚空的体。
什么叫虚空?就是没有人为的好恶、没有人为的造作、没有一点污染在上面的时候,我们称为“虚空”。虚空,就是本貌的意思,是正正当当的那个本貌,叫做虚空之中。
那么我举这两段是要让各位了解说,“中”这个字在古人的定义里面其实就不简单,不是我们现在的人所了解中间的“中”,把它折中。
“庸”是什么呢?
“庸”是讲心性的用,什么是用?动起来的应用。“中”是讲未动的体,还没动的时候,还没有变化的时候,它本来的样貌,那个基本常态我们叫做“中”。
可心性总不能只是挂在那里都没用,它用起来、动起来的时候,应该是个什么样貌?我们顺着那个动态,还可以成用、可以成事;还可以成就我们的心性;还可以利益未来的苍生就叫做“庸”。
也就是说“心性”在气机动态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气机的实相,没有一点点人为好恶的助长或压制去干扰它,顺它的动态而能用于日常而不生一点的罣碍,我们叫做“庸”。
庸这个字,平庸的“庸”,平常的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或动或静、或顺或逆的每一刻下都能应用,在心性或动或静下也能应用,能够顺着外在的静、内在的静,成其用。
能够对己对人有所贡献叫做成其用,这个才叫做“庸”。
这个“庸”字用得非常好,因为它让我们了解道不能离开生活,才叫做“道”;它让我们避免离开生活,踏入尚玄好奇的错误路径。
子思子特别取了一个“庸”字,既可以表现它是动态的应用,又可以表现它必定与日常生活是不能脱节的。
河图,告诉你我“中”究竟是什么?
“中庸”两个字在中华古文化的《河图》里面:一六在北;二七在南;三八在东;四九在西;五跟十是居于中。
河图就是心性的体,心性未动时里面气的运行方式就是河图。河图讲得就是心性的体,也就是中庸的“中”,我们的性体、道体。
河图里面的中五,五跟十它主持在里面,十其实是两个五。“五”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它有不偏不倚的阳(白点)跟不偏不倚的一对阴(黑点)主持其中,所以道不失其正。
虽未动,但是它已经非常正,这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河图视为道的体。静态的时候气机如何流行的样貌,也就是中庸的“中”。
“洛书”让我们懂得如何去“用”
中华古文化里还有一个《洛书》,非常精深的。《洛书》就是心性的用,心性未动时的常态我们叫做体,动起来之后必定是有改变,改变之后气机流行样貌就准备拿来用,是心性的用,也就是“中”的用,就是中庸的“庸”。
《洛书》的中间那个五还在,但那一对十不在了,不是不在,它实际上是散于四方,就是用在四方,可是仍不失其正,所以才叫做“庸”。
好比《洛书》的北是一,然后它的南就是九,九加一就是十。那十不就两个五吗?中间的两个五虽然不见了,可是散在北跟南,两个一对之后这个气就和了。
譬喻说东北是八,西南是二,二加八就是十。十是多少呢?也就是两个五,这两个五也就是不偏不倚的意思,虽然散于四面八方,可是相对的两个数加起来都是十。
也就是河图中间的那个十不见了,跑到对角相和的时候都是十。也就是说,实际上那个十是还在,就表示说虽然变化了、应用了,可是有一个东西它不变的。
虽然已经在用了,可是它依然可以成事,那个五跟十其实还在,它依然正正当当与大道是同体的。所以才叫做“庸”。
“中庸”是彰显了心性的体跟用,心性的“体”“用”就是气机不论在静态或动态中、在已变或未变前,它都不离实相。
从我们观照内在心性来说,能够顺这个气机的动静来修成我们的心,来圆满我们的性,来办好外在的事情,能成心、能成性、能成事,这个就是中庸的“体”跟“用”。
中庸的功夫,其实从佛家来讲,就是所谓明心见性的智慧,如何运用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的当下,也就是子思子所说的“中庸”。《中庸》的用意其实是非常的深,攸关于修行,其实是非常高深的境界。
但因为他的用字很浅,反而被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给轻视了。甚至有时候连修心、修性修了数十年的人,也非常看轻《中庸》这篇文章,没有办法得到里面的精髓,这就是中华文化“执中精一”的心法之所以造成失传的主因。
——内容出自《张庆祥讲中庸》
本公众号文章均为原创,如果转载,请注明出自“黄庭书院”张庆祥讲师著作。
本文整理自《张庆祥讲中庸》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