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幸福的诀窍 |
柏拉图说:“教育是为以后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今日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然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层出不穷,社会乱象频发。
是时候,认真审视我们的教育了。
享誉全球的教育家理查德·莱文曾说: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无独有偶,哈佛大学教授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一堆知识……
那么,教育的目的究竟何在?
01
对文明的期盼,折射出现实的落差
人们常把现代文明社会挂在嘴边,却忽略了文明的真正意涵。文明,本意是指明理、文雅。明理当然不是明物理、化学而已,而是明白大是大非、待人处事的道理。我们的生活举止文雅,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凡事都能看得更深远,而不是很肤浅,这才叫文明社会。
中国街头有很多写有文明宣传标语的大看板,为什么会这样写?这表示我们对文明社会的期盼,也正是因为有落差,才会有所期盼。看板越多,表示我们越渴望文明,也正表示现在离文明的差距还很大。
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自私,是人与人之间只论功利。如果教育只是提升科技,人跟人之间的善意却没有提升的话,纵使可以享受更多科技的便利,可是,人们的内心却少有安宁与和谐。
如今,人们出门有飞机、汽车,家里有冰箱、洗衣机,生活真的非常便利,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常常发生,家人之间争夺财产、公交车上争抢座位、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丢垃圾。这些行为是大写的野蛮,哪有文明可言?
02
法律是道德的最底线,守法并不代表高尚
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社会犯罪和社会冲突?有人提议把法律定得更细腻,结果是各类法律制度厚厚一大本,写得密密麻麻,最后却发现法律越周全,犯罪率越高。
古人约法三章就可以治国。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率兵进入咸阳时,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三章而已,而我们现在约法三千章都没有用,因为不得根本。
法律用来惩恶,它当然很重要,但法律只是道德的最底线,是最低的容许范围。肮脏污秽的人,用尽各种办法钻法律的空子,为自己谋取私利,没有丝毫的光明磊落可言。所以,做人不能只满足于守法,这还远远不够。
03
教育的根本,在于启发人的善意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至善就是道德的上限,说到底,它是没有止境的。我们不说上限,起码要先达到文明的高度。文明的高度是不是要有个高尚的品格?高尚的品格浓缩成一个字,其实就是善。
我们来看“善”这个字怎么写,善就是美口,我们所讲的话对人是好的,存心对人是好的,吃进口中的食物是好的。
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教出人跟人之间的善意、互相的体恤和关爱。这个善意最基本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这属于消极面,但它是善的最根本。善从哪里起步?就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步开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另一个方向,就是己之所欲,施于人,这是积极面的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消极面,更要心存仁爱,有着超越自己、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教育要以启发人的善根、善念、善意为本,有了这个根本,再来教给人们生活的技能、技艺、科技。大学里有各种学科、不同科系,然而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没有办法全都专精,就选择在一两个行业里专心研究,那也可以安身立命,也可以促进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
启发人的善念之后,还要教他人跟人之间怎么应对会更和谐、会更优雅、更圆满,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习礼”。这个礼,不是礼貌的意思,它指的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日常生活中怎么落实礼,让生活变得更忧雅、更和谐呢?敬请期待下文揭晓。
期待
下文
注:本文根据《幸福内心禅》第344集整理