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连载|三教经典豁然贯通的关键处

(2019-06-24 08:34:21)
标签:

杂谈

分类: 创办人著作

导读 : 在上期文章中,孟子告诉我们“夫志至焉,气次焉。”

公孙丑听完了便问孟子说:“您第一次说‘志第一重要,气第二重要’,所以我们只要专心来研究志就好了,何必在乎这个气呢?可是您第二次又说‘持其志,无暴其气’,又好像两个都重要,这岂不是前后有点矛盾吗?”孟子是如何解答的呢?我们一起来看~

原文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孟子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后面就接着说:“因为‘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呀!”

这一句真的很重要,我以前看经典,因为少了一个“气”来将“身”、“心”、“性”、“命”做连贯,看了好久都读不通,最后就是因为孟子的这句话,才将三教经典豁然贯通的,你可别小看了它。

“志壹则动气”

“壹”就是专精,不散乱的意思。志专一(壹)了就会生出一股气,好比古圣人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样大的理想与作为,就叫做“志”。立那样的志,就有那样的气。

不信的话,你今天晚上打坐到很难耐时,将这四句话在心里默念看看,想想关公的那种大义凛然,或想想如来佛的慈悲博爱,自己吃这点苦算什么?念着这些字句,想着古圣的形影,打从内心里想要效法这些古圣先贤,不怕苦,不怕累,你马上能感受到满腔正气的改变。所以,孟子说“志壹则动气”。





“气壹则动志”

刚刚我们说的是“志壹可以动气”,但孟子反过来说,气凝聚了也会影响心志的。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不可以因为某项比较重要,于是就轻视了另一项,否则会被另一项给拖累的。

简单地说,你只懂“无暴其气”,但是没有“持其志”,或是你只有“持其志”却没有“无暴其气”,都不算是完整的修行。

什么是“气壹动志”呢?例如:你今天吃了太多上火的东西,像是辣椒之类的,你就会发现身中的火气在上升,你会不由自主地不耐烦,甚至容易生气,这就是“气壹动志”,“心”被“气”给影响了。





还有世上那些常忧郁的人,常迟到、懒散、提不起劲的人,都是因为身中偏枯的气已经影响了他的心灵的关系。这都是“气壹动志”的结果。

因为“气”可以动“志”,所以说“气”如果太强、太刚暴了,会令一个人的思想、行为都走了样,因而太激进、没耐性、坐不住;但“气”如果太弱,也会摧毁我们的意志,好比凡有操劳的动作,都会感觉很苦,只有躺着最舒服,如果能把骨头陷到沙发里更好,这种气弱的人,一天到晚懒洋洋的,这也是“气壹动志”的结果。





当然这种“气”影响“心”的现象,可以透过很多种情绪管理的方式,让它暂时转化,但这股偏枯的气息形态依然还是存留在身中,所以依然时时在侵袭着,这样的人常常需要调适,需要转化,时间一久就觉得烦恼,觉得很苦,觉得解脱无门。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打坐时,一坐就好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我们常以为他很有毅力,其实只是因为他的“气”比较刚健中和使然。

为什么有的人坐十分钟就觉得难过,如坐针毡,其实只是因为他的气不是太躁,就是太弱,这偏枯的“气”足以影响“心”的宁静,所以越坐越觉得苦,苦久了上进的志也就被摧毁了。然后我们就说这人是“没骨气”,其实都是因为“气壹动志”所引起的误会。





《道德经》说:“弱其志,强其骨。”骨气、骨气,“气”就是我们真正的骨。削弱欲望的人,可以养足一身的浩然正气,所以说“弱其志,强其骨”!有了刚正的气,自然就开朗积极,办事积极肯吃苦,人家就说“有人格”、“有骨气”。这一切都只是因为“气壹动志”所造成的。

“气”既然可以动“志”,那么想修好“心”,养“气”重不重要?当然重要。“气”偏离常轨太多时,心照样被拖累下来了。

所以还要再暴你的“气”吗?每生气一次就暴一次气,每哭一次也暴一次气,怨叹一次暴一次气,嫉妒一次暴一次气……这样是不是很不划算?

暴的气越多,立的“志”再大,都一定会再被“气”给拖累。因此,很多修心的人,讲了一辈子空空的心,却不知道要去养一股浩然之气,终究沦为泛漫无着的空幻。

孟子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志”跟“气”两者,虽然是“志”当头,“气”当尾巴,可是只动头,尾巴却盘在树上不动,头还动得了吗?当然是动不了的。所以“志”与“气”两者要相互配合,所有的努力才会有圆满的结果。





翻遍三教的经书,圣贤仙佛都是这样“心气并重”才修成正果的。

有人问:“佛家说万法唯心,只要修个清静的心就好了,哪还需要养什么气呢?”这就是不了解心与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产生的误解。

孟子说“志壹动气,气壹动志”这句话,用意是在向后世众生强调修行上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点,一个“持志”,一个“养气”。

这“志”与“气”两者,都是与生俱来的,都是本性的一环,这两者是互相影响,缺一不可的。而一些卖弄宗教热诚的群众,常在派别上妄分高下,以致性理心法的真传无法弘扬。

#“持志”、“养气”,从心头一窍的功夫做起#

【End】


——本文内容节选自张庆祥讲师《读500字换一生平心静气》第二章孟子《心气说》第四节《“志”与“气”如何相互影响”》想要深入探索,邀请您阅读原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